..續本文上一頁論》裏面又說:
“不論爲自或爲他,任何時處何作行,
如經所言諸學處,于彼時處當勤學,
佛子未學之學處,任于何處亦無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有何福德不能生”。
無論爲自己還是爲他人,何時何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依佛經中所教授的學處,時時刻刻勤奮地修學。發了菩提心的佛子,無論是別解脫的律儀、菩薩的學處還是密乘的叁昧耶,只要有利于衆生,任何一種學處,沒有菩薩不學的。正因爲如此,他能住于戒的善巧之中。所以,對于菩薩而言,沒有一個福報他不能夠增長。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攝頌》中說:
“通達聖教無相違,能知佛語皆教授,
速得如來甚深意,極大罪惡自消亡。
是故印藏諸大德,鹹共依此勝教授,
由此叁士道次第,甯有智人不歡喜”。
通過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修行,能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理,此爲功德之一;能知一切佛語皆爲教授,此爲功德之二;速疾證知如來甚深密義,此爲功德之叁;由此,能夠消除極大罪惡,比如“這個教派殊勝,那個教派不殊勝,佛說的這個法最殊勝,那個法不如這個法殊勝……”這一類的誹謗罪業可以全部消除,從此再也不做誹謗佛法分宗分派的罪行了,此爲功德之四。具有這樣四功德的正法,無論是印度還是西藏的大德們都把它當成最殊勝的教授,是下士、中士、上士叁種根器衆生都適合修行的次第。有智慧的人誰不歡喜,誰不如理依教奉行呢?
誠敬修行 毋需多時 速疾證妙果
只要虔誠恭敬地如法修行,不需要太長時間,很快就能證得殊妙之果位。
誠敬修行包含四個方面:一、積集福德資糧;二、淨治罪障;叁、視自己的根本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非常虔誠恭敬地祈禱與祈請加持;四、非常勤奮地實修所緣。《菩提道次第廣論》裏,宗喀巴大師引用噶當派大格西铎巴仁波切的一句話,說明誠敬修行這件事:“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意思是,只要積集資糧,淨諸罪障,向與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禱,並精進殷重思惟,雖然覺得一百年也生不起來的覺受,然而由于諸法無常不安住的緣故,稍微下些功夫就能生起。在修行過程中,由于前世所積的資糧不一樣,有些人容易生起,有些人不容易生起。但是只要具備了上面四個條件,就會快速證得殊妙果位。
“速疾證妙果”的“速疾”,意思是很快證得佛陀果位。在發菩提心時,尤其是發殊勝心時,會有兩個速疾,即通常我們所念誦的“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果位”。溫薩瓦大師曾說,依菩提道次第引導的方式而修,證得佛陀果位非常快速。現在我們依照《速道》的實修儀軌——《成就盛宴》來修,其中有積累福報很殊勝的五個方便:頂禮、供養、隨喜功德、請轉*輪、請永住世間不入涅槃。如果從積累福報和淨治業障兩個方面來說,回向也屬于積累福報的範疇。所以說,七支供裏除了忏悔之外都是積集福報。忏悔是淨治業障的方便。從“空樂無分”開始是依上師資糧田的修行,本身屬于上師瑜伽的修法,就是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的祈請的方便。從正行中的“依止善知識”開始,加上自己所修的,比如菩提道次第實修的所緣內容《如意寶梯》,這樣就具備了四因緣,所以非常殊勝,由此産生第一個速疾。之所以稱“速疾證妙果”,就是因爲具足四因緣才能速疾。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次燈論》也具備這樣實修的內容,所以能夠速疾。這是第一個層面的速疾。
以上師瑜伽爲命根而修,此爲第二個速疾。把《菩提道次第廣論》和《速道》當中的上師瑜伽修法作爲命根來進行修行,會更加速疾,
因此産生第二個速疾。正文當中的“速疾”也包含了這兩層含義。
另有一些上師對“速疾”的解釋與此有所不同。他們認爲,不需要經曆叁個阿僧祗劫積集資糧,現生即可成佛,是第一層速疾。在濁世短壽時,能一生中成就佛果,是第二層速疾。像這樣的解釋法,用在“上師供養觀心法”裏合適,因爲這個直接涉及到密法的問題。按照顯宗般若乘的修行,必須要叁大阿僧祗劫積集福德資糧,淨治業障,才能夠證得佛陀果位。然而,通過顯密雙運的修行,可在即生中證得佛陀果位。這是非常快速的!所謂“一生”也是比較的概念。比如說,西方極樂佛國是一生成佛,我們娑婆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有什麼不一樣呢?西方極樂佛國一生的時間太長太長了,是幾億、幾百個億年,而我們可以利用幾十年的短暫人生,或十二年左右的實修就能證得佛陀果位,所以說這是速疾當中的速疾。這是從密宗無上瑜伽部的角度對兩個速疾的解釋。前面是屬于依 《菩提道次第》和《菩提道燈論》的實修來解釋兩個層面的速疾,後面是加上無上瑜伽部實修對兩個速疾的解釋。盡管敘述的文字都是“速疾”,在修道次第的背景下,和在道次第的基礎上修顯密雙運的背景下,其含義是不一樣的。
善知識仲敦巴說:“祈禱尊者較之祈禱其他任何佛像經塔等加持力更大”。祈禱自己的師父,比祈禱佛像、祈禱佛塔等其他任何一個對象的加持力更大,所以向與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禱非常重要。宗喀巴大師說:“故于聽聞不能持之,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就是說,當我們聽法時走神,聽不進去或聽不懂;看佛經理解不了其中的含義;修行時相續中生不起信心和覺受,當智慧的力量極其微劣時,怎麼辦?依靠福田力。以上師佛爲資糧田,爲祈禱的對象,非常誠敬地祈請,這是最重要的教授。確實是這樣,有時候一打坐就發困,一聽法也發困,看書不解其義,修習也生不起覺受,心神不定,慧力極差時怎麼辦?就把自己的師父視爲與本尊無二無別進行祈禱,很快就會見效。
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檢驗者和真正的感受者!每當我見到了我的某一位師父,在他那裏聽法,就虔誠地祈禱、供養,經過非常虔誠地祈禱,哪怕只與師父接觸兩天、叁天,也能明顯地感覺到修行的精進心比平時增強十倍或幾十倍,很容易生起覺受,記憶、理解能力迅速增長,聞思的速度飛速加快,這是我的親身經曆。我感覺在師父面前聽叁、五天的法,內心所生起的覺受比自己獨自修行叁年兩載,來得更快,更殊勝,更加速疾。
大成就者帝洛巴曾經對那諾巴說:“具效之中最勝者,惟上師乎瑜伽士!”在具有效果的修法當中最爲殊勝的,就是祈禱上師!莫覺巴大師也曾經說:“勤修解脫猶可疑,敬信解脫無可疑”。勤奮和精進地修行,能不能得到解脫還值得懷疑;但是,非常恭敬和信仰自己的師長,以此而修行,得到解脫是毫無疑問的。
誠修正法 衣食隨至 此乃當然理
這主要是對出家人說的。出家人只要虔誠認真地修行正法,那麼吃的、穿的是用不著操心的,“衣食隨至”。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一個真正誠修正法者是不會餓死、凍死的。佛曾經發過願,在未來修行者當中,絕不會有餓死和凍死者。所以,怕的就是不以誠心修行正法,只要誠心依正法修行,無需擔憂衣食。
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就更不需要擔心了。我聽很多甯瑪巴和薩迦巴的大德說:“格魯巴是不一樣的,因爲宗喀巴大師積累的福報太大太大了,一進到道場就可以感到這種氣氛,這種福報是不一樣的”。理塘有一個紅教的寺院,其住持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在寺院大殿中心塑了一尊宗喀巴大師的像,他說有了宗喀巴大師的像,僧團的福報是絕不會一樣的,因爲宗喀巴大師磕了叁百五十萬長頭,供了那麼多曼紮等等,這種修行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格魯巴的道場極具福報,不需要擔憂什麼。
再者,一切有爲法的因果規律真是奇妙!怎麼奇妙呢?如果專門尋求衣食利養,衣食利養反而離你越來越遠,畢生追求也得不到滿足。
如果爲利一切有情父母,而舍棄個人利養的話,這一切所謂的福報卻會隨之而聚,甚至無法拒絕。所以,出家人千萬不要爲自己的享用,爲自己衣食而操心,應該爲弘揚正法而操心。只要這樣,成千上萬的信衆就會聚集而來,想拒絕也拒絕不了。如果只爲謀求私利而尋求個人的名聞利養,其結果不但得不到,最後很有可能會餓死凍死。《入菩薩行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爲求安樂作諸業,得樂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業定生樂,不做安樂何由生”。
爲了求今生的安樂,而耗盡畢生精力,最終能不能得到很難說,如果爲了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行菩薩行,定能使自己生起快樂,也能令他人生起快樂。賈曹傑在解釋這段話時說:“世間之人,爲求身心之安樂,從事耕種等業,然其果能否得樂,仍非所知。于得安樂未得決定之菩薩,若作何種事業,決定能成分位及究竟之安樂。不作如是事業,即不生如是安樂也”。利他的事業不但能得到現前安樂,究竟的安樂也能得到。如果不做利他的事業,豈能生這樣的安樂?
諸友! 耽著諸欲 如飲鹹水 無厭應知足
“諸友”就是諸位善友。“耽著諸欲,如飲鹹水”,耽著世間諸欲,就像喝鹹水一樣,永遠不會有歇止和知足的時候,所以要讓自己學會“知足”,否則永遠無厭。這是一個比喻。在西藏,有些野生動物半年一年也喝不上鹹水。一旦碰到了帶有鹹味的溫泉水,就覺得很好喝,一直喝,最後把肚子喝爆了。在藏地時常會看到一些動物因喝鹽水太多,肚子撐爆而死在泉水旁。耽欲就像喝鹹水一樣,永遠也不會解渴,永遠也不會想“我不喝了”。因此我們要學會克製自己,知道知足。要經常念想耽欲的過失,令自己的相續當中,對欲念産生膩煩,對欲念産生知足,這非常重要。
賈曹傑大師在《入菩薩行論廣解》中詳細講述了耽欲的過患及對治方法:“一、自無主宰速疾舍壽;二、爲他自在諸苦隨逐;叁…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