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19

  ..續本文上一頁都避免,對他來說破邪淫戒是不可能的。他從很久以前即已戒絕邪淫。

  在身爲在家人時,菩薩絕不放縱甚至只是一個對別人的妻子生起欲念的念頭。

  說話時,他避免四種不正當的語言,而只說真實的話、有助于朋友之間和平相處的話、友善的話、及在適當的時候講適度的佛法。

  他的心沒有貪婪(這貪婪是指貪圖他人之物)與瞋恨(這是指想害人之心),以及時常信受正見,具有衆生自業智 (kammassakatabana)。他對修習正法的隱士有信心與善意。

  菩薩如何修習行戒

  菩薩對朋友時常保持歡迎,有敬意及有禮地合掌問候與招待他們。對病人他親自周到地服侍。聽了佛法之後他表示歡喜。他贊賞有德者的美德。對別人的折辱他耐心地忍受,以及不斷重複地回憶他們對他的恩惠。他隨喜他人的善行,而奉獻自己的善業以證得正等正覺。他時刻不忘修習善法。若他做了錯事,他會承認(不會嘗試隱瞞)及向法友忏悔。他修習越來越多的法,成就也越來越高。

  同樣地,采取自己可接受,同時又可惠益衆生的方式,他善巧又精進地爲衆生服務。當他們受到疾病折磨時,他會盡力去解除他們的痛苦。當不幸(vyasana)降臨在他們身上,譬如危害到他們的親戚、財富、健康、戒律與信仰時,他帶給他們安慰和消除他們的痛苦。他正義地指出他們需要被糾正的不當行爲,帶他們脫離邪惡而建立善行。對于應受支持的人,他正義地給予援助。

  在聽到過去的菩薩如何付出最高尚的努力圓滿最難實行、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肯定爲衆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的波羅蜜、舍離與善行時,菩薩也完全不害怕、不氣餒與不灰心。

  他省察:「過去諸菩薩也跟我一樣只是人而已,然而通過持續不斷地修習戒定慧而達到正等正覺。跟過去諸菩薩一樣,我將實行完整的戒定慧叁學。如此,在完成同等的叁學之後,最終我將證得同樣的目標,即正等正覺。」

  因此,以信心爲先軀,再通過不氣餒的精進,他實行成就戒學等。

  同樣地,菩薩不會宣傳自己的善行,反之,他不隱瞞地承認自己的過錯。他少欲知足、樂于隱居而不混雜于社會之中。他忍受種種苦難、不對任何事物起貪欲或煩躁的反應。他不傲慢自大、不惡意地說罵人的話、也不說廢話。他安甯、平靜與脫離不正當與虛僞的生活。

  他具有正當的身語行爲與正當的托缽去處。對最微小的過錯,他也看出它的危險,因此很嚴謹地持戒。由于對身體與生命沒有執著,他全心全意只爲了證得正等正覺與涅槃,同時不斷地投入于善行。他不會對身體與生命有最微小的執著,反之他舍棄它們。他去除會敗壞德行的汙染因素,例如惡意、怨恨等。

  他不會對小小的成就感到自滿,而不斷地爲更高層次的目標奮鬥。由于這樣的精進,他的禅那等成就不會退減或停滯不前,而不斷地朝向更高的境界成長與邁進。

  同樣地,菩薩幫助盲人去到目的地或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路。對于聾啞之人,他以手勢與他們溝通。他提供椅子或交通工具給殘障人士,或在有必要時親自背他們到目的地。

  他勤奮地致力于令無信心的人建立信心、懶惰的人培育起精進力、沒有正念的人培育起正念、煩躁與多憂慮的人培育起定力,及愚癡迷糊的人培育起智慧。他努力使受到五蓋幹擾的人得以克製它們,也使受貪欲、瞋恨與殘忍的惡念壓迫之人得以去除這些壓迫力。

  他感恩幫過他的人,以親切的言語來問候他們、以同等或更多的份量來回報他們、及在他們遭遇不幸時成爲他們的良伴。

  明了衆生各種不同的本性,他幫助他們解脫惡法與培育善法。他親近他們以實現他們的需要與願望。[這是指和他們作朋友以幫助他們遠離惡法而建立美德。他通過四攝法來達到目標,即布施給予喜歡接受布施的人、說愛語給喜歡聽友善的話之人、展示一個有益處的生活(有益處、向善的行爲,即利行)給認同這類生活的人、以平等心對待喜歡別人對待他們有如對待自己一樣之人。]

  同樣地,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他不會傷害他們或與他們爭吵、不會羞辱他們或讓他們感到後悔。他不會輕視或專門挑出他人的缺點。在與人相處時他不自居高尚、不會傲慢而能保持謙虛。

  他不對別人保持優越的態度,卻也避免在不當的時候與他們相處或過度的親切。他只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跟值得交往的善友相處。他不在某人的朋友面前提起那人的壞處,或在某人的敵人面前稱贊那人。他不跟不適于交往的人有密切的關系。

  他不拒絕適當的邀請,卻也不過度地縱容他人的要求。他不接受超過他所需的份量。通過講解信的功德,他鼓勵有信心的人,使他們感到歡喜。同樣地,對于具有戒行、勤學、布施和智慧的人,他講解以上的素質以鼓勵他們,使到他們感到喜悅。

  若菩薩成就了禅那與神通,通過這些力量,他激起怠惰(于修善行)之人的恐懼,顯現給他們看到某些惡道的恐怖;他使到那些沒有信心與其它美德之人建立信心等,以及帶領他們接觸佛法。他幫助那些已具有信心等美德之人達到成熟。

  如此,菩薩的行戒有如無量善行的「洪水」一般,一世又一世地變得越來越大。

  (以上是修習持戒波羅蜜的方法。)

  如何修習出離波羅蜜?

  如前所述,出離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欲脫離欲樂與生命界的心與心所。它的前提是對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感到厭惡及悚懼智。因此,菩薩首先以過患智如實地觀照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

  他如此觀照它們的不圓滿:「由于在家生活是諸多煩惱的住所;由于有妻子兒女等約束是自己修善的障礙;由于牽涉與受束縛在種種活動當中,譬如經商與耕種,因此它不是一個可以獲得出離之樂的適當地方。」

  人們的欲樂就有如在利劍尖端上的一滴蜂蜜,實是危害多于享受的。這些享受都是很短暫的,就有如電影片段的影像。只有像瘋子的服裝扭曲般(的混亂)知覺才會享受它們。它有如掩蓋一堆糞的掩飾物般具有誤導性。有如舔舐手指上的水份一般難以滿足。它們有如饑餓過度的人吞食的食物一般,帶來許多的不幸與具有危害性。有如鈎上之餌帶來過去、現在與未來諸苦。有如焚燒之火的熾熱。有如樹膠之黏。它有如凶手的鬥篷,掩飾了凶器。首先省察了欲樂與生命界的壞處,再省察脫離它們(指出離)的好處之後,菩薩致力于修習出離波羅蜜。

  由于出家是出離波羅蜜的根基,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爲了修習此波羅蜜,菩薩就在相信業力與相信作業的修行者之下出家爲隱士。但是,若佛陀出現,他將加入比丘僧團。

  出家後,他培育止戒與行戒;爲了清淨這些戒行,他再修持頭陀行。

  菩薩以受頭陀行加持的淨戒水洗掉內心的煩惱,而具備了無可指責的清淨身語業。他對任何所獲得的袈裟、食物與住所都感到知足。跟從了聖者的四個傳統 (ariyavamsattaya)之前叁項之後,他致力于獲得第四個,即樂于禅修(bhavanarama),而從四十種業處當中選修一個適合的,直到證得近行定(upacara)與安止定(appana)。證得禅那時,菩薩即成就了出離波羅蜜。

  (以上是修習出離波羅蜜的方法。)

  如何修習智慧波羅蜜?

  由于智慧之光不能與愚癡之暗共存,修習智慧波羅蜜的菩薩避免導致愚癡的原因,譬如對善法反感(arati)、怠惰、昏沈(無正念)地伸手等,而精進地致力于獲得更廣泛的智慧、各種禅那等。

   智慧有叁種:一、聞所成慧(sutamaya pabba);二、思所成慧(cintamaya pabba);叁、修所成慧(bhavanamaya pabba)。

  一、聞所成慧

  爲了把(也稱爲聞谛的)聞所成慧帶至成熟,菩薩以方法善巧智爲根基,而具有正念、精進與智慧地細心讀、聽、學、記、問和分析探討,以培育聞所成慧。聞所成慧的整體組合是:

  (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谛、廿二根、十二因緣、由四念處等所組成的叁十七菩提分,以及善惡等各種法的排式。

  (二)無可責備、有助于爲衆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的世間知識。如此菩薩培育了聞所成慧而成爲智者,成就自己,也爲他人建立智慧。

  同樣地,爲了服務衆生,菩薩培育了可以即刻在當地找到適當方法的智慧,也即是方法善巧智。運用這種智慧,菩薩有能力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明了有助益的因素與導致破壞的因素。

  二、思所成慧

  同樣地,菩薩通過深入地省察五蘊等究竟法,以培育思所成慧。(細心地讀、聽、學與記五蘊等諸究竟法爲聞所成慧。先思考而後省察已讀、已聽、已學與已記的諸究竟法是思所成慧。)

  叁、修所成慧

  同樣地,在透徹地了解五蘊等究竟法的特相與共相,而建立了俗谛的知識之後,菩薩進而修禅以便獲得前面部份的修所成慧(通過禅修而親自體證的智慧),即是前九個觀智,譬如觀察有爲法無常、苦、無我的思惟智。

  如此地修習觀智,菩薩全面地觀到身外與身內之物皆只是名色的現象而已:「這組自然現象,只是名色而已,根據因緣而生滅。事實上,並沒有造作者或被造者。名色在生起之後肯定會消失,因此它是無常的。由于它不斷地生滅,因此它是苦的。它是無可控製的,因此它是無我的。」如此地觀照內外物的實相,他舍棄了對它們的執著,也助他人做到這一點。

  在未成佛之前,菩薩基于大悲心去幫助衆生進入叁乘行道(patipatti,通過這叁乘行道,衆生可以成就叁種菩提),或幫已進入行道之人達到成熟。

  對于他本身,菩薩致力于獲得禅那的五自在與諸神通。由于禅那與神通的定力之助,他達到智慧的頂峰。

  (以上是修習智慧波羅蜜的方法。)

  如何修習精進等波羅蜜?

  一個爲了打敗敵人的將軍會毫不間斷地奮鬥,如是,欲依靠自力而不依賴他人的幫助克服煩惱敵,以及帶領衆生進行同等征服行動的菩薩,需要時時刻刻皆精進于圓滿諸波羅蜜。

  因此菩薩不斷具有正念地省察:「今天我累積了什麼菩提資糧與智慧?…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