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執著,那麼,這就是正確的修行了。<4>P.72

  即使連定( 平靜 )都不該去執著。<7>P.21

  將它──所有的執取與評判,都放下,不要試圖想成爲什麼。于是,在那寂靜之中,便能夠使自己去看透整個假相的我,沒有任何一點是屬于我們的。當我們內心甯靜及覺醒時,就自然地、自在地達到這種覺悟的境地,沒有恒常的自我,裏面什麼也沒有,那都只是意識的把戲罷了!<7>P.200

  倘若你不「想要」,那麼你便不會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卻見不到法了。我們帶著欲望修行,如果我們沒有欲望,我們便不會修行。「觀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這肉、皮和殼全都在一起,當我們買椰子時,我們買整顆;如果有人想來指責我們吃椰子殼,那是它們的事;我們知道我們正在作什麼。<8>P.59,P.63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6>P.4

  我們就「生」在我們認爲事物爲「我所有」的當下──從「有」而生。無論執著什麼,我們便「生」和存在當下。<4>P.6,<8>P.112

  「存在」意思是「生之領域」:感官欲望生于色、聲、香、味、觸和法中,與這些事相認同;心,緊緊地執持且粘著在感官欲望裏。<8>P.109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它們是短暫變化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它們就只是那樣。它們沒有自我或存在,它們既不是「我們」,也不是「他們」。他們是不值得執著──沒有一樣值得執著。<8>P.98

  如果有所執取,這就叫做「生」。生與死二者都是建立在執著「諸行」、懷想「諸行」上面的。<5>P.36

  如果你執取對某人的瞋怒的感覺,你就會感到生氣,這算什麼修行?<6>P.118

  如果你想要讓生命繼續延續下去,只會給你帶來痛苦。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點死不也是苦嗎?<1>P.10

  修行者的心不會到處馳散,而只會安住在它那兒。善和惡,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時,他覺知一切。禅修者單單知道它們,卻不允許它們「弄濕」他的心;換句話說,他不會去執取任何一切。<4>P.117

  如果有人咒罵我們,而我們卻沒有自我的感覺的話,事情就會停在話語上,而不會受苦。如果不悅的感覺生起,我們應該讓它停在那裏,覺知感覺並不是我們。<7>P.31

  沒有人能教你這個( 真理 ),只有當「心」親自了解時,它才能滅絕和舍棄粘著。<3>P.19

  欲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卻沒有粘著。<3>P.45

   ⊙ 開 展 心 靈 ── 心 的 訓 練

  就像從樹上掉下來一樣,在我們明白怎麼回事以前──「碰!」我們已經撞地了。(不清楚摔的過程)這跟十二因緣一樣。我們直接所經驗的痛苦,是經曆了整個十二因緣勾煉的結果。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勸誡他的弟子們要審查和完全地知曉他們自己的心,才能在他們「撞地」以前,捉住自己。<4>P.53

  不要只做你喜歡的事,不要放縱你的想法。停止這種盲目的追隨,你必須不斷地去阻擋這無明之流,而這就叫做「訓練」。<2>P.56

  如果你不去反製你的心,那麼就只順從情緒了。這種修行是不正確的,就像縱容小孩子的每一個隨興所欲一般。訓練自己的心也必須如此,別縱容它的隨興所欲。<4>P.33,<7>P.75,<8>P.144

  以佛法來訓練你自己,代替情緒的放任吧!<2>P.57

  訓練的重心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6>P.181如果我們訓練這顆心,去擁有羞恥感和對惡行的恐懼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有所克製,我們將會謹慎小心……。一旦如此,我們的正念就會變得更強,我們將能在一切時中保持正念。<8>P.18

  但去讀你自己的心。<2>P.55

  禅修者的責任是正念、鎮定和滿足,這幾件事能夠終止我們那些「不曾訓練的心」的習氣。<2>P.59

  在訓練心的當中,你不得執著「稱贊」和「責備」。<2>P.66

  由于習氣作祟,我們的心無法平靜,這是因爲我們過去的行爲,使它們如影隨形地困擾我們。<1>P.30

  唯有當心是沒有雜染的,心才能是甯靜的。你必須向內反觀自己,反觀自己的身、口、意上所犯的過失。除了你自己的身、口、意之外,你還要到哪裏修行呢?<4>P.26

  使心健壯的意思是,使它平靜,不去胡思亂想。平靜心的意思是,去尋找正確的平衡。<6>P.123

  如果你已達到平和的心境,就接受它;如果你不能達到平靜,也一樣要能承受,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式,且持之以恒。<1>P.39

  專注訓練,是使心達到堅毅和平穩的修行。這樣的訓練能導致心靈的甯靜。這顆已經被「築堤」、控製、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3>P.23

  不要只放縱你的情緒。無論懈怠或是精神充沛時,都要繼續努力,不管是在禅坐或是行禅,甚至躺臥時,都要觀照你的呼吸。<2>P.99

  光說不練,它不會自動前來,但如果過于勇猛,你同樣不會成功,而全然不試,當然也是不行!<2>P.103

  保持恒長心遠比短暫的勇猛心還重要,日複一日,月月年年不斷地修行──這才是真功夫。<1>P.57

  正確的修行是持續不變地修行。修行必須持續;這意思是說,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裏完成的,不是在身。當禅坐結束時,不要想你已經結束了禅坐,要思考到你只是改變姿勢罷了;如果你這樣反省,你便會擁有甯靜。這就稱爲有規律的修行。<8>P.75,P.74

  努力吧!你們都應該努力遵循修行,這就是訓練。<8>P.10

  怠惰時,修行;精進時,修行,對時、地也都清楚分明,這就叫做「開展心靈」。<2>P.58

  有時候,禅坐的狀況會很好,有時則否。但不必去擔心,只要繼續就好。就在你繼續修行之際,「定」會現起,然後就利用它來增長智慧。徹見喜與惡都是從感官的接觸中生起的,而不要去執著它們。不要渴望成果或迅速的進展,嬰兒們都是先爬,然後學走路,接下來才跑。只要堅固你的戒行,繼續不斷的修行就對了。<7>P.196

  我們以這種方式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而不遺漏地收網。我們繼續摸索下去,這就是修行。如果喜歡做,就去做;如果不喜歡做,也一樣地做下去,就只是保持做下去。這就是我們禅修的態度。<3>P.51

  修行要少欲知足。如果你很精進,你就修行,但當你懶惰的時候,你仍然要修行。<6>P.54

  不管你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你應該還是同樣地修行。不管你快樂或不快樂,你必須同樣地修行。如果你正感到舒適,你應該修行;如果你正感覺有病,你也應該修行。這就是爲什麼過去的修行者都會保持心之持續訓練。如果會有什麼不對勁,就讓它們只是在身體上吧!<8>P.66,P.70

  正確的精進不是去使某些事情特別發生,它是一種覺醒和警覺每一剎那的精進,一種克服懶惰和煩惱的精進,一種讓我們一天中的每個活動都在禅坐中的精進。<7>P.73

  恒長地觀照當下所發生的事。在修行剛起步時,那時的正念力是斷斷續續的,就像從水龍頭滴下的小水珠一樣,但是,如果我們精進不懈地用功下去,到最後,這水珠與水珠間的空隙將會消失而成爲持續不斷的流水。這條正念之流,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1>P.57

  如果你懈怠不勤,什麼時候才會「苦」盡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建立起我們的修行,超越懈怠吧!<2>P.97

  如果只是聽聞法的教導而不去實踐,那麼,你就像湯鍋裏的一根湯杓子,它每天都在鍋子裏,卻不知道湯的滋味。<2>P.75,<3>P.91

  你不可能只藉由「聽」它便真正地了解;聽之後,你必須要測試,並且進一步地探索。<8>P.21

  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做,光聽別人說也無法斷除你的疑惑。唯一能斷除疑惑之道,就是你親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7>P.158

  當我們的修行開始松弛時,需馬上看住心,使心穩定。一段時間後,心上軌道了,不久又松弛了,心便是以這種方式牽製你。但是有正念的人會堅定信念,不斷的重建自己。回過頭來再嘗試、修習,幷以這個方法來開展自己。<1>P.31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走,去得到利益。<2>P.82

  佛教徒的禅坐是關于「心」的,那是爲了開展「心」──你自己的「心」。一位修行而開展「心」的人,就是一位實踐佛法的人。<2>P.56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8>P.83

  鎖在牢獄裏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1>P.4

   ⊙ 保 持 覺 醒

  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這就像拿髒東西如雞屎和牛糞來施肥我們的果樹,果實因而將會既甜又多一樣。在痛苦中,有快樂;困惑中有平靜。<3>P.41

  若能運用熟練的話,雜染是非常有用的。就好象拿雞或牛的糞便放入土壤裏來助長木瓜樹。例如:當疑惑升起時,注視著它,當下審查,這樣做將幫助你的修行成長,而且結出甜美的果實。<4>P.187

  人們卻傾向于認爲,如果他們去到一個沒事發生的地方,他們就會找到平靜。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住在非常安靜沒有什麼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嗎?我們會覺察任何事嗎?事物生起之所在,在于因,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必須思惟的地方。<8>P.124,P127

  最好是以平常心來修持…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