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11

  ..續本文上一頁十波羅蜜。他所布施出去的眼睛多過天上星星的數目。如果把他舍棄的身體堆積起來,那要比須彌山還要來得高。而且他在許多尊佛座下出家、清淨自己的戒、學習佛陀的教法、修定直至證得八定及五世間神通,以及修習觀禅直至行舍智。他就是這樣精進地實踐十波羅蜜以獲得授記。

  當他身爲須彌陀隱士,以及遇到燃燈佛時,他具足了發至上願的八項條件,即:人身、男性、因、遇見佛陀、出家爲相信業力果報的沙門、具備了八定五神通諸德成就、願爲佛陀奉獻自己的生命、及擁有極強之欲想證悟佛果。如果他願意的話,他有能力在燃燈佛還沒有講完一首四行偈之前就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及四無礙解智。這並不是須彌陀隱士特有的能力,而是一切即將被佛授記爲菩薩的人都必須擁有的能力,即能夠通過聆聽一尊佛開示一首四行偈就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六神通及四無礙解智。而那些能夠證得四無礙解智的人必須具足以下五項條件:

  一、 證悟(adhigama):證悟阿羅漢道果或其它道果。

  二、 精通教理(pariyatti):學習佛法教典。

  叁、 聽聞(savana):專心恭敬地聽聞佛法。

  四、 質問(paripuccha):討論經典與注釋中疑難的段落和解釋。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

  第一個條件必須在證得四無礙解智的那一世成就,而其它四個條件則必須在過去世即已成就。因此,在還沒有成爲菩薩之前,他就必須成就了後四個條件。

  在獲得授記之後,菩薩必須在沒有導師引導之下自己省察應該修習什麼波羅蜜,就有如須彌陀隱士所做的一般。爲何菩薩能夠無師自通地省察諸波羅蜜?因爲他在許多過去世裏已學習了佛陀的教法,也因爲他已經證得了宿命通。在因緣成熟時,也就是說在他遇到一尊活著的佛及發了至上願後,「波羅蜜思擇智」就會在他心中生起,令他得以省察十波羅蜜。然後,他必須再以至少四阿僧袛及十萬大劫的時間實踐十波羅蜜,只有如此修行之後,他才能夠成佛。

  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不單只成佛難,即使要成爲菩薩也很難。爲什麼呢?因爲要具足發至上願的八個條件,即:是人、是男人、遇到活著的佛陀等,以便能夠獲得佛陀授記也不是容易的事。

  在此,爲了加深你們對至上願的認識,我應當爲你們解說至上願的四緣、四因與四力。

  一、四緣(遠的因素)是:

  (一)當發願修菩薩道的偉人親眼目睹佛陀顯現神通之後,他想:「正等正覺具有非凡的力量,佛陀在證得它之後變得如此超凡、美妙與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親眼得見佛陀的力量之後,他的心已傾向于證悟正等正覺。

  (二)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世尊的非凡力量,但是他從他人之處聽到:「世尊擁有如此如此的威神力。」聽後,他的心也已傾向于證悟正等正覺。

  (叁)雖然沒有親見或耳聞世尊的威神力,他學到有關佛陀的威神力之經典。學後,他的心已傾向于證悟正等正覺。

  (四)雖然沒有親見或耳聞世尊之威神力,也沒有學到有關佛陀的威神力的經典,但他本身已具備非常聖潔的傾向,所以他想:「我將護持佛陀的傳承、血統、傳統與正法。」由于這對法至高的敬仰(Dhammagaru),他的心也傾向于證悟正等正覺。

  二、四因(近的、直接的因素)是:

  (一)這偉人具有爲過去佛作出增上行(adhikara)之特別善業爲親依止(upanissaya)。

  (二)他自然地擁有悲憫的性格,而願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減輕衆生之苦。

  (叁)他具有持恒之精進力,足以使他長期奮鬥,直到成就佛果,不會因爲輪回之苦與爲衆生的福利奉獻之艱難而生退心。

  (四)他樂于跟勸他人離惡行善之善知識結交爲友。

  在以上四因之中,擁有親依止是指他曾當著過去佛面前,在心中默念與親口發願修菩薩道,他一直傾向于證悟正等正覺及爲衆生之福利而奉獻。

  由于他具備這親依止,他在某些方面與那些未來將成爲辟支佛或弟子的人有很明顯的差別,那即是:一、五根(indriya);二、爲衆生福利的修行;叁、助人之善巧及辨別善惡的智慧(thanathana-kosalla-bana)。

  有關親近善知識這一點,善知識是指具備八個素質的人,即:信、戒、多聞、出離、精進、念、定與慧。

  叁、四力是:

  (一)內力:[單憑自身之能力及對法至高的敬仰(Dhamma garava,即上述的第四緣)而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叁藐叁菩提)。]他自力更生、具有慚心(羞于造惡),再運用此內力,菩薩發願證悟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到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二)外力:[憑借外力,即上述的前叁緣,他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運用此外來之力,再加以自尊與自信:「我是具有能力證得佛果之人。」菩薩發願證悟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到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叁)親依止力(upanissayabala):(憑借上述四因的第一項,而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他具有敏銳的根、擁有正念的自然清淨,再運用此力,菩薩發願證悟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到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四)精進力(payogabala,加行力):(具備了足夠證得正等正覺的正精進,他持續不斷地累積助緣與善行。)運用此身語清淨與不斷修善之力,菩薩發願證悟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到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跟至上願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波羅蜜的條件。在此,方法善巧智是把布施及其它九種品德轉變成菩提資糧的智能。在具備了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之下,那大偉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爲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完全沒有顧慮到自己的快樂,也不會對極爲困難的菩薩道感到害怕。而菩薩的本質是,即使別人只看到、聽到或憶及他也都能夠獲得利益與快樂,因爲即使是他的身影、傳聞及對他的思念也能夠激起信心。菩薩得以通過智慧圓滿佛陀的性格;通過大悲心執行佛陀的任務。他通過智慧得以脫離苦海;而通過大悲心去解救衆生。他通過智慧對苦感到厭倦;而通過大悲心視苦爲樂地致力于解救衆生。他通過智慧發願證得涅槃;而通過大悲心在生死中輪回。通過大悲心他繼續生死輪回;而通過智慧他不樂于其中。通過智慧他斷除一切執著,但由于其智具有大悲,所以他不會拒絕從事利益他人之事。通過大悲心他對一切衆生懷著悲憫,但由于其悲具有智慧,所以他的心不會起執著。通過智慧他不執取「我造」及「我所造」,通過大悲心他不會懈怠與憂郁。

  同樣地,通過智慧與大悲心,他成爲自己與他人的保護者、賢者與英雄,不會折磨自己與他人,而促進自己與他人的福利、既無畏又是無畏施者、整個心都只是爲了法與世間;他心知感恩與回報他人、明行兼備、無愚癡、無渴愛、擁有「力」與「自信地」。如此,大悲心與智慧是獲得每一種波羅蜜的成果的方法。它們不單只是波羅蜜的基礎,也是發至上願的根本條件。

  如果你想要成爲菩薩,你就必須細心地省思上文。平衡悲心與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如果你的悲心過強,但卻沒有多少智慧,你的悲心就等于是一個瞎子的悲心。當無法看到道路的瞎子嘗試引導他人時,他將會把別人帶到充滿危險的歧途。同樣地,如果你並沒有多少的智慧,但卻硬是要渡衆生,你將無法成爲菩薩,也不能救渡衆生。再者,沒有以智慧爲基礎的悲心是不可能會強大的。只有當你擁有了深奧的智慧,例如行舍智,而且還能夠堅持實踐十波羅蜜的決心,我們才能說你已爲自己的悲心打下很好的基礎。爲什麼呢?因爲通過行舍智,你對內、外、過去、現在與未來五蘊的執著已大大的減輕。你的心已不大執著或樂于生死輪回,但你還是爲了衆生的利益而選擇生死輪回。所以,對于想要修菩薩道的人來說,培育深奧的智慧是必要的。

  相反地,如果你的智慧很強,但悲心卻不足夠強得令你繼續修行菩薩道,你就會自然地選擇成爲阿羅漢,而不是成佛。所以,如果你想要成爲菩薩的話,平衡悲心與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四佛地

  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以下的四佛地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一、精進(ussaha):這是修習波羅蜜、舍離與善 行的精進力。

  二、上智(ummavga):即是方法善巧智。

  叁、決意(avatthana):這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 的決心。

  四、善行(hitacariya):即是培育慈悲心。

  這四個因素名爲四佛地,因爲它們有利于成就正等正覺。

  十六種內心氣質

  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的個性之形成。基本上有兩種,即是善與惡。有十六種善的內心氣質,即:傾向于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癡、解脫及每一個波羅蜜。

  由于強烈的出離傾向,菩薩看透欲樂與在家生活的危險;由于強烈的隱居傾向,他看透群體社交生活的危險;由于強烈的無貪、無瞋與無癡傾向,他看透貪、瞋、癡的危險;由于強烈的解脫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險。若不能看到貪、瞋、癡等的危險,也無強烈的無貪、無瞋、無癡等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什麼波羅蜜的。因此無貪等六種傾向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同樣地,十個對波羅蜜的傾向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布施傾向是在看到與它對立的(不布施的)危險之後,而得以強化的無貪所造成的堅定不移地傾向于布施。

  由于強烈的無貪傾向,菩薩看透與其對立的自私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布施;由于強烈的持戒傾向,他看透無道德的危險,因此努力地修習持戒。對于其它波羅蜜也是如此。

  在此必須特別注意的是,與出離對立的傾向是欲樂與在家生活;與智慧對立的是愚癡和疑;與精進對立的是懈怠;與忍辱對立的是無忍和瞋;與真實對立的是妄語;與決意對立的是猶豫不決(不夠堅定于行善);…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