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22

  ..續本文上一頁法就是涅槃。當禅修者修行觀禅,體驗名色或五蘊爲無常、苦、無我時,他才開始了解什麼是無我。當他證悟道智與果智時,他就會進一步了解到涅槃也是無我的。

   至于空,它的意義比較廣泛。例如:在《中部‧小空經Culasubbat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佛陀說:當比丘居住在森林時,他對森林的想是空去大象、牛、驢、金、銀、男人女人的集會的。當比丘修行地遍時,他對地的想是空去森林的。當比丘修行空無邊處定時,他對無邊虛空的想是空去地想的。至于其它更高的無色界定,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理解它們的空。當比丘修行觀禅時,他的想是空去常、樂和我的。當比丘證悟涅槃時,他就見到了真正的空,因爲涅槃空去名與色,空去常與我,空去貪、瞋與癡。

  問1-2:在《如實知見》一書中(第170頁)禅師曾提到:「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阿羅漢道與上首弟子的覺智相應,而婆醯的阿羅漢道只與大弟子的覺智相應;上首弟子的覺智高過大弟子的覺智。」除了積聚波羅蜜所需時間的長短之外,還有其它因素造成他們之間的差異嗎?爲何同樣是阿羅漢卻有如此的差距?

  答1-2:就證悟阿羅漢果這個方面來說,他們都是相同的。然而,正如佛陀在《中部‧個別經 Anupad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所說的:舍利弗尊者具有高超的智慧、廣大的智慧、可喜的智能、快速的智能、敏銳的智能和通達的智能。他能夠用數千種方式來理解和解說佛陀所開示的一首簡短偈誦。他能夠詳盡地了解每一種名法及每一種色法。他甚至能計算同一時刻降落在整個印度的雨滴數目。就智慧而論,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沒有人比得上舍利弗尊者。

   至于目犍連尊者,他在佛陀的弟子當中神通第一。婆醯則是最快證悟阿羅漢果的人。佛陀也是阿羅漢,但是他能以他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來了知所有他想知道的事情;一切知智是只有佛陀才具備的智慧。

  問1-3:一般認爲人死後還有一個靈魂,是永恒不死的,這是常見。佛陀要我們舍離常見和斷見,采取中道。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們承認人如果沒有解脫的話,還要繼續在六道中輪回,就表示還有一個靈魂的自我,這不就是常見嗎?

   在漢譯的《雜阿含經》裏談到八聖道分可依世間與出世間的內容加以說明。可否請禅師略爲解釋?其凡聖之間的效益又如何呢?

  答1-3:中道就是八聖道分。世間的八聖道分包含在證悟聖道之前的戒、定、慧叁學裏;而出世間的八聖道分就是四種聖道(ariya-magga)。

   在世間的八聖道分當中,正語、正業和正命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屬于定學,所以當你修行止禅時,就是在培育這叁項聖道分。正見和正思惟屬于慧學。

  八聖道分的第一項就是正見。什麼是正見呢?正見就是正確地了解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

  什麼是苦谛呢?五取蘊就是苦谛。 當你修行色業處與名業處時,就能夠以觀智來見到你和其它一切衆生都只是由名色或只是由五蘊所構成的,根本沒有所謂的「我」存在。在這個階段,你了解到什麼是苦谛,並且能以這種正見來暫時去除身見(sakkayaditthi 薩迦耶見)。

   觀照名色之後,你可以進一步修行緣起,緣起就是集谛。你能夠見到一組過去因造成一組現在果。過去因只是名色而已,現在果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只是名色造成名色而已。當過去的因在生滅時,它們不會想著:「借著我們的生起,讓某某果報生起吧。」現在的果也不會想著:「假使某某因生起的話,我們就要生起。」因果只是依據固定的自然法則而生滅,因不需要作任何努力來使果生起;當因發生之後,果也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就能夠生起。當因緣條件成熟時,由于因的發生,就造成果的生起。因是無常、苦、無我的;果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過去沒有我,現在也沒有我。所以無我的法則與生死輪回兩者之間並沒有沖突。

   當你修行緣起時,必須觀照到從過去到未來的名色相續流。若你能如此正確地修行,就是暫時去除了斷見(uccheda-ditthi)。你必須修行到能夠照見所有的名色當下生起,當下就滅盡。若你能如此正確地修行,就是暫時去除了常見(sassata-ditthi)。你必須能夠照見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由它們自己的因緣所造成的。若你能如此正確地修行,就是暫時去除了無因見(ahetuka-ditthi)。你必須能夠照見諸因緣産生它們各自的果報。若你能如此正確地修行,就是暫時去除了無作用見(akiriya-ditthi)。因此,這種緣起的正見不但能去除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疑惑,而且能去除種種邪見。

   然後,你就能進一步修行真正的觀禅,照見名色及它們的因緣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時,你能夠暫時去除煩惱,這是世間的滅谛。與觀禅心同時生起的心所當中,智慧心所就是正見;尋心所就是正思惟;精進心所就是正精進;念心所就是正念;一境性心所就是正定。再者,在禅修時你必須持戒清淨,所以你也具備正語、正業與正命。這些是世間的道谛。

   當你修行到生滅隨觀智時,就能夠見到未來證悟阿羅漢果及般涅槃的情形。例如:你也許會見到下一世你將在二十歲時證悟阿羅漢果,在六十歲時證入般涅槃。如此,你就能見到在你二十歲證悟阿羅漢果時,所有的煩惱全部滅盡,並且能見到在你六十歲證入般涅槃時,所有的名色也都滅盡。這種滅盡也是世俗的滅谛。

   當你證悟了以涅槃爲對象的道智時,所有八聖道分都存在道心之中:領悟涅槃是正見;將心投入涅槃是正思惟;憶念涅槃是正念;努力領悟涅槃是正精進;一心專注于涅槃是正定;正語、正業、正命這叁項聖道分則執行持戒的作用,聖者即使在夢中也不會違犯五戒之中的任何一戒,這些是出世間的八聖道分。證悟須陀洹道之後,最多再經過七番生死就能證得最後的解脫,這是出世間八聖道分的效益;而世間八聖道分的效益就是能導向證悟出世間的八聖道分。

  問1-4:一般人燒銀紙給亡者,這是不是屬于迷信呢?

  答1-4:南傳佛教沒有這樣的習俗。然而,我們可以用亡者的名義來做善事,例如布施等,將功德回向給亡者。如果亡者投生作能夠分享別人功德的那一類餓鬼,知道有人回向功德給他,而且能生起隨喜功德的心,則他就能得到那項功德的利益,而得以轉生到善道。可是,如果亡者投生作其它類餓鬼、或投生到地獄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等處,則無法分享別人回向給他的功德。

  問1-5:樂于獨處者可能會被認爲不合群,如此,獨處與合群應當如何兼顧呢?

  答1-5:群體生活對禅修不但沒有幫助,而且是修行禅定與觀智的一大障礙。在證悟任何道果之前,你應當獨處,努力修行,千萬不要糾纏在群體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看到你好的一面,認爲你是真正遵循佛陀教導而生活、努力修行佛法的比丘或比丘尼;另外有些人則可能會誤解你是個不合群的人。至于別人如何看待你,這是你無法作主的事情,因爲你不可能使一切人都認爲你是個好人;更何況別人的看法對你並不重要,你不會因爲別人對你的看法而證悟成聖人或墮入地獄。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交際往來,最好是先證悟阿羅漢果之後再作此打算;若無法證悟阿羅漢果,至少也應先證悟須陀洹道果。然而,如果你不了解如何修行才能證悟道果,那麼,你應當跟隨賢能的導師學習,在他的指導下修行,一直到證悟道果。

  問1-6:依大空經中的開示,比丘應當遠離群聚,寂靜獨處,如此比較容易成就道業。那麼,大衆共修是否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適合離群獨處自修呢?

  答1-6:有叁種獨住,即:身獨住(kaya-viveka)、心獨住(citta-viveka)與寂靜獨住(upadhi-viveka)。

   如果你舍離世俗生活,居住在隱居的處所,你就是做到了身獨住;但是,若你的心仍然貪著于世俗生活及感官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獨住,因爲你不具備心獨住,你的身獨住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相反地,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之中,而能不貪著于你的親友群體及感官享受,你就是獨住,就好像佛陀敘述他自己的情況一樣。然而,如果你的心不夠堅定,仍然會受到別人及感官對象所影響,那麼你最好身心都獨住。

   在這裏,我要舉個例子來說明,以便你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在《吉祥經 Mavgala Sutta》中,佛陀勸告我們要與智者交往,而遠離愚者。然而,「與智者交往」這句話所指的並不只是接近智者而且與他朝夕相處而已,它還表示必須從智者那裏學習與獲取智慧。「遠離愚者」這句話並非指一定不能和愚癡的人在一起,若是爲了勸告他、引導他走上正途,還是可以與愚者相處,這麼做並不違背《吉祥經》中的教導。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佛陀逗留在優樓頻螺園(Uruvela Grove),和一群持有邪見的拜火教外道相處,以便幫助他們放棄邪道。同樣地,你還是能夠在與別人共處的同時,也保持獨住的狀態。因此,共修並不違背獨住的原則,只有在你喜歡修行「說話禅」的時候才會有問題。

   另外要考慮的一點是:你是否已經明了趨向證悟阿羅漢果的修行途徑?如果你已經明了,那麼你可以獨住自修,不成問題。然而,如果你還不明了,那麼你應當依靠能指導你證悟的導師。這就是佛陀在《大空經》中提到群居的一個好處。

   有一次,阿難尊者告訴佛陀說: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有一半的因素決定于善知識。但是佛陀告訴他: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完全決定于善知識。這裏的善知識指的是能引導你證悟阿羅漢果的人。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達到解脫,也希望幫助別人達到解脫,跟隨善知識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