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之心的目標。當此觀照力增強及更爲准確時,其心即會自然地專注于色聚中不斷變易的四大界之流,而其定力則與近行定相等。心對四大界的特相的剎那至剎那間的專注力名爲止剎那定(samatha-khanika-samadhi)。由于其穩定的程度與近行定相等,所以它被稱爲純觀行者的心清淨。這種禅修者又名爲「幹觀行者」(sukhavipassaka),因爲他沒有受到禅那的「滋潤」即修習觀禅。
叁相
在分別名色及辨識它們的因之後,止行者與純觀行者兩者都必須觀照諸行法的叁相,即:由于壞滅而無常;由于不斷受到生滅逼迫之厄而苦;由于在世、相續及剎那叁方面沒有實質而無我。當此觀照力增強及更爲准確時,其心即會自然地專注于不斷變易的名色流,而其定力則與近行定相等。心對名色過程之無常,或苦,或無我的剎那至剎那間專注力名爲觀剎那定(vipassana-khanika-samadhi)。
四禅
安般念
在這部經裏,佛陀教導四色禅作爲觀智的基礎。于此,我當簡短地講解如何修習安般念至第四禅。
你應當于鼻孔周圍或上唇(人中),專注在最明顯的接觸點上的息。若能夠專注于息大約一小時,你應(在同一點)專注整道息,且覺知它的長短。在此,長短是指時間的長短。不要刻意把息弄長或短,且讓呼吸自然。若你能夠專注于整道息一小時或更久,息就會自然變得微細。當時你應當專注于整道微細的息。無論它是長或短,你都應覺知整道微細的息。當你能夠在每次坐禅的時間,都專注于微細的息超過一小時,一般上,在兩叁天之內禅相(nimitta)即會出現。對于初學者,此相是不穩定的,因爲定力還不夠強而有力。當息與禅相結合時,心就會自動地緊貼于該禅相。當時,你應只專注于禅相,不再專注于息。時而注意禅相又時而注意息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若禅相從鼻孔周圍消失,你應當再次專注于自然的息。當禅相再次重現時,你再換回專注它。禅相必須是出現在鼻孔周圍才可專注于它。若你專注稍微遠離鼻孔周圍的禅相,不久你的定力即會退失。只有通過專注在接觸點上的息才能夠成就安般念;而該接觸點是在鼻孔周圍或上唇(人中)。所以,如果專注在離開這些接觸點的禅相,不久你的定力即會退失。
叁種禅相
若你能夠專注于緊貼在鼻孔周圍的禅相超過一小時,你的定力將會提升,禅相也會逐漸改變。一般上,在開始階段禅相是灰色的;這即是遍作相或預作相(parikamma-nimitta)。當對該禅相的專注力更加強時,它即會變得白如棉花;這即是取相(uggaha-nimitta)。你必須繼續專注于該禅相,如此當定力足夠強時,它即會變成晨星般清澈明亮;這即是似相(patibhaga-nimitta)。若能夠專注于該禅相超過一小時或至兩小時,不久你就能夠證得近行定(upacara-samadhi)或安止定(appana-samadhi)。安止定即是禅那(jhana)。
在近行定的階段,由于諸禅支還相當弱,所以有分心還是生起得非常頻密。但在安止定的階段,諸禅支則強得足以使禅那維持一段長久的時間。在此,什麼是有分心?根據《阿毗達摩論》,簡要地說心可分爲兩種:心路過程心(vithicitta)與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心路過程是在生命中心流活躍的一面;離心路過程心則是出現爲結生、有分及死亡的不活躍之心。在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生起,緣取前一世臨死時出現的目標。當心路過程再次生起時,有分即會停止。有分的生起是爲了不讓心流中斷,所以它稱爲有分,即生命相續流或生命的成份。它是過去世所造的業力引生的果報心。它並不能緣取現在的目標,而只能緣取過去的目標;所以它是不活躍的心或離心路過程心。因此它不能取安般似相等爲目標。在近行定的階段,由于諸禅支還相當弱,而不能長久地維持定力,所以有分心在這階段還是生起得非常頻密。若它持續發生幾分鍾,禅修者就會以爲自己沒有識知任何目標。爲什麼呢?因爲有分心不能緣取現在目標,例如安般似相等等。它只能緣取出現于前一世臨死時的過去目標。在修習緣起時,許多禅修者就能明白這一點。
所以,爲了能夠令到有分心暫時不再生起,你應當以強而有力的正念專注于安般似相。若能鎮伏有分心,且能深入地專注于安般似相,不久你即會證得禅那。這即是初禅,其中有五禅支,而它們已強得足以維持禅那一段長久的時間。
五禅支
五禅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向及安置于安般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注意似相;
叁、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在初禅裏有五禅支;在第二禅裏有喜、樂及一境性叁禅支;在第叁禅裏有樂及一境性兩禅支;在第四禅裏有舍及一境性兩禅支。
若過後你進修遍禅,譬如地遍,你就能夠證得八定,即八種禅那。
在《大空經》裏,佛陀教示這些禅那作爲修觀禅的基礎。開示修習禅那之後,佛陀繼而講解觀禅。在該經裏,佛陀說:「于此,阿難,遠離欲樂及遠離不善法的比丘進入與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安住于擁有不苦不樂(受)及由于舍而念清淨的第四禅。這是比丘如何向內穩固其心、令之甯靜、專一及專注。
然後他向內觀照空。當他向內觀照空時,其心不能向內入住于空,不能獲得信心、穩定與勝解。如是,他如此覺知:『當我向內觀照空時,我的心不能向內入住于空,不能獲得信心、穩定與勝解。』如此他對該(過程)擁有完全的明覺。
他向外觀照空……他向內外觀照空……他觀照不動……當他觀照不動時,其心不能入住于不動,不能獲得信心、穩定與勝解。于是,他如此覺知:『當我觀照不動時,我的心不能入住于不動,不能獲得信心、穩定與勝解。』如此他對該(過程)擁有完全的明覺。」
解釋
注疏解釋「內空」爲自身五蘊之空,「外空」則是他人五蘊之空。在此所說的空必定是通過觀照內外五蘊爲無我,以此修習觀禅,而達到的暫時性心解脫。當觀照無我的觀智達到道智的階段時,它即會産生體驗涅槃空的一面的果智。
內外五蘊
蘊有五蘊與五取蘊(upadanakkhandha)。五取蘊是觀智的目標。有意修習觀禅的比丘必須先辨識這五取蘊。爲什麼是它們?我將簡要地講解。在《相應部‧蘊品‧蘊經》裏,佛陀說:「一切色,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內或外;粗或細;近或遠;劣或勝,都稱爲色取蘊。它是煩惱的目標,及受到渴愛與邪見執取爲『這是我的;這是我』等等。這十一種色是色取蘊。同樣地,十一種受(vedana)、十一種想(sabba)、十一種行(savkhara)、十一種識(vibbana)分別稱爲受取蘊(vedana-upadanakkhandha)、想取蘊(sabba-upadanakkhandha)、行取蘊(savkhara-upadanakkhandha)、識取蘊(vibbana-upadanakkhandha)。有意修習觀禅的比丘必須先辨識這內外五蘊。爲什麼呢?且聽注疏的解釋。
導致道出起或出現的觀智
在此教化裏,有些人開始時辨識內行法或五蘊。辨識它們之後,他再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但聖道不會通過只觀照內(行法)而出起或出現,因爲必須也觀照外(行法)。所以他觀照他人的五蘊及非有情的色法也都是無常、苦、無我。他一時觀照內五蘊,一時觀照外五蘊。當他如此觀照時,觀智在他觀內時與聖道連接;因此稱他爲「在(先)觀照內之後,它從內出起」。若其觀智在他觀外時與聖道連接,則稱他爲「在(先)觀照內之後,它從外出起」。對于「在(先)觀照外之後,它從外出起」及「在(先)觀照外之後,它從內出起」也應如此理解。
另一人開始時辨識色法。之後,他再觀照四大界與它們的所造色全部爲無常、苦、無我。但聖道不會通過只觀照色法而出起或出現,因爲必須也觀照名法。所以他觀照取該色法爲目標而生起的名法,即:受、想、行、識。他一時觀照色法,一時觀照名法。當他如此觀照時,觀智在他觀色法時與聖道連接;因此稱他爲「在觀照色法之後,它從色法出起」。若其觀智在他觀名法時與聖道連接,則稱他爲「在(先)觀照色法之後,它從名法出起」。對于「在(先)觀照名法之後,它從名法出起」及「在(先)觀照名法之後,它從色法出起」也應如此理解。(《殊勝義注》第一冊、頁二七○;《清淨道論》第廿一章、段八五、八六)
在修習觀禅時,你必須留意上述記載于注疏的重要指示。只觀內或只觀外並不足以令你見到涅槃。所以你必須觀照內外兩者。再者,你也必須以恭敬的心看待以下的指示。
叁相
有比丘開始時觀照諸行法爲無常。但聖道不會通過只觀照無常而出起或出現,因爲必須也觀照苦與無我。所以他觀照它們爲苦與無我。當如此觀照時,觀智在他觀照它們爲無常時與聖道連接;因此稱他爲「在(先)觀照無常之後,它從無常出起」。若其觀智在他觀苦或無我時與聖道連接,則稱他爲「在觀照無常之後,它從苦或無我出起」。對于「在(先)觀照苦及無我之後」的出起也應如此理解。(《清淨道論》第廿一章、段八八)
所以比丘必須輪流地觀照稱爲行法的內外五蘊兩者爲無常、苦、無我。當他達到對諸行法中舍時,其觀智已達至頂點,及即將導致(聖道)出起。當時,他著重于觀照諸行法爲無我。這即是空而無我(anatta)。
我當講回《大空經》,從此經你們就可能會了解上述的話。
內空與外空
「然後他向內觀照空。當他向…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