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14日傳講內容
【原文】
己二、依皈依等引導法行于正道之殊勝不共同之前行
分七:庚一、皈依;庚二、發心;庚叁、觀誦金剛薩埵;庚四、供曼茶;庚五、上師瑜伽;庚六、遣除修行障礙,長聲喝吽字引導法;庚七、修行尚未圓滿,強製修練憩識方便,無修往生法引導。
庚一、皈依
拯救誤道與邪道,趨入正道者爲皈依。
分四:辛一、皈依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皈依行相;辛四、學處與目的。
辛一、皈依境
頌雲:“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釋:爲拯救令人畏懼之惡趣險處,
如上所說淒切之景象,則應依止無欺最勝處:外相叁寶、內相叁根本、密相勝妙叁身,而作皈依。
【正文講解】
一、動機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祈禱大恩根本上師賜予心相融之加持!
爲充滿虛空之際有情父母脫離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究竟證得遍知佛果而發心。
聞法不重要,而聞法的意樂是最重要的。
此時大家反觀自己的動機,是善、惡還是無記?是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的動機?
是爲今生的名聞利養而聽法嗎?是因恐懼病魔而聽法嗎?或是爲了得到叁善道而聽法?是爲了自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而聽法?還是爲了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獲得佛果而發心聽法?
非善、非惡的動機沒有善惡的果報。反觀自己,若是以這樣無記的動機在聽法,就要把無記的動機轉變成善的動機。
二、行爲
反觀自己聽法時的行爲,是否依四想、具六度?或是存在六垢、五不持的過失?應准確取舍,斷除過失。
希望大家准確無誤地轉變動機、抉擇行爲後,再開始聽法。
叁、皈依
皈依非常重要,我自己不會講,但會把自己知道的都詳細給你們講解,你們要如理銘記于心。
皈依是一切法的開啓之門,一切法之基礎,是區分內道與外道的標准。
若不懂皈依,縱然口中說自己修持內道之佛法,亦無法斷定所修之法是否爲正法。
所有信衆,若想修持正法,則必須皈依,且了解清楚何爲皈依。
在座的信衆都已受過皈依,入了佛門。但有些人並不清楚什麼是皈依,也不清楚皈依之後需要守持什麼樣的戒律。希望通過此次講解,能明了皈依之理趣,且銘記于心。
辛一、皈依境
頌雲:“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釋:爲拯救令人畏懼之惡趣險處,如上所說淒切之景象,則應依止無欺最勝處:外相叁寶、內相叁根本、密相勝妙叁身,而作皈依。
若不了知內道與外道皈依的區別、皈依的動機、皈依的對境是什麼,則皈依的意義不大。
1、內道與外道皈依的區別
內道與外道以皈依區分。內道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外道的皈依對境則非叁寶。
外道也有受戒,但若沒有真正皈依叁寶,是無法得到清淨戒律
的。若無清淨戒律,持戒無法得到究竟的佛果。若要得到清淨戒律,證得究竟佛果,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皈依。
2、皈依的動機
如同小孩畏懼狗,而想跟著大人躲到沒有狗的地方。小孩畏懼狗就如我們畏懼六道之痛苦;小孩求助于大人,如同我們求助佛法僧叁寶,引領我們脫離六趣之苦。
因此,皈依的動機是畏懼六道的種種痛苦。
3、唯依信心開啓皈依之門
信心分爲:淨信、欲信、誠信和不退轉信。
開啓一切法之門爲皈依,而開啓皈依之門則爲信心,若沒有皈依,就無法稱爲內道佛教,若沒有信心,則難以稱爲皈依。
在座每位信衆反觀自心,自己在受皈依時是以何種信心受的皈依?是淨信、欲信還是誠信?
(1)淨信
無需任何理由而刹那間生起的信心稱之爲淨信。
比如我們今天聚集在此聞法,經堂外面有人看見裏面在宣講佛法,突然相續中生起一種“真是大悲啊,真是大悲啊”的信心,稱之爲淨信。
比如僧衆在受戒時,身著叁衣,旋轉著走出經堂時。在家居士見到衆多僧人,且法相莊嚴,心中頓時覺得“真是大悲啊,真是大悲啊”,此時相續中無有貪、嗔、癡,刹那間生起的信心,稱之爲淨信。
因淨信不穩固、易變化,以淨信受得的皈依,皈依戒極易失去。
(2)欲信
了知叁界六趣的痛苦,且得知漂泊輪回之因乃自己的分別念,只有皈依叁寶,才能解脫輪回,得到究竟的佛果。因此而産生欲求解脫、欲證佛果之心,稱爲欲信。
如今有些信衆欲求皈依,並在有些導師前受了皈依,但導師也未詳解皈依之理趣,僅在上面說“此乃方便”,便授完皈依。如是皈依無法稱爲真正的得到皈依。
(3)誠信
誠信的理由是明確的。
懂得叁界六道是痛苦的自性,且非常明確痛苦之因,亦正確明了欲得究竟佛果之次第理趣。此稱之爲誠信。
若只在口中念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卻並不懂得皈依佛、法、僧的行相及理由,口中念誦再多,也不能稱爲真正的皈依。
在座的每一位都受過皈依戒,也知道自己所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你們是如何安立、如何認識自己所皈依的對境?反觀自己,是以何種動機或是沒有任何動機受了皈依、念誦皈依偈的?
若並不清楚自己皈依的動機,也不知道皈依對境的行相,則爲淨信;若了知皈依對境的行相,且明確皈依動機而皈依,則能稱爲在欲信或誠信中皈依。
如實了知皈依的行相,且證得如是之行相,則稱爲不退轉的信心。
若欲具備智慧,就要消除自己相續中的貪心,要消除貪心則需受持戒律,而受持戒律之基,就要做到皈依。
我們相續中必須要具備欲信和誠信。而生起欲信和誠信之法乃
修持共同外前行的四厭離心。
4、皈依的分類
(1)依乘次而分
小乘、大乘、密乘。
(2)依竅訣而分
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
①小士道:世間乘。
意樂:畏懼叁惡道,欲求叁善道。
皈依境:佛像爲佛;經函爲法;身著紅黃色法衣者爲僧。
時間:皈依之日起,直至獲得人天果位間。
在座的每一位要反觀自己,以前在皈依的時候,是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
皈依時對佛的認識是什麼?是否就是佛像雕塑?法是否就是經函?僧是否就是凡夫僧?意樂若爲畏懼叁惡道欲求叁善道,則皈依就是小士道之皈依。
②中士道:小乘。
意樂:了知叁界六趣猶如火坑,獨自欲求得到阿羅漢果位。
皈依境:
佛:不承認究竟的佛果,將阿羅漢的果位稱之爲佛。認爲佛陀超越聲聞緣覺的莊嚴相好等諸功德來源于叁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和轉輪王的種姓,並不承認圓滿的佛陀功德。因其認爲阿羅漢的色身爲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所生,是不清淨的,所以皈依的對境並非阿羅漢的色身,而是其滅谛之功德。
法:教法與證法中的證法,是滅谛。
僧:所承認的僧衆是凡夫僧衆和預流、一來、不來的聖僧。如同認爲佛的色身是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所生,是不清淨的一般,僧衆的色身也是不清淨的。所以皈依的不是僧衆的色身,而是僧衆相續中滅谛的功德。
時間:皈依之日起,直至證得阿羅漢之果位間。
今天所宣皈依的法就講到此,明天再講大乘大士道的皈依方法。
宣講後希望大家翻閱書籍,分清楚皈依的方法、方式。
之前所宣的是共同外前行,今天是講不共同內前行的第一個皈依,大家在修五加行皈依十萬遍時,要在坐間如是去修。
之前外前行宣講完畢,在座的信衆和在各地收聽的信衆,要修五加行,念誦十萬遍皈依偈,要以打坐實修。
四、實修五加行的方法
今天宣講一下修五加行的時候如何打坐實修。
(一)皈依
念誦皈依偈十萬遍。
在理解皈依之次第、意樂前,若修持和念誦,並非說沒有功德,但無法稱爲真正的皈依。所以在修之前,先要分清楚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皈依的意樂和行相,准確無誤地了知之後,再開始念誦皈依偈。
一定要打坐念誦十萬皈依偈。
若在亞青,則以四座修行。每一座必須要具備前行、正行、結
行。
1、前行
前行分爲前行之前行和入座前行。
(1) 前行之前行
①處理完雜事
指在修行之前,處理完房內外的一切雜事。這些違緣在打坐之前就應該遣除,在入座後,就不應該中斷打坐去做這些事。
比如一個人昨天剛到亞青,今天不急著打坐,應該先准備好到這裏後自己的吃、穿、住、用,否則在修五加行期間又要去借房子、買房子、准備吃的等等,都會形成修法的違緣。所以這些必須在入座之前就做好准備。
入座之前還要擦鼻涕、擦臉、上廁所。
總之,能令你迷亂的一切,能引起種種妄念的一切,都應該安排好,避免在打坐中生起妄念。
坐下後,要思維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已辦妥了嗎?若已辦妥,則在打坐時不會再因這些而散亂。
②立誓
上坐後要立下誓言。
第一個誓言;比如你打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要立誓在此時間中不隨妄念、迷亂而轉。
第二個誓言:即便有人把自己的肉一塊塊地掐去,或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最親的人來叫自己,我也不隨其轉,不中斷這次打坐。 第二個誓言比第一個誓言更重。
立誓言的必要性…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