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波罗蜜的原因。
4. 错误地认为有「我」与「我的」是污染智慧波罗蜜的原因。
5. 软弱无力的心带来昏沉与散乱是污染精进波罗蜜的原因。
6. 分别自己与他人(我的人和他的人)的心是污染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7. 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触到与不知道的说是有看到、听到、触到与知道。反之,有看到、听到、触到与知道的却说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触到与不知道;这些都是污染真实波罗蜜的原因。
8. 认为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诸菩提资粮是无益的,反而认为与它们对立的恶法是有益的;这些是污染决意波罗蜜的原因。
9. 分别谁人对自己有恩与否(谁是友善与不友善的)是污染慈波罗蜜的原因。
10. 分别所遇到的感官目标为可喜与不可喜的心是污染舍波罗蜜的原因。
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破坏,以及(有如上述的)无分别心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
因此,只有不受渴爱、我慢、邪见与分别心污染的波罗蜜才是清净的。
什么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答案是:概括来说,一切烦恼与恶法皆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深入的探讨:执着布施之物和自私跟布施波罗蜜对立。身、语、意恶行跟持戒波罗蜜对立。取乐于欲乐目标、烦恼欲与生命跟出离波罗蜜对立。愚痴跟智慧对立。前述的八懈怠事跟精进波罗蜜对立。由于贪或瞋而不能忍受可喜与不可喜的目标跟忍辱波罗蜜对立。没有如实地说出真相跟真实波罗蜜对立。无能力去克服那些与波罗蜜对立的恶法是决意波罗蜜的对立因素。九个导致瞋恨的原因是慈波罗蜜的对立因素。不中立地看待可喜与不可喜的目标是舍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法?
对于这问题:「如何去圆满波罗蜜?菩萨又是怎样修习波罗蜜的?」,其答案如下:
关于布施波罗蜜
为了众生的利益,菩萨以多种方法圆满布施波罗蜜:致力为众生谋求福利、舍弃自己的肢体与生命、防止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危险、给予他们佛法的指导等。
详细的答案是:布施有三种,即:一、物施或财施;二、无畏施;三、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为两种,即(i)内物施和(ii)外物施。(根据经藏的列举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种:食物、饮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与药膏、座位、床、住所和点灯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再分为更多种,譬如食物可以分为硬食、软食等。
同样地,(根据论藏的列举法)物品可以依据六尘(六所缘)的分法分为六种,即可视物、声音等。这些六尘的物品又可以再分为许多种类,譬如可视物可以是蓝的、黄的等等。
同样地,物品可以分为许多无生命的种类,譬如宝石、金、银、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适于耕种的地、公园、花园等。而有生命的则可以分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许多可以布施的东西。
如何行外物施?
当菩萨行外物施时,他布施所需之物给需要的人。当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时,即使是那人不讨,他也会布施。若他人来讨,他会布施得更多。当行布施时,他毫无条件地实行。
当有足够的物品,他就给每一个人足够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时,他则平均分配。
这里有一项须注意的特点:在行布施时,他不会布施会带来坏处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药与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没有益处且导致懈怠、忽视与嬉戏的玩乐物。
对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适当的食物与饮品,他只布施适当与适量的物品。
同样地,当有人向他讨时,他给在家人适合在家人的物品;给比丘适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给在家人比丘所用的东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时,他不会给亲近的父母亲、亲戚、朋友、同事、孩子们、妻子、仆人及工人带来麻烦。
答应了要给优等的东西,他不会给劣等的东西。布施时,他不会期望利益、尊敬、名誉或回报。除了正等正觉之外,他不会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类的善报。他行布施的唯一愿望即是证得正等正觉。
布施时,他不会厌恶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对于辱骂他的受者,他也绝不以无礼的态度(不会像在倒垃圾般)或恼怒地行布施。他时常具有悲心、尊敬与平静地行布施。行布施时,他绝不相信吵闹的欢呼是吉祥事,而是坚定地对因果有信心。
布施时,他不会令受者自认卑下及须向他致敬,也不会有误导或导致分裂的动机。他只以一颗非常平静的心行布施。布施时,他绝不用粗言恶语,或骄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爱语、面带笑容及心平和宁静。
每当对某物生起太强的执着或贪欲时,可能是因为它的优等品质,或是因为长期为个人所用,或是自己对有价值与特出的物品有贪欲的性格,菩萨会清楚地觉察此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后去寻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与布施了那物品为止。
假设他即将食用一餐只够一人份量的食物时,有人来到向他讨取,在这种情况之下,菩萨会毫不犹豫与尊敬有礼地布施全部给那人,就有如我们的菩萨身为阿吉帝 (Akitti)时所做的一样。
当有人向他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他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他就不会行此布施。
同样地,他绝不会把国家送给为人民带来危害与痛苦的人,而只送给会正当地保护人民的有德之士。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内物施?
菩萨有两种行内物施的方式:
1. 布施全身:有如为了衣食而卖身为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萨甚至做出献身捐躯地服务众生,完全不期求欲乐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为众生带来至上的福利与快乐,以及把布施波罗蜜圆满至最高境界。
2. 布施四肢与器官:他毫不犹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与器官(譬如手、脚、眼等)给与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绝不执着于自己的四肢与器官,也不会有一丝的心不甘情不愿。
两个目的
在舍弃自己的四肢、器官与全身时,菩萨有两个目的:
1. 成全受者的心愿与让他获得所需。
2. 通过慷慨与不执着地布施而获得修习波罗蜜的善巧。菩萨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内物施)时,就有如在行慈善时布施外物一般,想道:「通过这样的布施,我肯定会证得正等正觉。」
在布施时,他只给对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来讨取的是欲伤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萨就不会布施身体或器官,而作此想:「别做这对他们毫无结果的布施。」同样地,他也不布施身体或器官给受魔王魔兵所控制的人与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它人向他讨取时,他会即刻布施,因为做这类布施的机会是非常稀有的。
二、无畏施
当众生面临国王、盗贼、大火、敌人、野兽、龙、夜叉、阿修罗等的危害时,菩萨就会布施无畏予他们,保护与解救他们,甚至不惜舍却自己的生命。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颗无贪、无瞋、无痴与清净的心,毫不模棱两可地教导真实法。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阿罗汉)的人,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持戒、防护诸根、知足于食、修习正念、七善法、修止禅与观禅、七清净、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即阿罗汉果。
他详细地阐述以上诸法的素质而做法施,协助尚未建立三归依、持戒等之人建立这些德行。协助已建立这些德行之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与净化它们。
同样地,对于那些发愿成为辟支佛与圆满佛之人,菩萨向他们详细地解说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详细地阐述菩萨三个阶段的荣誉,即修习波罗蜜时、成佛时及执行佛陀的任务时。他帮助他人建立足以证得辟支佛果与佛果的修行,协助已建立的进一步提升与净化。
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菩萨培育起对自己的生命与财物无常的领悟力。他也看待这些财物是与他人共有。他连续不断地对众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时,他从财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华。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时,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带出最珍贵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样地,菩萨慷慨无私地布施全部的财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从不断被欲火等十一种火 肆虐的(人、天、梵天)三界宫殿里解救出自己,以及带出珍贵的财物。布施时,他毫不顾虑布施何物与保留何物给自己,而且是没有分别心的。
(以上是修习布施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圆满持戒波罗蜜?
若想在物质上给予他人援助,我们首先必须赚取财物。同样地,为了给众生穿上戒行的装饰,菩萨首先清净自己的戒行。
有四种净化戒行的方式:
一、净化自己的倾向;
二、从他人处受戒;
三、不犯戒;
四、忏悔所犯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与行戒(Caritta Sila)
通过以上四个方式净化的戒行可分为两种,即止戒与行戒。
1.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它圣人所禁止的事,如果他们说道「这是错的,是不应做的,是应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杀生等十恶业是为止戒。
2. 行戒(作持戒)是向应受尊敬的导师、双亲、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们实行无可指责与有益的责任。
菩萨如何持止戒?
菩萨对众生有大悲心,即使在梦中也不会对众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杀生。
由于他时刻献身助人的精神,他对待别人的财物有如在握着一条毒蛇,是不会有不正当的倾向的。
身为比丘或隐士时,他修习梵行。他不单只避免同妇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缚,即:
一、乐于女人的抚摸;
二、乐于和女人嬉笑;
三、乐于和女人眼对眼互相注视;
四、乐于隔墙听女人的笑声、歌声与哭声;
五、乐于回忆过去与女人相处的欢乐;
六、乐于观看他人享受欲乐及希望获得这种快乐;
七、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于他连色欲的七小束缚…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