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的取蘊上,故而遠離下月或明後天以後的所有痛苦。
在取他人所有痛苦的時候,並不是取了之後收藏到別處去,或是放在自己面前,而應置于自己的心間,因爲取他人苦的目的是在破除我愛執。像修慈時所說的那樣,先觀想將有情地獄衆生的一切集因與苦果,如剃落的黑發般取入心中,聚集在我愛執之上,將其調伏消除,那些有情地獄衆生便從所有痛苦中脫離出來。同樣的,我們如前觀想將十方世界中所有餓鬼、所有畜生、四大洲八小洲中的所有人類、四天王等六欲界天、梵衆等十二色界天以及四無色界所有衆生的集因、苦果,像剃落的黑發團般取來,聚集在我愛執上,將其調伏消滅,那些有情隨之遠離所有集因與苦果。取中有苦的方法與上述者相同。簡言之,我們應分別觀想將(胎、卵、濕、化)四生所攝一切有情的集因——業與煩惱,以及總、別痛苦取來,使他們遠離這些麻煩,這很重要。
至于已入道的有情,我們可將安住聲聞、獨覺五道的人與大乘修道以下菩薩的所斷和剩余痛苦取來,觀想法如前。諸佛薄伽梵心相續中不存在可取之苦,上師也一樣,因爲據說上師的體性即佛。
癸二 取器界過
即觀想將十方一切由業煩惱所成的不淨世界變成純粹的淨土。
像這種以取一切苦歸于自己、舍一切樂善歸于他人的方式來修慈悲心的法門,夏窩巴稱之爲“驅魔之法”。
這種修法的出處在哪裏呢?如《方廣經》“善財傳”中說:“勝解衆生之苦變成自身,自身轉成長養一切衆生之身”。
《勝行願》中也提到:
地獄畜生閻羅苦,諸人處及人非人,
衆生無邊大苦蘊,歸我衆生願得樂。
《彌勒勝施願》中也說:
“有頂以下至無間,以及無量世界中,
天與非天龐龍聚,願皆得樂我受苦”。
阿阇黎龍猛說:
“願彼等罪報于我,我無余善熟于彼”。
寂天也說:
“自他令平等,自他作相換”。
以及:
“了知自有過,他爲功德海,
普舍我愛執,取他應修習”。
又說: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及他,
當修自他換,秘密殊勝行”。
以及:
“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
非僅不成佛,輪回亦無樂”。
又說:
“故爲止自害,及減他痛苦,
將自施于他,護他如護己”。
以及:
“所有衆生苦,願由我代受”。
《經莊嚴論》中說:
“自他平等心,他愛執爲妙,
故說利他勝”。
《七十願》中說:
“衆生爲惑擾,所造諸不善,
少亦我代墮,任何有情獄。
衆生任何苦,我願悉代受,
恒以殊勝樂,令世人滿足”。
《集法句經》中說:
“自身與命根,當施衆有情,
應以慈悲心,周遍諸有情。
諸罪異熟者,願熟于自身,
諸福皆隨喜,思爲佛大士”。
以及:
“自身與命根,當如意而施”。
又說:
“有情諸罪業,悉皆熟于我,
如是取諸罪,取衆生貧苦”。
以及:
“視他爲我所,以自身爲他”。
《勝樂日常忏法》中說:
“諸有情苦熟于我,彼因我善願得樂,
一切生中我叁門,願如妙瓶如意樹”。
如是等等,大乘衆多經論裏面都有這種說法。
那麼到底有沒有決定的聲聞或獨覺種姓呢?或者說是否一切有情都會成佛呢?當知說有叁乘是暫時不了義的說法;就究竟了義而言,則只有一乘。《真實名經》中說:
“叁乘之出離,安住一乘果”。
可引用的大乘經教很多。
當我們像這樣修得有點熟練時,取舍二者的簡略修法,如正文中說:
“複令乘風息”。
當我們熟悉取舍二法時,可以在呼氣的時候,觀想將身體、受用、叁世善根布施遍虛空界一切有情,他們因此具足究竟無漏安樂;在吸氣的時候,觀想將叁界一切有情的所有集因與苦果取到自己心中,他們因此而脫離一切苦難。這樣來修習,因爲風心同轉的關系,心將不會散亂而具足正念正知,從而變得很有力量。
辛二 結行與座間修法
“境毒叁善根,結行略教授,威儀盡誦持”。
六根接觸悅意、不悅意、中庸叁種六境而産生叁毒時,當至心修習:“世界上受這種煩惱控製的人很多,願我能代一切有情受這些煩惱,願一切有情因此具足沒有叁毒的善根!”
我們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之中,及在晝夜一切時中均應如此修持。《修行次第》中說:“大悲心者,當于或行、或立一切威儀中及一切時中緣念一切有情”。
我們在具有這種心態的同時,還可以念誦各類文句來至誠地修習,例如:
“願彼等罪報于我,我無余善熟于彼,
願我承受衆生苦,彼因我善悉得樂。
所有衆生苦,願皆報我身,
以菩薩諸善,願衆生受樂”。
夏惹瓦大師曾說:“在修我這個教授的時候,像長椽那樣時直時彎是不行的;或像滾石那樣反複多變也不行;或像死水潭那樣消極暧昧也不行。如果我們下定“血紅酪白”般(立場分明)的決心而努力,就會像驢子從羊群中探出頭那樣,解脫一切侵害與痛苦。如果心裏老是犯疑,“這可不可以修”、“我能不能修”,那是決不會成功的”。
自他相換修法可以代替“七重因果”中“知母”等最初的叁科。因爲取舍二者修慈悲心中,自然包括有增上意樂,所以不必另修。
己二 修希求菩提之菩提心次第
像這樣修成慈悲心之後,若思究竟誰有能力可以真正辦到(利生之事)呢?雖然那些聲聞、緣覺、大阿羅漢與十地大菩薩的利他事業難可思議,然而在輪回未空之間能以任運不斷的方式,單以說一次法、放一次光便可將無數有情安置于涅槃中的,只有佛才行;不僅如此,能達到自利斷證究竟之位的,也只有佛。所以,我們應這樣來修:“爲利一切有情,我當獲得二利究竟佛位”。
像這樣來修菩提心的功德,如《勇施請問經》中說:“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
遍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
若人以諸寶,遍滿恒沙數,
諸佛刹土中,供養世間依。
若有敬合掌,心禮敬菩提,
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集學論》中說:“希願彼之菩提心當能作佛,是故佛由願心生也”。
戊二 支分教授有五個部分:
己一 轉惡緣爲菩提道;
己二 開示一生修持之總綱;
己叁 修心純熟之量;
己四 修心叁昧耶;
己五 修心學處。
己一 轉惡緣爲菩提道此科分二小節:
庚一 略示;
庚二廣說。
庚一略示
“罪滿情器時,轉成菩提道”。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器世間十不善業的增上果十分嚴重,情世間衆生的所思無非煩惱、所作無非惡業。以此爲因,那些喜愛黑品的天、龍、部多力量得到增強,他們對所有修習正法的人發起衆多傷害,特別是對入大乘法門的行者以種種方式施以惡緣。修習本法的行者若能懂得如何將違緣轉成順緣、如何將障礙轉成助伴、如何將傷害者轉成善知識而加以修習,惡緣便會成爲我們成就菩提的友伴。正如格西京俄瓦對夏窩巴所說的那句話:“您這樣的修心行者能將劣緣轉成助伴、受苦變成享樂,真是稀有啊!”
庚二 廣說細分爲二:
辛一 依殊勝意樂菩提心轉惡緣爲道;
辛二 依殊勝加行積淨二者轉惡緣爲道。
辛一 依殊勝意樂菩提心轉惡緣爲道
“遇緣即修習”。
不論我們是快樂富有還是苦惱貧窮,不論是住在家裏還是外地,不論是在城鎮還是寺院,不論是遇到人還是非人,我們都應利用這些環境來作修心。例如,當我們在身心方面發生大、中、小叁種痛苦時,都應甘之如饴。當思:“在無邊世界中受這種苦的有情無量無邊,願我所受的這個苦代替他們所有的苦,願他們因此而脫離一切苦惱”。 我們應當真切的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由實際取苦之門來修悲心,對此當生隨喜。
又如,當我們具備一切順緣,外緣衣、食、住、友、善知識等均不缺乏;內緣身心無病、無少時不安,具足信心堪修正法等時,當念:“目前佛教正處在濁世惡時的階段,我修大乘法不但沒有那些違緣,反而具足外內一切順緣,無疑是過去由多門積集福德所感之果啊!”因此,我們當以清淨戒律爲基礎,勤積資糧,以保證今後不斷擁有這樣的富樂圓滿。不然,當我們稍微有點財富時,多半變成生起我慢和驕慢之緣;身心方面略微有些不適時,便會垂頭喪氣,十有八九爲退心和懶散提供條件。我們不要成爲這樣,應如老話所說:有苦即受苦,有樂即受樂。
辛二 依殊勝加行積淨二者轉惡緣爲道
“四行勝方便”。
(1)積集資糧
如果我們不想要痛苦而希求快樂,就應以小、中、大等任何物品上供下施,心中觀想一切有情與自己同作供養,並以願力將之轉成獲得無上菩提的因,像《電熾行者願》中所說的那樣來祈禱:苦樂妙劣等,若能成自利,此等我皆爲。
(2)清淨業障
我們應當不斷地以四力忏除無始以來由煩惱發動自作、教他的性罪和遮罪。
(3)供養魔礙
像前面思惟損害者大恩時所說的那樣,我們應特別地對他們修習慈悲心和忍辱。
(4)于護法奉獻朵瑪及請辦事業
首先根據財力陳設潔淨的供品與朵瑪(食子),心中將其觀成上好與廣大的供養,然後召請護法們前來並作祈禱。按照儀軌獻供之後,我們應誠懇地向護法祈禱:“請你們幫助我,使我能夠將違緣轉成菩提道,像先德們和諸佛菩薩那樣。大寶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經典的心要,所以請幫助我在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就像諸位先德那樣,並令其安住和不斷成長,使我的身口意與見、聞、念、觸都能利益有情”。
己二 開示一生修持之總綱
“應修五種力”。
(1)牽引力
我們應當時常這樣來強烈地提念:“從現在起到未獲菩提中間,特別是在今生未死之前,在今年、今月、尤其是今日一晝夜中,我不應當讓我執引發的煩惱與隨煩惱有隙可乘,我的身、口之行一刹那也不能受它們的影響”。 我們應當策勵自己:“在未獲菩提中間的今生、今年…
《修心日光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