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奈国,说那是很容易就可办到的。憍萨罗王照他的建议去办,果真很轻易地就捉到且囚禁了毫不反抗的梵予王及他的众大臣。
在牢里,梵予王散播慈爱给憍萨罗王,而证得了慈心禅那。由于那慈爱的力量,憍萨罗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烧一般。受到这痛楚时,他问众大臣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众大臣答道:「陛下,您会这么痛苦是因为您囚禁了具有德行的梵予王。」
听后,憍萨罗王就赶去见梵予王,请求他原谅,再把国家还给他。从这故事里,我们已很清楚地知道慈爱是有助于证得禅那的。
佛陀的慈爱:有一次,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去拘尸那罗时,马罗国的众王子在他们之间立了一项协议,若有谁不去欢迎僧团的话就要受到惩罚。当时有一位名为罗加的马罗王子,他是阿难尊者还未出家前的朋友。虽然他不想去迎接,却也只好依照协议去欢迎僧团。其时阿难尊者就告诉罗加说能这么做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因为那僧团是以佛陀为首的。罗加则答说不是因为对三宝信心,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协议才这么做。由于不满意罗加的回答,阿难尊者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也请求佛陀设法令罗加的心变得更柔软。佛陀就单散播慈爱给罗加一个人,令到他好像一只离开母牛的小牛,即刻赶来寺院见佛陀。由于真正对佛陀生起了信心,他向佛陀顶礼,再听他说法,而成为须陀洹。
《增支部‧十一集‧随念品‧经五》提及不断培育慈心之人可获得十一种利益:
一、他睡得安宁;
二、他平静地醒来;
三、他不会发恶梦;
四、他受到人类喜爱;
五、他受到非人喜爱(夜叉和鬼);
六、他受到天神保护;
七、火、毒与武器不会伤害到他;
八、他的心容易定;
九、他相貌安详;
十、他死时不会迷惑;
十一、若在今生没有证悟阿罗汉道果,他将投生在 梵天界。
在佛陀时代,有一次乌提那王对沙玛瓦娣皇后感到非常愤怒,所以命令那皇后及其五百位宫女排成一行,自己则拿着一支弓及毒箭,想要把她们射死。然而她们却宁静地站着,散播慈爱给国王。那时候,国王感到自己的箭射不出去,却也没有能力把弓箭放下来。他感到身体激烈地颤抖、满身大汗,而且唾液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他就好像突然间失去了控制能力。
当时,沙玛瓦娣皇后问他:「大王,您是否感到很累?」国王答道:「亲爱的皇后,我的确感到很累。请作为我的依靠。」
皇后说道:「好的,大王。那您就把箭指向地下。」
国王照着办了。然后沙玛瓦娣皇后就发愿:「愿那箭得以发射。」而那箭就射进了地底。
同样是在佛陀时代,有一次高级妓女西礼玛对佛陀的女在家弟子优多罗感到非常妒嫉,所以她拿了一支杓子,把它装满了在火上烧得火滚的黄油,再突然间把那些热油倒在优多罗的头上。然而,当时优多罗即刻进入慈心禅那,全身都遍满了慈爱,而没有感到那热油的炽热,而且那热油就好像倒在荷花叶上的水般,流过她的身体。
因此,不单只佛陀及菩萨的慈爱很有威力,众弟子的慈爱也能够是很有威力的。
十、舍波罗蜜
最后,舍波罗蜜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基础、对所有喜与恶之法采取平衡与不分别的态度,舍弃爱与恨。它的特相是对爱与恨采取中立的态度;作用是平等地看待事物;现起是减轻爱与恨;近因是自业智,即明白众生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
对于舍波罗蜜,应该如此省察:「若没有舍心,他人的辱骂与虐待就可能会干扰与动摇我的心。心不平稳就不能修善,譬如布施等成佛的先决条件。」「即使心已受到慈爱软化,但若没有舍心就不能净化菩提资粮,也不能把善业与善果导向提升众生的福利。」
再者,只有通过舍的力量才能实践、决意、成就与圆满一切菩提资粮。因为如果没有舍心,发愿修菩萨道者就不能毫不错误及不分别施物与受施者地进行布施。若没有具备舍心,他就难以不顾生命与肢体的危险地修持净戒。只有以舍心克服了不喜于善行及克服了乐于感官的享受之后,他才能圆满出离心的力量。只有智舍才能正确地省察诸波罗蜜的作用。没有舍心的过多精进力不能执行奋斗的作用。只有具备舍心的人才能够忍辱。由于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舍心,他对修习波罗蜜的决意才能坚定不移。只有舍心才能不顾他人的折辱,这样才能常住于慈心。如是舍是修习其它所有的波罗蜜的必要条件。
这是对舍波罗蜜的省察。
无爱无恨即是成就舍心。对事物漠视与不关心则破坏了舍心。这种态度是不能称为舍的。只是人们误以为它是舍而已,事实上它是不醒觉的心。真正的舍并非无动于衷或不醒觉,而是清楚地看到导致乐与苦的善恶。但修舍的人这么省察:「这些苦乐与我无关,这些是他们自己的恶业与善业的果报。」
注释里提到:「显现为对各种好坏目标无动于衷的不醒觉或失念是具有误导性的。伪装为舍的痴是具有误导性的。不愿意修善也是会欺骗人的,它会显现为好像是舍心一般。懒于行善也会伪装成舍心。因此我们应该小心,以免受到伪装成舍心的愚痴或懈怠的欺骗。
舍并非不关心或漠视的态度,反之,它是对目标具有关心与热忱的。在这么修舍时,他心想:「我无法令到众生与自己快乐或痛苦。有善业的人会快乐;有恶业的人则会痛苦。由于他们的苦乐是与过去业有关,我不能做什么去改变他们由于过去业成熟而须面对的果报。」只有以众生为目标,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舍心。由于它不涉及忧虑与不安,它是圣洁、安详与平静的。
在《行藏注疏》里提到关于修习舍波罗蜜的「大身毛竖立行」的故事。有一次,菩萨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贵族之家。长大后他去向一位闻名的老师求学。学成后他回家乡照顾双亲。在双亲死后,亲戚要他保护所获得的遗产,以及赚取更多的财富。然而,由于看透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之法)的无常性,菩萨对所有三界都感到害怕。他也看透了身体的不净,所以他也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烦恼缠住。事实上,长久以来他都一直想要脱离欲乐的世界。所以他想在舍弃自己的财富之后就出家。他又心想:「但人们称颂我所做的舍弃将令我闻名。」由于他不喜欢出名与荣誉,所以他并没有出家。为了考验自己是否能够毫不动摇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起起落落,譬如得失等,他穿着平时的衣服就离家而去。他这么做是为了通过忍受他人的恶待来成就最高等的舍波罗蜜。他的艰苦修行与作为令到人们以为他只是一个懦夫,是不会向别人发怒的。当他漫游于各大小村镇时,人们都无礼地对待他,认为他是不值得尊敬的人。当某地的居民对他侮辱得更厉害时,他就在其地逗留更久。当衣服破损时,他尝试以所剩的来遮蔽身体。当剩下的再破损时,他也不接受任何人给他的衣服,而只以可用之物来遮蔽身体,然后继续漫游。
过了一段很长的日子之后,他来到一个村子。那村子的小孩子们非常粗野。有些寡妇与皇族的孩子们非常自大、性格不定及爱说废话。他们四处游荡、作弄他人。当见到老弱之人在走路时,他们跟在后面,把灰撒在老人们的背后。他们也把一些叶子放在老人的腋下,令老人们感到发痒。当老人转回头来看时,他们模仿老人走路的样子,驼背弯腰、哑声无言地,以作弄人为乐。
当菩萨见到这些粗野的孩子们时,他想:「现在我已找到很好的东西来帮助我成就舍波罗蜜。」所以他就留在那村子里。看到他时,那些坏孩子就来作弄他。而他则装作无法忍受与害怕他们地逃走。然而无论他走到那里,那些孩子就跟到那里。当菩萨来到一座坟场时,他想:「在这里没有人会阻止这些坏孩子做坏事。现在我有机会成就高等的舍波罗蜜。」他就走进这坟场,以骷髅头当枕地睡了。在获得做坏事的良机之下,那些愚昧的孩子们就用尽各种方法来侮辱菩萨,向他吐痰等,然后离去。如此他们每天都来折磨菩萨。
看到这些坏孩子恶待他,有些智者就阻止他们。他们想:「这是一位有大神力的梵行沙门。」所以他们以最高的敬意向菩萨顶礼。
对于愚昧的孩子和这些智者,菩萨皆采取相同的态度。他没有喜欢向他致敬的后者,也没有讨厌侮辱他的前者。反之,他对两者皆采取不喜不怒的中舍态度。他如此修习舍波罗蜜。
与慈一样,舍也是四十种止禅之一,也是十波罗蜜之一。如果你们真的想要修习舍波罗蜜,你们应当顺次修慈心观、悲心观与喜心观至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之后,再修舍,直到能取无量世界的众生为目标而证入第四舍心禅。你们也应该修习观禅,直至证得行舍智。这是你们必须成就的最上等舍波罗蜜。
今晚我就讲到这里为止。愿希望修菩萨道的人能够早日成为被授记的菩萨。愿希望证得涅槃的人能够早日达到其最终目标。
大菩提乘(三)
(Mahabodhiyana)
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由于渴爱、我慢与邪见,而以为诸波罗蜜是「我的」、「我」与「我自己」,这些就是污染波罗蜜的原因。
对污染每一个波罗蜜的因素更精确的答案如下:
1. 对布施之物之间有分别心,与对受者之间有分别心便污染了布施波罗蜜。(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无论菩萨有什么东西,他都毫无分别心地给与任何一个来讨取的人。他不应该对布施之物的品质作此想:「这个太差,不好拿去布施。这个太好了,不能拿去布施。」他也不应对受者作此想:「这是个没有道德的人,我不可以布施给他。」这分别心污染了布施波罗蜜。)
2. 对不同的生物与不同的时候有分别心即污染了持戒波罗蜜。(在修习持戒波罗蜜时,不应该对生物与时间有分别心地想:「我只须对某某生物持不杀生戒,对其他众生我可以不持戒。我只须在某个时候持戒,其它时候我可以不持戒。」这种分别心导致持戒波罗蜜不清净。)
3. 认为两种欲 与三界生命是快乐的,而认为欲与生命的止息是苦的;这些是污染出…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