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5

  ..续本文上一页itakka)、瞋恨思惟(byapada-vitakka)与伤害思惟(vihimsavitakka)。这些思惟我都不想。』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反之,他下定决心:『圣洁及能导向解脱,能带领依它们实行者趣向完全灭苦的出离思惟(nekkhamma-vitakka)、无恨思惟(abyapada-vitakka)与无害思惟(avihimsavitakka):这些思惟我当想。』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出离思惟

  什么是出离思惟?

  一、想要出家为沙弥或比丘的思惟是出离思惟,因 为它是脱离世俗生活之道。

  二、初禅:若比丘能够证得初禅,其初禅称为出离 思惟,因为它是脱离欲界之道。

  三、涅槃:若比丘证得涅槃,其证悟也称为出离思 惟,因为此证悟令他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四、观智:一切的观智都能暂时断除烦恼。当比丘 在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时,他能 暂时断除了烦恼。

  五、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都能断除不善法。若比丘 有系统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当其五根成熟 时,他即能证悟涅槃。此三学能够产生及护持 善法。

  比丘应当培育上述五种思惟,以成就出离思惟。尤其是当他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其心中的。对安般似相等止禅目标的寻,以及对观禅目标名、色与其因的寻也称为出离思惟。所以当你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你心中的。

  无恨思惟

  若比丘能够散播慈爱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慈心即是最高等的无恨思惟。由于慈心是希望带给一切有情幸福快乐,所以有助于去除瞋恨。

  无害思惟

  若比丘能够散播悲心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悲心即是最高等的无害思惟。悲心是在看到众生遭受苦难时颤动的悲愍心。它是希望拔除他人之苦,而与残忍对立。

  若比丘想要在今世证悟涅槃,他即应作诸如此类的思惟。如是,你应当专心修定,例如安般念。你应当观照五蕴及它们之因的三相;应当在瞋恨及害意生起于心中时,散播慈爱与悲悯给予一切众生。

  趣向首三圣道之道

  在《大空经》里,佛陀又说道:

  「阿难,有此五欲之弦。是那五个?眼所识知的颜色,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耳所识知的声……鼻所识知的香……舌所识知的味……身所识知的触,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这些是五欲之弦。」

  至此,佛陀已指出了达至证悟须陀洹道和斯陀含道的修行方法。如今他再指出欲证悟阿那含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欲欲,即对欲乐之贪欲。

  于经中,佛陀说:

  「于此,比丘应当时常如此省察自心:『我的心是否有在某些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若如此省察时,他觉知:『我的心的确有时候会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因此,他明了:『我还未断除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但若在省察之下,他觉知:『我的心不会在任何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因此,他明了:『我已断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于此,「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是指已通过觉知成就业处而获得的明觉。这是因为当他如此省察:『我是否已断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的时候,若他觉知还未断除它们,他即会致力精进,而通过阿那含道断除它们。于是,当他从随圣道之后生起的圣果出定,在省察之下,他觉知已断除了它们。所以说,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应如何办到这点?你应当辨识名法、色法及它们的因。随后再如前述般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相,进而轮流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即是观禅。你应以同样的方法观照过去与未来(的行法)。你应一时观过去、一时观未来、一时观现在、一时观内、一时观外。当五根成熟时,你就可能证得阿那含道果。

  趣向阿罗汉道之道

  于经中,佛陀进而开示趣向阿罗汉道之道:

  「阿难,有此五取蕴,比丘应当如此观照它们的生灭:如是色(iti rupam)、如是色之生起(iti rupassa samudayo)、如是色之灭尽(iti rupassa atthavgamo);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这段经文指出欲证悟阿罗汉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是我」的我慢,即会基于色法或受等等而说「是我」的潜在意念。

  趣向须陀洹与阿罗汉之间的行道并没有差别。不管是为了证悟须陀洹道或阿罗汉道,人们都必须观照上述的五蕴。但须陀洹只是部份地了解五蕴,阿罗汉则是透彻地了解五蕴。所以在观照五蕴时,明觉是非常的重要。对于证悟阿罗汉道,明觉是必要条件。

  (什么是)如是色:色法有二十八种。比丘必须辨识它们每一种的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什么是)如是色之生起:生起有两种:其一是「缘生」,另一者是「剎那生」。当比丘知见诸蕴因为无明、爱、取、行、业等生起而生起时,那即是知见缘生。当他依生相及变易相知见诸蕴之生起时,那即是知见剎那生。

  (什么是)如是色之灭尽:当比丘知见诸蕴因为无明、爱、取、行、业等灭尽而灭尽时,那即是知见缘灭。当他依生相及变易相知见诸蕴之剎那灭尽时,那即是知见剎那灭。

  于此,无明等之灭尽是指它们完全灭尽。这会在何时发生呢?当比丘证得阿罗汉道时,一切烦恼即会完全灭尽。当包括无明等的一切烦恼完全灭尽之后,在他证入般涅槃时,一切蕴也都灭尽。在观照诸蕴生灭时,比丘必须尝试去知见这两种生灭。

  你应当注意这些要点。若你在修习止观的时候还是凡夫,证悟阿罗汉道即是未来之事。你必须观照一切烦恼在(未来)证得阿罗汉道时完全灭尽,而在证入般涅槃时,一切蕴也都灭尽。引生现在果(vipaka)的业是于过去世在无明、爱、取围绕之下所造的业。现在业并不能产生这一世的结生识及其它果报心。所以,若你想要观照诸蕴缘于无明等生起而生起,你必须能够看到过去世在无明等围绕之下所造的业. 而若要看该业,你必须辨识名色法直至过去世。

  现在,且再听听《大空经》。

  善及生于善

  「当他安住于观照五取蕴的生灭时,以五取蕴为根基,会觉得『是我』的我慢已自他心中断除。如是,该比丘觉知:『会觉得是我的我慢已自我心中断除。』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这些法的根基是绝对善的;它们圣洁、出世间、以及是邪恶者无法接触的。」

  上文是针对之前已开示的止、观、道与果诸法而说。这些法生于善(kusalayatika)。因为善法可以是善法,也可以是生于善之法。这即是说,初禅是善,而第二禅是善及生自善两者……无所有处是善,而非想非非想处则是善及生自善两者;非想非非想处是善,而须陀洹道是是善及生自善两者……阿那含道是善,而阿罗汉道是善及生自善两者。

  同样地,初禅是善,而与之相应的名法是善及生自善两者……阿罗汉道是善,而与之相应的名法是善及生自善两者。

  若比丘想要证得第二禅,他必须修习初禅的五自在(即能够自在地入禅、安住于禅、出禅等)。他必须以初禅作为基础才可修习第二禅。若无初禅作为基础,他不能证得第二禅。所以第二禅是善及生自善两者。第三禅等也是如此。

  (为何称为)圣洁(ariya):(因为)这些禅那法无烦恼且清净。(关于)出世间:禅那法有世间禅及出世间禅两种,而在此所指的是出世间禅那,因为它们是超越世间且清净之法,并非因为它们是已脱离生死轮回之道。

  (上文所说的)邪恶者无法接触:是指魔王无法接触它们,因为魔王无法看到安住于八定的比丘的禅心,即已清净且超越了欲界的广大法。魔王无法看到比丘的禅心,无法看到禅那如何取某某目标而生起。当把禅那作为修习观禅的基础时,魔王即更难以看到它。他也无法知道取任何相为目标而生起的禅那。这是为何说「无法接触」的理由。

  社群的一个益处

  随后佛陀在经中说:

  「阿难,你认为怎样?弟子是见到了什么益处,以致即使被叫离开,他还是寻求与导师相处?」

  为何佛陀如此说?他如此说是为了指出社群有一个益处。若比丘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寻访能够指示他趣向涅槃之道的导师。他必须聆听导师的指示,而后恭敬地照着指示修行。

  当时,在经中阿难回答道:

  「世尊,我们的教法是源自世尊,由世尊所引导,以世尊为依处。若世尊解释这些话的意义,那会很好。自世尊之处听来之后,诸比丘必将之谨记于心。」

  佛陀即说:

  「阿难,弟子不应(只是)为了经、偈及论而与导师相处。为何?阿难,长久以来你已听了许多教示、谨记它们、口诵它们、以心探讨它们、以见彻知它们。但为了与消除贪欲有关(教示),有助于解脱心,能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生死轮回、减除烦恼、上等智、菩提与涅槃的言语,即:少欲论、知足论、离群隐居论、远离社群论、精进事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即使被叫离开,弟子还是应当寻求与导师相处。」

  佛陀在《增支部》里说道:

  「诸比丘,受到良好教育的圣弟子舍弃不善、培育善、舍弃应受指责的、培育无可指责的、守护自已的清净。」

  在此,虽然有人已受到良好教育、是多闻者、被佛陀比喻为拥有上文所述的五种武器的战士,但若他不于听闻之后依经典实修,他即是没有那些武器。因此佛陀说:「阿难,弟子不应为了经、偈及论而与导师相处」等等,以指出只为了那个目的而与他相处是不正确的。

  在此,为了指出应心怀什么目的而寻求与导师相处,他说「但为了与消除贪欲有关的言论」等等。如是,于此经当中,在三处提及了少欲论、知足论等十种言论…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