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十九讲

  金刚精要引导文

  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

  龙萨娘波尊者 造论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 传授

  普巴扎西仁波切 汉译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12月14日传讲内容

  【原文】

  己二、依皈依等引导法行于正道之殊胜不共同之前行

  分七:庚一、皈依;庚二、发心;庚三、观诵金刚萨埵;庚四、供曼茶;庚五、上师瑜伽;庚六、遣除修行障碍,长声喝吽字引导法;庚七、修行尚未圆满,强制修练憩识方便,无修往生法引导。

  庚一、皈依

  拯救误道与邪道,趋入正道者为皈依。

  分四:辛一、皈依境;辛二、补特伽罗;辛三、皈依行相;辛四、学处与目的。

  辛一、皈依境

  颂云:“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释:为拯救令人畏惧之恶趣险处,

  如上所说凄切之景象,则应依止无欺最胜处: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而作皈依。

  【正文讲解】

  一、动机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心相融之加持!

  为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究竟证得遍知佛果而发心。

  闻法不重要,而闻法的意乐是最重要的。

  此时大家反观自己的动机,是善、恶还是无记?是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的动机?

  是为今生的名闻利养而听法吗?是因恐惧病魔而听法吗?或是为了得到三善道而听法?是为了自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而听法?还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发心听法?

  非善、非恶的动机没有善恶的果报。反观自己,若是以这样无记的动机在听法,就要把无记的动机转变成善的动机。

  二、行为

  反观自己听法时的行为,是否依四想、具六度?或是存在六垢、五不持的过失?应准确取舍,断除过失。

  希望大家准确无误地转变动机、抉择行为后,再开始听法。

  三、皈依

  皈依非常重要,我自己不会讲,但会把自己知道的都详细给你们讲解,你们要如理铭记于心。

  皈依是一切法的开启之门,一切法之基础,是区分内道与外道的标准。

  若不懂皈依,纵然口中说自己修持内道之佛法,亦无法断定所修之法是否为正法。

  所有信众,若想修持正法,则必须皈依,且了解清楚何为皈依。

  在座的信众都已受过皈依,入了佛门。但有些人并不清楚什么是皈依,也不清楚皈依之后需要守持什么样的戒律。希望通过此次讲解,能明了皈依之理趣,且铭记于心。

  辛一、皈依境

  颂云:“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释:为拯救令人畏惧之恶趣险处,如上所说凄切之景象,则应依止无欺最胜处: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而作皈依。

  若不了知内道与外道皈依的区别、皈依的动机、皈依的对境是什么,则皈依的意义不大。

  1、内道与外道皈依的区别

  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区分。内道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外道的皈依对境则非三宝。

  外道也有受戒,但若没有真正皈依三宝,是无法得到清净戒律

  的。若无清净戒律,持戒无法得到究竟的佛果。若要得到清净戒律,证得究竟佛果,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皈依。

  2、皈依的动机

  如同小孩畏惧狗,而想跟着大人躲到没有狗的地方。小孩畏惧狗就如我们畏惧六道之痛苦;小孩求助于大人,如同我们求助佛法僧三宝,引领我们脱离六趣之苦。

  因此,皈依的动机是畏惧六道的种种痛苦。

  3、唯依信心开启皈依之门

  信心分为:净信、欲信、诚信和不退转信。

  开启一切法之门为皈依,而开启皈依之门则为信心,若没有皈依,就无法称为内道佛教,若没有信心,则难以称为皈依。

  在座每位信众反观自心,自己在受皈依时是以何种信心受的皈依?是净信、欲信还是诚信?

  (1)净信

  无需任何理由而刹那间生起的信心称之为净信。

  比如我们今天聚集在此闻法,经堂外面有人看见里面在宣讲佛法,突然相续中生起一种“真是大悲啊,真是大悲啊”的信心,称之为净信。

  比如僧众在受戒时,身着三衣,旋转着走出经堂时。在家居士见到众多僧人,且法相庄严,心中顿时觉得“真是大悲啊,真是大悲啊”,此时相续中无有贪、嗔、痴,刹那间生起的信心,称之为净信。

  因净信不稳固、易变化,以净信受得的皈依,皈依戒极易失去。

  (2)欲信

  了知三界六趣的痛苦,且得知漂泊轮回之因乃自己的分别念,只有皈依三宝,才能解脱轮回,得到究竟的佛果。因此而产生欲求解脱、欲证佛果之心,称为欲信。

  如今有些信众欲求皈依,并在有些导师前受了皈依,但导师也未详解皈依之理趣,仅在上面说“此乃方便”,便授完皈依。如是皈依无法称为真正的得到皈依。

  (3)诚信

  诚信的理由是明确的。

  懂得三界六道是痛苦的自性,且非常明确痛苦之因,亦正确明了欲得究竟佛果之次第理趣。此称之为诚信。

  若只在口中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却并不懂得皈依佛、法、僧的行相及理由,口中念诵再多,也不能称为真正的皈依。

  在座的每一位都受过皈依戒,也知道自己所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你们是如何安立、如何认识自己所皈依的对境?反观自己,是以何种动机或是没有任何动机受了皈依、念诵皈依偈的?

  若并不清楚自己皈依的动机,也不知道皈依对境的行相,则为净信;若了知皈依对境的行相,且明确皈依动机而皈依,则能称为在欲信或诚信中皈依。

  如实了知皈依的行相,且证得如是之行相,则称为不退转的信心。

  若欲具备智慧,就要消除自己相续中的贪心,要消除贪心则需受持戒律,而受持戒律之基,就要做到皈依。

  我们相续中必须要具备欲信和诚信。而生起欲信和诚信之法乃

  修持共同外前行的四厌离心。

  4、皈依的分类

  (1)依乘次而分

  小乘、大乘、密乘。

  (2)依窍诀而分

  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

  ①小士道:世间乘。

  意乐:畏惧三恶道,欲求三善道。

  皈依境:佛像为佛;经函为法;身着红黄色法衣者为僧。

  时间:皈依之日起,直至获得人天果位间。

  在座的每一位要反观自己,以前在皈依的时候,是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

  皈依时对佛的认识是什么?是否就是佛像雕塑?法是否就是经函?僧是否就是凡夫僧?意乐若为畏惧三恶道欲求三善道,则皈依就是小士道之皈依。

  ②中士道:小乘。

  意乐:了知三界六趣犹如火坑,独自欲求得到阿罗汉果位。

  皈依境:

  佛:不承认究竟的佛果,将阿罗汉的果位称之为佛。认为佛陀超越声闻缘觉的庄严相好等诸功德来源于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转轮王的种姓,并不承认圆满的佛陀功德。因其认为阿罗汉的色身为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所生,是不清净的,所以皈依的对境并非阿罗汉的色身,而是其灭谛之功德。

  法:教法与证法中的证法,是灭谛。

  僧:所承认的僧众是凡夫僧众和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如同认为佛的色身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所生,是不清净的一般,僧众的色身也是不清净的。所以皈依的不是僧众的色身,而是僧众相续中灭谛的功德。

  时间:皈依之日起,直至证得阿罗汉之果位间。

  今天所宣皈依的法就讲到此,明天再讲大乘大士道的皈依方法。

  宣讲后希望大家翻阅书籍,分清楚皈依的方法、方式。

  之前所宣的是共同外前行,今天是讲不共同内前行的第一个皈依,大家在修五加行皈依十万遍时,要在坐间如是去修。

  之前外前行宣讲完毕,在座的信众和在各地收听的信众,要修五加行,念诵十万遍皈依偈,要以打坐实修。

  四、实修五加行的方法

  今天宣讲一下修五加行的时候如何打坐实修。

  (一)皈依

  念诵皈依偈十万遍。

  在理解皈依之次第、意乐前,若修持和念诵,并非说没有功德,但无法称为真正的皈依。所以在修之前,先要分清楚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皈依的意乐和行相,准确无误地了知之后,再开始念诵皈依偈。

  一定要打坐念诵十万皈依偈。

  若在亚青,则以四座修行。每一座必须要具备前行、正行、结

  行。

  1、前行

  前行分为前行之前行和入座前行。

  (1) 前行之前行

  ①处理完杂事

  指在修行之前,处理完房内外的一切杂事。这些违缘在打坐之前就应该遣除,在入座后,就不应该中断打坐去做这些事。

  比如一个人昨天刚到亚青,今天不急着打坐,应该先准备好到这里后自己的吃、穿、住、用,否则在修五加行期间又要去借房子、买房子、准备吃的等等,都会形成修法的违缘。所以这些必须在入座之前就做好准备。

  入座之前还要擦鼻涕、擦脸、上厕所。

  总之,能令你迷乱的一切,能引起种种妄念的一切,都应该安排好,避免在打坐中生起妄念。

  坐下后,要思维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已办妥了吗?若已办妥,则在打坐时不会再因这些而散乱。

  ②立誓

  上坐后要立下誓言。

  第一个誓言;比如你打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要立誓在此时间中不随妄念、迷乱而转。

  第二个誓言:即便有人把自己的肉一块块地掐去,或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最亲的人来叫自己,我也不随其转,不中断这次打坐。 第二个誓言比第一个誓言更重。

  立誓言的必要性…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十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