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参阅书目:
<1> 我们真正的归宿 圆光出版社 出版
<2> 以法为赠礼 圆光出版社 出版
<3> 森林里的一棵树(Ⅰ)圆光出版社 出版
<4> 森林里的一棵树(Ⅱ)圆光出版社 出版
<5> 我为何生于此 圆光出版社 出版
<6> 静止的流水 圆光出版社 出版
<7> 宁静的森林水池 法耘出版社 出版
<8> 心灵的资粮 法耘出版社 出版
阿姜 查 略传
阿姜查(1918-1992)出生于泰国北部寮国人地区的一个农村大家庭。他九岁到十七岁之间,当过沙弥,二十岁再度出家。1946年有短暂的时间接近阿姜曼,幷受到教悔:「如果看到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修行之道。」而得到了启发。
往后几年,阿姜查经常选择在有野兽出没的森林中修行,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1954年受邀回故乡,幷建立巴蓬寺。阿姜查的教导是严格的,且实践苦行,以期开展弟子的耐心与决心。
阿姜查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参加密集禅修课程。他在指导静坐时,先教人观出入息,再辅以观察身心变化。由保持生活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观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领。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编辑说明
本小册原是编者节录自阿姜查作品中的修行要领,作为随身携带精进禅思之用,因有同修鼓励出版以供大家分享,才编印出来,原文附有一些英文,因考虑到阅读的畅快性,将它们删除;又一些文字有经过整编或从阿姜查的英文原文再译出,若读者想进一步对照中英文译本,可按每则法句之后的书本代号及页数查核。但愿受持者与出资者皆能同受法喜,共证菩提。
( 一 )正 见 ...................5
( 二 )调 身( 息 )............5 7
( 三 )调 心 ...................6 2
( 四 )观 ....................8 7
( 五 )境 界 与 体 验 .........9 3
( 一 )正 见
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开展心灵──心的训练
保持觉醒
其它
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然后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个工作与情况中。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7>P.137
⊙ 放 下 苦 乐 , 放 下 执 着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1>P.43
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1>P.30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去止息我们的痛苦。<2>P.57(「苦」、「集」、「灭」、「道」 四圣谛法 )
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1>P.17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1>P.11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幷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1>P.7
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 欲求升起的。所以当你快乐时,心不是真正宁静的。<5>P.29,<3>P.138,<7>P.75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快乐和痛苦都从粘着生起。<8>P.137
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当快乐生起,你不会忘了痛苦,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1>P.32
当你感到瞋恨和怨怒时,你必须以正见去做慈悲观。如此一来,你的心境就会比较平衡与稳定。<1>P.33
刀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当你拿起刀子时,这三个部位都同时被拿起。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学习这( 非善非恶 ),那么,你不会有真实的领悟。如果你拾取了好的,坏的跟随而来;如果你拾取了快乐,痛苦跟随而来。锻炼心,直到能超越了善与恶,才是修行圆满的时候。<3>P.85
我们不求恶,也不求善;我们不求负担和轻松;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终止时,宁静便稳固地被建立了。佛陀称这种最高的证悟为「寂灭」,就像火的熄灭一样。<1>P.50,<3>P.11
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那我们是在招惹麻烦,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上。啊!这是喜欢 …… 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2>P.46
快乐是不稳定的,它以前曾升起过很多次,苦是不稳定的,它以前也曾升起过很多次;这是它们的方式,它们「就只是那么多」。当你能够视事物如「就只是那么多」时,那么,它们就会保持在「就只是那么多」。一旦你觉知执着时,就没有执着和握持。它们将会消失,有的只是生与灭而已,那就是平静。<6>P.191
我们以无常的教导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它们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会逐渐停止相信心中升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误解将会随着我们停止相信的程度而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义。<3>P.87
当痛苦升起,它消失。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那里,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每样事物就只是生和灭,而不是好象有任何事物持续着一般。这种看法,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的平和感觉。我们不认为快乐是「我们的」,同样地,我们也不认为不满和不快乐是「我们的」。当我们不再那样地去认为,去执着快乐和痛苦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1>P.49
痛苦是何时升起的呢? 它是在我们了解到我们已经获得了什么的同时升起的,这就是痛苦依住( lie )的地方。如果我们存有「自我」的想法,那么,我们周遭的一切便都成为「我的」,而困惑就跟随而来了。<4>P.49,<8>P.185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们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这就像一根非常锐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吗?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扰任何人。世上的一切事物单单只是事物,是我们招惹它的。如果不理它们,它们不会打扰任何人,所以佛陀说:「寂灭为乐」。<3>P.149,<6>P.217
如果你仍有快乐和痛苦,你就是一个还没有吃饱的人。你必须将快乐和痛苦一幷拋弃,它们只属于那些仍未吃饱的人的食物。在真理里,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如果你执取快乐,这跟执取痛苦是一样的。因此,小心!当快乐升起时,不要乐过了头,不要被拉走了;当痛苦来了,不要绝望,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要看清楚,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是一样的。<4>P.153
当你抓住一件特殊的事物时,有快乐存在吗?或是不快乐?如果有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快乐吗?如果有不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不快乐吗?<8>P.15
觉知者如实地彻见,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7>P.23
当事物都很顺利时,心不会欢喜;当事物都不太顺利时,心也不会悲伤。<6>P.83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5>P.27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错两者,最后,将一切都拋掉。<6>P.105
别粘着良善,别粘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8>P.173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那是坏的,别粘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抓紧它们。<8>P.73
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这两边一直在围剿着我们。<7>P.7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 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7>P.8
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2>P.3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的精进。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亲自去体会这个真理吧!<7>P.155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2>P.64
酌留空间,别粘着事物;握持,但别粘着。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然后放下它。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8>P.195,191,194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7>P.130
要将五蕴从烦恼( 杂染 )和执着中分隔开来,就好象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幷无立足之地。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着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7>P.31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不执着。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放下、…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