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奈國,說那是很容易就可辦到的。憍薩羅王照他的建議去辦,果真很輕易地就捉到且囚禁了毫不反抗的梵予王及他的衆大臣。
在牢裏,梵予王散播慈愛給憍薩羅王,而證得了慈心禅那。由于那慈愛的力量,憍薩羅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燒一般。受到這痛楚時,他問衆大臣道:「爲什麼我會這樣?」衆大臣答道:「陛下,您會這麼痛苦是因爲您囚禁了具有德行的梵予王。」
聽後,憍薩羅王就趕去見梵予王,請求他原諒,再把國家還給他。從這故事裏,我們已很清楚地知道慈愛是有助于證得禅那的。
佛陀的慈愛:有一次,以佛陀爲首的僧團去拘屍那羅時,馬羅國的衆王子在他們之間立了一項協議,若有誰不去歡迎僧團的話就要受到懲罰。當時有一位名爲羅加的馬羅王子,他是阿難尊者還未出家前的朋友。雖然他不想去迎接,卻也只好依照協議去歡迎僧團。其時阿難尊者就告訴羅加說能這麼做是一個難得的機緣,因爲那僧團是以佛陀爲首的。羅加則答說不是因爲對叁寶信心,而是因爲他們之間的協議才這麼做。由于不滿意羅加的回答,阿難尊者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也請求佛陀設法令羅加的心變得更柔軟。佛陀就單散播慈愛給羅加一個人,令到他好像一只離開母牛的小牛,即刻趕來寺院見佛陀。由于真正對佛陀生起了信心,他向佛陀頂禮,再聽他說法,而成爲須陀洹。
《增支部‧十一集‧隨念品‧經五》提及不斷培育慈心之人可獲得十一種利益:
一、他睡得安甯;
二、他平靜地醒來;
叁、他不會發惡夢;
四、他受到人類喜愛;
五、他受到非人喜愛(夜叉和鬼);
六、他受到天神保護;
七、火、毒與武器不會傷害到他;
八、他的心容易定;
九、他相貌安詳;
十、他死時不會迷惑;
十一、若在今生沒有證悟阿羅漢道果,他將投生在 梵天界。
在佛陀時代,有一次烏提那王對沙瑪瓦娣皇後感到非常憤怒,所以命令那皇後及其五百位宮女排成一行,自己則拿著一支弓及毒箭,想要把她們射死。然而她們卻甯靜地站著,散播慈愛給國王。那時候,國王感到自己的箭射不出去,卻也沒有能力把弓箭放下來。他感到身體激烈地顫抖、滿身大汗,而且唾液從嘴巴裏流了出來。他就好像突然間失去了控製能力。
當時,沙瑪瓦娣皇後問他:「大王,您是否感到很累?」國王答道:「親愛的皇後,我的確感到很累。請作爲我的依靠。」
皇後說道:「好的,大王。那您就把箭指向地下。」
國王照著辦了。然後沙瑪瓦娣皇後就發願:「願那箭得以發射。」而那箭就射進了地底。
同樣是在佛陀時代,有一次高級妓女西禮瑪對佛陀的女在家弟子優多羅感到非常妒嫉,所以她拿了一支杓子,把它裝滿了在火上燒得火滾的黃油,再突然間把那些熱油倒在優多羅的頭上。然而,當時優多羅即刻進入慈心禅那,全身都遍滿了慈愛,而沒有感到那熱油的熾熱,而且那熱油就好像倒在荷花葉上的水般,流過她的身體。
因此,不單只佛陀及菩薩的慈愛很有威力,衆弟子的慈愛也能夠是很有威力的。
十、舍波羅蜜
最後,舍波羅蜜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爲基礎、對所有喜與惡之法采取平衡與不分別的態度,舍棄愛與恨。它的特相是對愛與恨采取中立的態度;作用是平等地看待事物;現起是減輕愛與恨;近因是自業智,即明白衆生是自己所造的業的主人。
對于舍波羅蜜,應該如此省察:「若沒有舍心,他人的辱罵與虐待就可能會幹擾與動搖我的心。心不平穩就不能修善,譬如布施等成佛的先決條件。」「即使心已受到慈愛軟化,但若沒有舍心就不能淨化菩提資糧,也不能把善業與善果導向提升衆生的福利。」
再者,只有通過舍的力量才能實踐、決意、成就與圓滿一切菩提資糧。因爲如果沒有舍心,發願修菩薩道者就不能毫不錯誤及不分別施物與受施者地進行布施。若沒有具備舍心,他就難以不顧生命與肢體的危險地修持淨戒。只有以舍心克服了不喜于善行及克服了樂于感官的享受之後,他才能圓滿出離心的力量。只有智舍才能正確地省察諸波羅蜜的作用。沒有舍心的過多精進力不能執行奮鬥的作用。只有具備舍心的人才能夠忍辱。由于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舍心,他對修習波羅蜜的決意才能堅定不移。只有舍心才能不顧他人的折辱,這樣才能常住于慈心。如是舍是修習其它所有的波羅蜜的必要條件。
這是對舍波羅蜜的省察。
無愛無恨即是成就舍心。對事物漠視與不關心則破壞了舍心。這種態度是不能稱爲舍的。只是人們誤以爲它是舍而已,事實上它是不醒覺的心。真正的舍並非無動于衷或不醒覺,而是清楚地看到導致樂與苦的善惡。但修舍的人這麼省察:「這些苦樂與我無關,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惡業與善業的果報。」
注釋裏提到:「顯現爲對各種好壞目標無動于衷的不醒覺或失念是具有誤導性的。僞裝爲舍的癡是具有誤導性的。不願意修善也是會欺騙人的,它會顯現爲好像是舍心一般。懶于行善也會僞裝成舍心。因此我們應該小心,以免受到僞裝成舍心的愚癡或懈怠的欺騙。
舍並非不關心或漠視的態度,反之,它是對目標具有關心與熱忱的。在這麼修舍時,他心想:「我無法令到衆生與自己快樂或痛苦。有善業的人會快樂;有惡業的人則會痛苦。由于他們的苦樂是與過去業有關,我不能做什麼去改變他們由于過去業成熟而須面對的果報。」只有以衆生爲目標,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舍心。由于它不涉及憂慮與不安,它是聖潔、安詳與平靜的。
在《行藏注疏》裏提到關于修習舍波羅蜜的「大身毛豎立行」的故事。有一次,菩薩出生于一個富有的貴族之家。長大後他去向一位聞名的老師求學。學成後他回家鄉照顧雙親。在雙親死後,親戚要他保護所獲得的遺産,以及賺取更多的財富。然而,由于看透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之法)的無常性,菩薩對所有叁界都感到害怕。他也看透了身體的不淨,所以他也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煩惱纏住。事實上,長久以來他都一直想要脫離欲樂的世界。所以他想在舍棄自己的財富之後就出家。他又心想:「但人們稱頌我所做的舍棄將令我聞名。」由于他不喜歡出名與榮譽,所以他並沒有出家。爲了考驗自己是否能夠毫不動搖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起起落落,譬如得失等,他穿著平時的衣服就離家而去。他這麼做是爲了通過忍受他人的惡待來成就最高等的舍波羅蜜。他的艱苦修行與作爲令到人們以爲他只是一個懦夫,是不會向別人發怒的。當他漫遊于各大小村鎮時,人們都無禮地對待他,認爲他是不值得尊敬的人。當某地的居民對他侮辱得更厲害時,他就在其地逗留更久。當衣服破損時,他嘗試以所剩的來遮蔽身體。當剩下的再破損時,他也不接受任何人給他的衣服,而只以可用之物來遮蔽身體,然後繼續漫遊。
過了一段很長的日子之後,他來到一個村子。那村子的小孩子們非常粗野。有些寡婦與皇族的孩子們非常自大、性格不定及愛說廢話。他們四處遊蕩、作弄他人。當見到老弱之人在走路時,他們跟在後面,把灰撒在老人們的背後。他們也把一些葉子放在老人的腋下,令老人們感到發癢。當老人轉回頭來看時,他們模仿老人走路的樣子,駝背彎腰、啞聲無言地,以作弄人爲樂。
當菩薩見到這些粗野的孩子們時,他想:「現在我已找到很好的東西來幫助我成就舍波羅蜜。」所以他就留在那村子裏。看到他時,那些壞孩子就來作弄他。而他則裝作無法忍受與害怕他們地逃走。然而無論他走到那裏,那些孩子就跟到那裏。當菩薩來到一座墳場時,他想:「在這裏沒有人會阻止這些壞孩子做壞事。現在我有機會成就高等的舍波羅蜜。」他就走進這墳場,以骷髅頭當枕地睡了。在獲得做壞事的良機之下,那些愚昧的孩子們就用盡各種方法來侮辱菩薩,向他吐痰等,然後離去。如此他們每天都來折磨菩薩。
看到這些壞孩子惡待他,有些智者就阻止他們。他們想:「這是一位有大神力的梵行沙門。」所以他們以最高的敬意向菩薩頂禮。
對于愚昧的孩子和這些智者,菩薩皆采取相同的態度。他沒有喜歡向他致敬的後者,也沒有討厭侮辱他的前者。反之,他對兩者皆采取不喜不怒的中舍態度。他如此修習舍波羅蜜。
與慈一樣,舍也是四十種止禅之一,也是十波羅蜜之一。如果你們真的想要修習舍波羅蜜,你們應當順次修慈心觀、悲心觀與喜心觀至第叁禅。從第叁禅出定之後,再修舍,直到能取無量世界的衆生爲目標而證入第四舍心禅。你們也應該修習觀禅,直至證得行舍智。這是你們必須成就的最上等舍波羅蜜。
今晚我就講到這裏爲止。願希望修菩薩道的人能夠早日成爲被授記的菩薩。願希望證得涅槃的人能夠早日達到其最終目標。
大菩提乘(叁)
(Mahabodhiyana)
什麼是汙染波羅蜜的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汙染波羅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由于渴愛、我慢與邪見,而以爲諸波羅蜜是「我的」、「我」與「我自己」,這些就是汙染波羅蜜的原因。
對汙染每一個波羅蜜的因素更精確的答案如下:
1. 對布施之物之間有分別心,與對受者之間有分別心便汙染了布施波羅蜜。(在修習布施波羅蜜時,無論菩薩有什麼東西,他都毫無分別心地給與任何一個來討取的人。他不應該對布施之物的品質作此想:「這個太差,不好拿去布施。這個太好了,不能拿去布施。」他也不應對受者作此想:「這是個沒有道德的人,我不可以布施給他。」這分別心汙染了布施波羅蜜。)
2. 對不同的生物與不同的時候有分別心即汙染了持戒波羅蜜。(在修習持戒波羅蜜時,不應該對生物與時間有分別心地想:「我只須對某某生物持不殺生戒,對其他衆生我可以不持戒。我只須在某個時候持戒,其它時候我可以不持戒。」這種分別心導致持戒波羅蜜不清淨。)
3. 認爲兩種欲 與叁界生命是快樂的,而認爲欲與生命的止息是苦的;這些是汙染出…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