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波羅蜜的原因。
4. 錯誤地認爲有「我」與「我的」是汙染智慧波羅蜜的原因。
5. 軟弱無力的心帶來昏沈與散亂是汙染精進波羅蜜的原因。
6. 分別自己與他人(我的人和他的人)的心是汙染忍辱波羅蜜的原因。
7. 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觸到與不知道的說是有看到、聽到、觸到與知道。反之,有看到、聽到、觸到與知道的卻說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觸到與不知道;這些都是汙染真實波羅蜜的原因。
8. 認爲波羅蜜、舍離與善行諸菩提資糧是無益的,反而認爲與它們對立的惡法是有益的;這些是汙染決意波羅蜜的原因。
9. 分別誰人對自己有恩與否(誰是友善與不友善的)是汙染慈波羅蜜的原因。
10. 分別所遇到的感官目標爲可喜與不可喜的心是汙染舍波羅蜜的原因。
什麼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愛、我慢與邪見汙染破壞,以及(有如上述的)無分別心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
因此,只有不受渴愛、我慢、邪見與分別心汙染的波羅蜜才是清淨的。
什麼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答案是:概括來說,一切煩惱與惡法皆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深入的探討:執著布施之物和自私跟布施波羅蜜對立。身、語、意惡行跟持戒波羅蜜對立。取樂于欲樂目標、煩惱欲與生命跟出離波羅蜜對立。愚癡跟智慧對立。前述的八懈怠事跟精進波羅蜜對立。由于貪或瞋而不能忍受可喜與不可喜的目標跟忍辱波羅蜜對立。沒有如實地說出真相跟真實波羅蜜對立。無能力去克服那些與波羅蜜對立的惡法是決意波羅蜜的對立因素。九個導致瞋恨的原因是慈波羅蜜的對立因素。不中立地看待可喜與不可喜的目標是舍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法?
對于這問題:「如何去圓滿波羅蜜?菩薩又是怎樣修習波羅蜜的?」,其答案如下:
關于布施波羅蜜
爲了衆生的利益,菩薩以多種方法圓滿布施波羅蜜:致力爲衆生謀求福利、舍棄自己的肢體與生命、防止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危險、給予他們佛法的指導等。
詳細的答案是:布施有叁種,即:一、物施或財施;二、無畏施;叁、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爲兩種,即(i)內物施和(ii)外物施。(根據經藏的列舉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種: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與藥膏、座位、床、住所和點燈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再分爲更多種,譬如食物可以分爲硬食、軟食等。
同樣地,(根據論藏的列舉法)物品可以依據六塵(六所緣)的分法分爲六種,即可視物、聲音等。這些六塵的物品又可以再分爲許多種類,譬如可視物可以是藍的、黃的等等。
同樣地,物品可以分爲許多無生命的種類,譬如寶石、金、銀、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適于耕種的地、公園、花園等。而有生命的則可以分爲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許多可以布施的東西。
如何行外物施?
當菩薩行外物施時,他布施所需之物給需要的人。當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時,即使是那人不討,他也會布施。若他人來討,他會布施得更多。當行布施時,他毫無條件地實行。
當有足夠的物品,他就給每一個人足夠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時,他則平均分配。
這裏有一項須注意的特點:在行布施時,他不會布施會帶來壞處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藥與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沒有益處且導致懈怠、忽視與嬉戲的玩樂物。
對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適當的食物與飲品,他只布施適當與適量的物品。
同樣地,當有人向他討時,他給在家人適合在家人的物品;給比丘適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給在家人比丘所用的東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時,他不會給親近的父母親、親戚、朋友、同事、孩子們、妻子、仆人及工人帶來麻煩。
答應了要給優等的東西,他不會給劣等的東西。布施時,他不會期望利益、尊敬、名譽或回報。除了正等正覺之外,他不會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類的善報。他行布施的唯一願望即是證得正等正覺。
布施時,他不會厭惡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對于辱罵他的受者,他也絕不以無禮的態度(不會像在倒垃圾般)或惱怒地行布施。他時常具有悲心、尊敬與平靜地行布施。行布施時,他絕不相信吵鬧的歡呼是吉祥事,而是堅定地對因果有信心。
布施時,他不會令受者自認卑下及須向他致敬,也不會有誤導或導致分裂的動機。他只以一顆非常平靜的心行布施。布施時,他絕不用粗言惡語,或驕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愛語、面帶笑容及心平和甯靜。
每當對某物生起太強的執著或貪欲時,可能是因爲它的優等品質,或是因爲長期爲個人所用,或是自己對有價值與特出的物品有貪欲的性格,菩薩會清楚地覺察此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後去尋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與布施了那物品爲止。
假設他即將食用一餐只夠一人份量的食物時,有人來到向他討取,在這種情況之下,菩薩會毫不猶豫與尊敬有禮地布施全部給那人,就有如我們的菩薩身爲阿吉帝 (Akitti)時所做的一樣。
當有人向他討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時,首先會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釋所建議的布施,只有在他們同意時,他才把這些樂于幫他圓滿波羅蜜的人送給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討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羅等),那他就不會行此布施。
同樣地,他絕不會把國家送給爲人民帶來危害與痛苦的人,而只送給會正當地保護人民的有德之士。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內物施?
菩薩有兩種行內物施的方式:
1. 布施全身:有如爲了衣食而賣身爲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薩甚至做出獻身捐軀地服務衆生,完全不期求欲樂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爲衆生帶來至上的福利與快樂,以及把布施波羅蜜圓滿至最高境界。
2. 布施四肢與器官:他毫不猶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與器官(譬如手、腳、眼等)給與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絕不執著于自己的四肢與器官,也不會有一絲的心不甘情不願。
兩個目的
在舍棄自己的四肢、器官與全身時,菩薩有兩個目的:
1. 成全受者的心願與讓他獲得所需。
2. 通過慷慨與不執著地布施而獲得修習波羅蜜的善巧。菩薩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內物施)時,就有如在行慈善時布施外物一般,想道:「通過這樣的布施,我肯定會證得正等正覺。」
在布施時,他只給對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來討取的是欲傷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薩就不會布施身體或器官,而作此想:「別做這對他們毫無結果的布施。」同樣地,他也不布施身體或器官給受魔王魔兵所控製的人與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它人向他討取時,他會即刻布施,因爲做這類布施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
二、無畏施
當衆生面臨國王、盜賊、大火、敵人、野獸、龍、夜叉、阿修羅等的危害時,菩薩就會布施無畏予他們,保護與解救他們,甚至不惜舍卻自己的生命。
叁、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顆無貪、無瞋、無癡與清淨的心,毫不模棱兩可地教導真實法。
對于一個有很強的善念想要成爲弟子(阿羅漢)的人,菩薩將會向他開示叁歸依、持戒、防護諸根、知足于食、修習正念、七善法、修止禅與觀禅、七清淨、四道智、叁明、六神通、四無礙解智與弟子菩提,即阿羅漢果。
他詳細地闡述以上諸法的素質而做法施,協助尚未建立叁歸依、持戒等之人建立這些德行。協助已建立這些德行之人更進一步地提升與淨化它們。
同樣地,對于那些發願成爲辟支佛與圓滿佛之人,菩薩向他們詳細地解說十波羅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詳細地闡述菩薩叁個階段的榮譽,即修習波羅蜜時、成佛時及執行佛陀的任務時。他幫助他人建立足以證得辟支佛果與佛果的修行,協助已建立的進一步提升與淨化。
在修習布施波羅蜜時,菩薩培育起對自己的生命與財物無常的領悟力。他也看待這些財物是與他人共有。他連續不斷地對衆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時,他從財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華。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時,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帶出最珍貴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樣地,菩薩慷慨無私地布施全部的財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從不斷被欲火等十一種火 肆虐的(人、天、梵天)叁界宮殿裏解救出自己,以及帶出珍貴的財物。布施時,他毫不顧慮布施何物與保留何物給自己,而且是沒有分別心的。
(以上是修習布施波羅蜜的方法。)
如何圓滿持戒波羅蜜?
若想在物質上給予他人援助,我們首先必須賺取財物。同樣地,爲了給衆生穿上戒行的裝飾,菩薩首先清淨自己的戒行。
有四種淨化戒行的方式:
一、淨化自己的傾向;
二、從他人處受戒;
叁、不犯戒;
四、忏悔所犯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與行戒(Caritta Sila)
通過以上四個方式淨化的戒行可分爲兩種,即止戒與行戒。
1.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它聖人所禁止的事,如果他們說道「這是錯的,是不應做的,是應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殺生等十惡業是爲止戒。
2. 行戒(作持戒)是向應受尊敬的導師、雙親、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們實行無可指責與有益的責任。
菩薩如何持止戒?
菩薩對衆生有大悲心,即使在夢中也不會對衆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殺生。
由于他時刻獻身助人的精神,他對待別人的財物有如在握著一條毒蛇,是不會有不正當的傾向的。
身爲比丘或隱士時,他修習梵行。他不單只避免同婦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縛,即:
一、樂于女人的撫摸;
二、樂于和女人嬉笑;
叁、樂于和女人眼對眼互相注視;
四、樂于隔牆聽女人的笑聲、歌聲與哭聲;
五、樂于回憶過去與女人相處的歡樂;
六、樂于觀看他人享受欲樂及希望獲得這種快樂;
七、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于他連色欲的七小束縛…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