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4

  ..续本文上一页内观照空时,其心不能向内入住于空,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是,他如此觉知:『当我向内观照空时,我的心不能向内入住于空,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他向外观照空……他向内外观照空……他观照不动……当他观照不动(anabja)时,其心不能入住于不动,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是,他如此觉知:『当我观照不动时,我的心不能入住于不动,不能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不动

  (什么是)不动(anabja):这词是指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禅。他观照其中一个不动无色禅,下决心道:「我当成为双方解脱者(ubhato-bhaga-vimutto)」,即证得所有八定与阿罗汉果两者的人。当他证得四无色定时,他已从色界解脱。当他观照某一个不动无色禅为无常、苦、无我时,若证得阿罗汉果,他即已解脱了一切名法。所以,这种人称为从名与色双方解脱者。然而,在此经里他还未如此成功,所以佛陀再教以下的方法。

  基础禅

  「当时,该比丘应如之前一般再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于该相同的定之相。」

  「如以前一般于该相同的定之相」是指作为观禅基础的禅那。这是因为从自己还未熟悉的基础禅出定之后,他把心向内观照空,但其心并不能入住于空。当时,他心想:「(观)他人的五蕴相续流又会怎样?」所以他把心向外观照空,但其心还是不能入住于空。当时,他又心想:「一时(观)自己的五蕴相续流,再一时(观)他人的五蕴相续流又会怎样?」所以他把心向内向外观照(空),但其心还是不能入住于空。当时,想要成为双方解脱者,他又心想:「(观)不动又会怎样?」所以他把心观照不动,但其心还是不能入住于空。于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应放弃自己的努力。他不应放弃禅修而乐于群体或社群。他不应随同在家信徒而乐于社群。反之,他应当不断重复与透彻地修习相同的基础禅。如是佛陀说「如以前一般于该相同的定之相」等等,以指出那就好像当砍树者的斧头没有效力时,若把斧头再磨利就能够砍(倒树)。同样地,不断重复地修习相同的基础禅即会令心对其业处有成效。

  根据这些指示,若你的基础禅是安般第四禅,你即应不断重复地进入该禅那。为什么呢?其原因是有定的比丘能够如实知见诸法。所以你应当重修开始时所培育的基础禅,不断地修习它。过后你可再次转修观禅。且再聆听《大空经》。

  获得成就

  「当时,该比丘应如以前一般再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于该相同的定之相。然后他向内观照空。当他向内观照空时,其心向内入住于空,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是,他如此觉知:『当我向内观照空时,我的心向内入住于空,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他向外观照空……他向内外观照空……他观照不动……当他观照不动(anabja)时,其心入住于不动,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是,他如此觉知:『当我观照不动时,我的心入住于不动,获得信心、稳定与胜解。』如此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巴利文pakkhandati的意思是「进入」。所以如此修习之后,其观照即能成功地令他的心无论是观照什么皆能进入其中。这即是说进入空。

  「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行走,他即行走,心想:『当我如此走着时,没有贪婪及忧愁不善恶法会困扰我。』如是,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站立,他即站立……若其心倾向于坐,他即坐……若其心倾向于躺卧,他即躺卧……心想:『当我如此躺着时,没有贪婪及忧愁不善恶法会困扰我。』如是,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什么是)如此安住:他如此安住于止与观。如是,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如是,当他在走着成就其业处时,他已通过觉知成就自己的业处,而拥有完全的明觉。于此,在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知「我能够走这么久」,而应该站立,不让姿势的次序中断;在每一阶段也是如此。这是指他能够在每一种姿势里进入及安住于空。

  接着,佛陀再说:

  「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说话,他下定决心不说这些话。它们是什么呢?这些话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槃;这些话是谈王、盗贼、大臣、军队、危难、战争、食物、饮品、衣服、床、花饰、香水、亲戚、车乘、村子、城镇、都市、国家、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琐碎事、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这些话我都不说。」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谈王」是如此谈及诸王,说道:「大选出王(Mahasammata)、曼达度王(Mandhatu)、无忧法王有如此的势力」等等。关于谈盗贼等也是如此。关于这点,谈「某某皇帝是多么的英俊」等等是属于「世俗语」,也是与八圣道和涅槃对立的「兽语」。但若是谈到「某某多么有势力的人也逃不过坏灭」,那就还是属于禅修的范围之内。关于盗贼,若谈到初天(Muladeva)或大蔓(Megamala)是多么的有势力,又如此谈他们的事迹,说:「啊,是多么的英勇!」,那即是世俗语,也是兽语。关于谈战争,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于巴拉达(Bharata)之战中,某某人被这样杀死了,某某人又这样地被创伤了」,那即是兽语;但若是说:「甚至连他们也逃不过坏灭」,那就还是符合禅修。再者,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及食物等,说:「我们嚼、吃、喝、用看起来是这样的、气味是这样的、味道是这样的、触觉是这样的(食物等等)」,这种言谈是不当的。但若是说有意义的话:「以前我们供养诸大德看起来是这样等等的食物、饮品、布、床、花饰及香水;我们如此供养佛塔」,那是适当的言语。

  关于亲戚等,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我们的亲戚是多么的英勇、能干」或「以前我们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四处旅游」,那即是不当的。反之,应有意义地说:「即使是我们的那些亲戚也都死了」或「以前我们供养这样的拖鞋给僧团」。

  关于村子,若谈村子好不好住,或容不容易获得钵食,或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某某村的居民是多么的英勇、能干」,那即是不当的。但若是有意义地说:「他们有信心」或「他们已坏灭死亡」,那是适当的言语。

  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女人的外表、体态等,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她们有信心」或「她们已坏灭」,那才是适当的。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英雄,说:「名为难陀友的战士是个英雄」,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他有信心」或「他已坏灭」,那才是适当的。

  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街边居民,说:「某某街的居民真好相处、英勇与能干」,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他们有信心」或「他们已坏灭」,那才是适当的。谈井是谈及取水处,或谈及提水的女人。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她很漂亮、很善于跳舞唱歌」,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她有信心」等,那才是适当的。

  谈死人是谈过世的亲戚,于此其定义和在世的亲戚相同。谈琐碎事是谈各种不包括在上文及下文的毫无意义言谈。谈世界的起源是指「世间论者」、诡辩家言论,以及谈论「世界是由谁所造?它是某某所造」、「乌鸦是白的,因为牠的骨头是白的」或「鹤是红的,因为牠的血是红的」。在此,世间论者是爱臆测有关宇宙的哲学家。

  谈海的起源是无意义地如此谈论海的起源,说道:「为什么称作海(samudda)?因为它是海洋神(sagara)挖出来的;因为他以其手之印章对它作了印记(mudda),说:『海洋被我挖成了』,所以称之为海(samudda)。」

  「谈事情是否是如此」是提出某种毫无意义的原因,以证明未来是存在的或未来是不存在的。在此,「存在」或「有」是指永恒,「不存在」或「无有」是指毁灭;「存在」是增长,「不存在」是减损;「存在」是欲乐,「不存在」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加上这六种「谈事情是否是如此」的言论,「兽语」一共有三十二种。

  这些兽语对止观还未成熟又脆弱的禅修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能导致他禅修时杂念纷紊而来。所以你应当下定决心:「在禅修期间我绝不谈这些话。」

  佛陀提出这三十二种兽语是为了指出七种适当法。这是因为当比丘的止观还未成熟又脆弱时,为了守护它们,他需要七种适当法。它们是:

  一、住所(适合禅修的住所);

  二、去处(适合托钵的村庄);

  三、言论(十种适当的言论);

  四、人(善友或良师);

  五、适合的食物;

  六、适合的气候;

  七、适合的身体姿势。

  在经中,佛陀再说道:

  「反之,他下定决心:『我当说与消除贪欲有关,有助于解脱心,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槃的言语,那即是:

  一、少欲论(appiccha-katha);

  二、知足论(santutthi-katha);

  三、离群隐居论(paviveka-katha);

  四、远离社群论(asamsagga-katha);

  五、精进事论(viriyarambha-katha);

  六、持戒论(sila-katha);

  七、定论(samadhi-katha);

  八、慧论(pabba-katha);

  九、解脱论(vimutti-katha);

  十、解脱智见论(vimuttibanadassana-katha);

  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思考,他下定决心:『这些思惟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槃;这些思惟是欲贪思惟(kamav…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