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根本!及至虛空際,
種種有情界,乃至涅槃間,
願成資生因!”
《菩薩地》中談到:“又諸菩薩,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勝解,數數緣念種種上妙無量財寶,以勝解力于諸衆生樂行惠施。由此因緣,是諸菩薩以少功用生無量福。當知亦名菩薩巧慧布施”。 根據這一說法,此處施身修法可分二方面:
子一 施于有情;
子二 施于器界。
子一 施于有情又分二部分:
醜一 奉獻于未入道補特伽羅;
醜二 奉獻于入道補特伽羅。
醜一 奉獻于未入道補特伽羅
我們首先觀想將自身施給等活等八熱地獄、寒疱等八寒地獄以及獨一與近邊地獄中的一切有情,就像點鐵成金一樣,所有這些有情全部獲得擁有七聖財及增上生七德的暇滿身。我們的身體就像能出生所求衣食等物的如意寶那樣,爲那些所緣境變化出百味飲食、千萬種衣、五百層宮室、同一志願的良友。舉凡修大乘妙法所需的一切順緣,包括受用的所依身、所受用的境、與之共同受用的眷屬等全部圓滿。
同樣的,我們的身體也提供他們發菩提心的外緣,最主要的即是具足德相的大乘善知識,歡喜攝受他們,以及聞思所需的顯密經論等;內緣則具足信等七種聖財,及持戒等大寶叁學,由此生起以慈悲爲根本的菩提心,修六度行,究竟兩種資糧而成佛,他們的心相續都具足法身的安樂。
接著,我們觀想施身給十方無邊世界中的所有餓鬼有情,他們共有叁十六類,他們也像上述那樣成佛而具足法身的安樂。
然後觀想施身給世上的所有畜生,不論是住在海裏的還是散居在陸地上的,如前思惟施身。
隨後擴展到世上四大洲、八小洲中人趣無暇生處,以及此生中無緣修解脫道的那些人,如前思惟施身。我們也施身給此生具有生起解脫道緣分的人,幫助他們獲得修道的外緣與內緣,從而如上述具足法身的安樂。
我們接著施身給四大天王等六類欲界天,從梵衆至廣果的十二種色界天,以及四無色界天那些未入解脫道的有情,他們全都獲得上述之果。
同樣的,我們也觀想施身給處于中有階段的那些有情。
現在特別來介紹一下如何向損害我們的有情施身之法:先觀想從自身中變化出食物、衣服、住所等種種外緣,然後以菩提心鈎將所有損害者鈎來,向他們誠懇地布施。當思:“你們從無始時來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母親,在當時,你們曾盡最大的努力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來饒益我,並保護我不受種種的傷害和痛苦,你們都有恩于我!”對他們生起親近之心。接著應思:“我從無始以來,曾多次地捶打、殺戮和掠奪你們,吃你們的肉、喝你們的血、啃你們的骨、穿你們的皮,對你們欠下許多宿債。現在正是我向你們還債與酬恩的時候,你們有權利作任何事。想要食物的就給予食物;想要衣服的就給予衣服;想要住處的就給予住處;想要友伴與仆從的就給予友伴與仆從;食物之中想要叁白(乳、酥、酪)的就給予叁白;想要叁甜(白糖、紅糖、蜂蜜)的就給予叁甜”。 想要血肉的就變化出他們需要的東西而豐厚地施予,沒有任何顧慮。“你們想要吃肉的就吃吧!想喝血的就喝吧!想啃骨的就啃吧!想穿皮的就穿吧!想要生吃的就生食,想要熟食的就熟食”。 像這樣布施之後,那些有情一經受用,身肢即刻溫飽,心滿意足,消除了饑渴貧困的痛苦,惡意害心也消失無余,相續中生起了利他菩提心,最後圓滿兩種資糧,心中獲得法身安樂。有道是:
“利果爲安樂,損果即痛苦,
自身爲明鑒,于他不損害”。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依次向東方等各方隅的有情布施。例如,觀想向東方恒河沙數世界中的所有有情施身,由此獲得如前所說的妙果。其他各方隅均依此類推。
醜二 奉獻于入道補特伽羅
我們觀想向小乘行者奉獻能出生任何所需之物的如意身,他們因此而各自具足即生現證佛薄伽梵的內外因緣,圓滿二種資糧,心中具足法身安樂。如前依次觀想向大乘資糧位、加行位、登地大菩薩們奉獻自身,由此圓滿二種資糧,具足法身安樂。
其次,我們觀想向根本與傳承吉祥大德上師,以及十方無邊世界中諸佛薄伽梵奉獻身體;在他們各尊之前變化成許多身體,每一身體又變出衆多支分,憶念上師等的因、果功德而作頂禮,又從如意身中變成無量不可思議供養聚而作供養,于是上師等心中出生無漏大樂。《入行論》中說:
“願一切有情,殷勤供諸佛,
由是恒具足,諸佛難思樂!
願菩薩如願,成辦衆生利!
願有情悉得,怙主所護念!
願獨覺聲聞,如是亦得樂!”
以上爲向有情布施法。
子二 施于器界
觀想自身爲如意身,施于十方世界無邊刹土,不淨器世間的環境由此發生變化,不再有枯木、荊棘、沙礫、懸崖、溝壑等。一切器世間由種種珍寶所構成,地面平坦如掌心,幅員廣大遼闊,觸之柔軟生樂,無垢光潔,具有蛇心旃檀的芳香,鋪滿各色天花。美麗的湖泊、池沼蓄藏八功德水,周圍砌以寶牆,金、銀、珍珠粉平鋪池底,水面布滿盛開的青蓮、睡蓮與蓮花,各色水禽妙音清雅,歡暢飛翔如是等等,圓滿一切淨土功德,就像我們向佛菩薩聖衆所獻的大供養雲一樣。雖然那些淨土是那樣的富足,但住在其中的有情並不因此而刹那生起我慢、自負和高舉,而是完全將它們用作成辦菩提的順緣。正如《入行論》中所說:
“ 願一切地基,無沙礫荊棘,
平整如手掌,琉璃性柔軟!
願一切有情,相續恒聽聞,
鳥樹光明空,所出諸法音!”
癸二 施受用
觀想所施對象的次第如前。想像由自己的受用、衣食、住處、眷屬、仆從等變化能滿足一切願望的如意受用,根據上述各各世界的次第而作布施,以此爲緣,出生不可思議世間與出世間受用。那些有情將此受用全部用作獲得圓滿菩提所需的資糧,由此成佛、具足法身安樂。又如前思惟向上師與諸佛薄伽梵奉獻如意受用,心生殊勝無漏樂。
癸叁 施善根
就身體與受用而言,我們無法布施過去曾有的東西,只能布施現在和未來將有之物。善根則不然,我們可以布施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攝的一切善根。過去的善種或習氣、現在和未來至成佛之間的所有善根均可布施。《入行論》中說:
“爲利有情故,叁世所生善,
應無吝而舍”。
阿阇黎龍猛也說:
“一切衆生秉此善,積集福智二資糧,
福德智慧所出生,二種勝身願獲得!”
《虛空藏經》中講:“願我所有善根無不成爲一切有情之資生物”。 這些都是講的布施善根之法。
從力量微弱的善根,例如布施畜生一抟食或偶然的善業,到力量強大的善根如發菩提心等,根據上述世界的次第,我們都逐一整個地布施,觀想所有布施的物件都各自獲得即生成佛所需的全部因緣,圓滿二種資糧而成佛,心中具有法身安樂。
那麼像這樣來修習布施心到底有什麼利益呢?當知如果現在不修假想布施,今後實際布施一件小禮物也會有障礙。《妙臂請問續》中說:“若現在串習舍心者,由串習自然之力,即能無少困難實舍身等”。
《叁摩地王經》中說:
“如是多觀察,諸彼諸分別,
于彼心專注”。
聖馬鳴也說:
“利他雖無力,應常生彼心,
若誰有此心,終當能實行”。
切喀瓦大師說:
“分別成重要,七生等喻多”。
《本生論》中說:
“願我見聞或隨念,或僅觸及或言談,
悉能利益諸有情,令彼恒常具安樂”。
由于我們至心布施的對象是一切有情,而有情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能夠容易地圓滿無量福德資糧。《寶鬘論》中說:
“如所言福德,假設有色相
充滿虛空界,尚有多余者。
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
有情界無量,欲利亦複然”。
據說當我們受用這些已至誠施于有情的衣食等時,如果忘了利他心且愛著自己,即成有煩惱的墮罪;如果未愛著自己,但忘了利他心,則成非煩惱的墮罪。《集學論》中說,將某物回施于人趣中某人,此人知道此事並將此物認定爲自己所有。這時候,如果爲了自利的偷盜心而作受用,且價值達到規定,即犯別解脫他勝罪。那麼菩薩在受用衣食等時應該怎樣作呢?我們當以利益有情之心來受用,這樣就沒有過失了。《集學論》中說:“以有主之財護有主之身,如是思惟而受用者無過。仆使恒時爲主人做事,非有自財得以存活”。
有人認爲,像這樣回施別人,實則由自己受用,這種做法沒什麼意思。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前論中所指出:“若有人于如是行菩薩前不明實理而生不信,此不應道理。當知舍心最爲稀有,是故于此道理不應疑惑”。
壬二 修悲
如果我們對修大悲心的功德多加思惟,便會增長修大悲心的歡喜心,所以先介紹一下修大悲心的功德。《入中論》中談到:
“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由見此義,《攝清淨法經》中也說:“世尊,菩薩不學多法。世尊,若菩薩善受持善圓滿一法者,一切佛法即在掌中。若謂何者,此即大悲心也。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若有輪寶,即有一切兵甲;世尊,菩薩亦複如是,若有大悲心者,即有一切佛法。世尊,譬如若有命根,即有其余諸根;世尊,如是若有大悲心者,菩薩即有其余諸法”。
具體修法分二方面:
癸一 取有情苦;
癸二 取器界過。
癸一 取有情苦
“取舍間雜修,先從自身取”。
即以取有情之苦與苦因到自己身上的方式來修悲心。至于取苦的順序,先當觀想將自相續中導致將來各世的集――業與煩惱,以及在五趣或六道中將領受的痛苦,黑乎乎的像剃落的頭發一樣,取到現世的取蘊之上,從而遠離後世所有的“集”因與“苦”果。接著,觀想將明年直至命終之前將發生的一切痛苦,如前取到今年的取蘊上,由此消除明年及明年以後的所有痛苦。然後,觀想將下月或明後天以後的痛苦,取到本月或今…
《修心日光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