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3

  ..续本文上一页精之心的目标。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色聚中不断变易的四大界之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心对四大界的特相的剎那至剎那间的专注力名为止剎那定(samatha-khanika-samadhi)。由于其稳定的程度与近行定相等,所以它被称为纯观行者的心清净。这种禅修者又名为「干观行者」(sukhavipassaka),因为他没有受到禅那的「滋润」即修习观禅。

  三相

  在分别名色及辨识它们的因之后,止行者与纯观行者两者都必须观照诸行法的三相,即:由于坏灭而无常;由于不断受到生灭逼迫之厄而苦;由于在世、相续及剎那三方面没有实质而无我。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不断变易的名色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心对名色过程之无常,或苦,或无我的剎那至剎那间专注力名为观剎那定(vipassana-khanika-samadhi)。

  四禅

  安般念

  在这部经里,佛陀教导四色禅作为观智的基础。于此,我当简短地讲解如何修习安般念至第四禅。

  你应当于鼻孔周围或上唇(人中),专注在最明显的接触点上的息。若能够专注于息大约一小时,你应(在同一点)专注整道息,且觉知它的长短。在此,长短是指时间的长短。不要刻意把息弄长或短,且让呼吸自然。若你能够专注于整道息一小时或更久,息就会自然变得微细。当时你应当专注于整道微细的息。无论它是长或短,你都应觉知整道微细的息。当你能够在每次坐禅的时间,都专注于微细的息超过一小时,一般上,在两三天之内禅相(nimitta)即会出现。对于初学者,此相是不稳定的,因为定力还不够强而有力。当息与禅相结合时,心就会自动地紧贴于该禅相。当时,你应只专注于禅相,不再专注于息。时而注意禅相又时而注意息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若禅相从鼻孔周围消失,你应当再次专注于自然的息。当禅相再次重现时,你再换回专注它。禅相必须是出现在鼻孔周围才可专注于它。若你专注稍微远离鼻孔周围的禅相,不久你的定力即会退失。只有通过专注在接触点上的息才能够成就安般念;而该接触点是在鼻孔周围或上唇(人中)。所以,如果专注在离开这些接触点的禅相,不久你的定力即会退失。

  三种禅相

  若你能够专注于紧贴在鼻孔周围的禅相超过一小时,你的定力将会提升,禅相也会逐渐改变。一般上,在开始阶段禅相是灰色的;这即是遍作相或预作相(parikamma-nimitta)。当对该禅相的专注力更加强时,它即会变得白如棉花;这即是取相(uggaha-nimitta)。你必须继续专注于该禅相,如此当定力足够强时,它即会变成晨星般清澈明亮;这即是似相(patibhaga-nimitta)。若能够专注于该禅相超过一小时或至两小时,不久你就能够证得近行定(upacara-samadhi)或安止定(appana-samadhi)。安止定即是禅那(jhana)。

  在近行定的阶段,由于诸禅支还相当弱,所以有分心还是生起得非常频密。但在安止定的阶段,诸禅支则强得足以使禅那维持一段长久的时间。在此,什么是有分心?根据《阿毗达摩论》,简要地说心可分为两种:心路过程心(vithicitta)与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心路过程是在生命中心流活跃的一面;离心路过程心则是出现为结生、有分及死亡的不活跃之心。在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生起,缘取前一世临死时出现的目标。当心路过程再次生起时,有分即会停止。有分的生起是为了不让心流中断,所以它称为有分,即生命相续流或生命的成份。它是过去世所造的业力引生的果报心。它并不能缘取现在的目标,而只能缘取过去的目标;所以它是不活跃的心或离心路过程心。因此它不能取安般似相等为目标。在近行定的阶段,由于诸禅支还相当弱,而不能长久地维持定力,所以有分心在这阶段还是生起得非常频密。若它持续发生几分钟,禅修者就会以为自己没有识知任何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有分心不能缘取现在目标,例如安般似相等等。它只能缘取出现于前一世临死时的过去目标。在修习缘起时,许多禅修者就能明白这一点。

  所以,为了能够令到有分心暂时不再生起,你应当以强而有力的正念专注于安般似相。若能镇伏有分心,且能深入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不久你即会证得禅那。这即是初禅,其中有五禅支,而它们已强得足以维持禅那一段长久的时间。

  五禅支

  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向及安置于安般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续地注意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在初禅里有五禅支;在第二禅里有喜、乐及一境性三禅支;在第三禅里有乐及一境性两禅支;在第四禅里有舍及一境性两禅支。

  若过后你进修遍禅,譬如地遍,你就能够证得八定,即八种禅那。

  在《大空经》里,佛陀教示这些禅那作为修观禅的基础。开示修习禅那之后,佛陀继而讲解观禅。在该经里,佛陀说:「于此,阿难,远离欲乐及远离不善法的比丘进入与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安住于拥有不苦不乐(受)及由于舍而念清净的第四禅。这是比丘如何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然后他向内观照空。当他向内观照空时,其心不能向内入住于空,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是,他如此觉知:『当我向内观照空时,我的心不能向内入住于空,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他向外观照空……他向内外观照空……他观照不动……当他观照不动时,其心不能入住于不动,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于是,他如此觉知:『当我观照不动时,我的心不能入住于不动,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解释

  注疏解释「内空」为自身五蕴之空,「外空」则是他人五蕴之空。在此所说的空必定是通过观照内外五蕴为无我,以此修习观禅,而达到的暂时性心解脱。当观照无我的观智达到道智的阶段时,它即会产生体验涅槃空的一面的果智。

  内外五蕴

  蕴有五蕴与五取蕴(upadanakkhandha)。五取蕴是观智的目标。有意修习观禅的比丘必须先辨识这五取蕴。为什么是它们?我将简要地讲解。在《相应部‧蕴品‧蕴经》里,佛陀说:「一切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内或外;粗或细;近或远;劣或胜,都称为色取蕴。它是烦恼的目标,及受到渴爱与邪见执取为『这是我的;这是我』等等。这十一种色是色取蕴。同样地,十一种受(vedana)、十一种想(sabba)、十一种行(savkhara)、十一种识(vibbana)分别称为受取蕴(vedana-upadanakkhandha)、想取蕴(sabba-upadanakkhandha)、行取蕴(savkhara-upadanakkhandha)、识取蕴(vibbana-upadanakkhandha)。有意修习观禅的比丘必须先辨识这内外五蕴。为什么呢?且听注疏的解释。

  导致道出起或出现的观智

  在此教化里,有些人开始时辨识内行法或五蕴。辨识它们之后,他再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但圣道不会通过只观照内(行法)而出起或出现,因为必须也观照外(行法)。所以他观照他人的五蕴及非有情的色法也都是无常、苦、无我。他一时观照内五蕴,一时观照外五蕴。当他如此观照时,观智在他观内时与圣道连接;因此称他为「在(先)观照内之后,它从内出起」。若其观智在他观外时与圣道连接,则称他为「在(先)观照内之后,它从外出起」。对于「在(先)观照外之后,它从外出起」及「在(先)观照外之后,它从内出起」也应如此理解。

  另一人开始时辨识色法。之后,他再观照四大界与它们的所造色全部为无常、苦、无我。但圣道不会通过只观照色法而出起或出现,因为必须也观照名法。所以他观照取该色法为目标而生起的名法,即:受、想、行、识。他一时观照色法,一时观照名法。当他如此观照时,观智在他观色法时与圣道连接;因此称他为「在观照色法之后,它从色法出起」。若其观智在他观名法时与圣道连接,则称他为「在(先)观照色法之后,它从名法出起」。对于「在(先)观照名法之后,它从名法出起」及「在(先)观照名法之后,它从色法出起」也应如此理解。(《殊胜义注》第一册、页二七○;《清净道论》第廿一章、段八五、八六)

  在修习观禅时,你必须留意上述记载于注疏的重要指示。只观内或只观外并不足以令你见到涅槃。所以你必须观照内外两者。再者,你也必须以恭敬的心看待以下的指示。

  三相

  有比丘开始时观照诸行法为无常。但圣道不会通过只观照无常而出起或出现,因为必须也观照苦与无我。所以他观照它们为苦与无我。当如此观照时,观智在他观照它们为无常时与圣道连接;因此称他为「在(先)观照无常之后,它从无常出起」。若其观智在他观苦或无我时与圣道连接,则称他为「在观照无常之后,它从苦或无我出起」。对于「在(先)观照苦及无我之后」的出起也应如此理解。(《清净道论》第廿一章、段八八)

  所以比丘必须轮流地观照称为行法的内外五蕴两者为无常、苦、无我。当他达到对诸行法中舍时,其观智已达至顶点,及即将导致(圣道)出起。当时,他着重于观照诸行法为无我。这即是空而无我(anatta)。

  我当讲回《大空经》,从此经你们就可能会了解上述的话。

  内空与外空

  「然后他向内观照空。当他向…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