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5

  ..續本文上一頁itakka)、瞋恨思惟(byapada-vitakka)與傷害思惟(vihimsavitakka)。這些思惟我都不想。』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反之,他下定決心:『聖潔及能導向解脫,能帶領依它們實行者趣向完全滅苦的出離思惟(nekkhamma-vitakka)、無恨思惟(abyapada-vitakka)與無害思惟(avihimsavitakka):這些思惟我當想。』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出離思惟

  什麼是出離思惟?

  一、想要出家爲沙彌或比丘的思惟是出離思惟,因 爲它是脫離世俗生活之道。

  二、初禅:若比丘能夠證得初禅,其初禅稱爲出離 思惟,因爲它是脫離欲界之道。

  叁、涅槃:若比丘證得涅槃,其證悟也稱爲出離思 惟,因爲此證悟令他能夠脫離生死輪回。

  四、觀智:一切的觀智都能暫時斷除煩惱。當比丘 在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時,他能 暫時斷除了煩惱。

  五、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都能斷除不善法。若比丘 有系統地修習戒、定、慧叁學,當其五根成熟 時,他即能證悟涅槃。此叁學能夠産生及護持 善法。

  比丘應當培育上述五種思惟,以成就出離思惟。尤其是當他正在修習止禅或觀禅時,該出離思惟是常存于其心中的。對安般似相等止禅目標的尋,以及對觀禅目標名、色與其因的尋也稱爲出離思惟。所以當你正在修習止禅或觀禅時,該出離思惟是常存于你心中的。

  無恨思惟

  若比丘能夠散播慈愛給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證入禅那,其慈心即是最高等的無恨思惟。由于慈心是希望帶給一切有情幸福快樂,所以有助于去除瞋恨。

  無害思惟

  若比丘能夠散播悲心給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證入禅那,其悲心即是最高等的無害思惟。悲心是在看到衆生遭受苦難時顫動的悲愍心。它是希望拔除他人之苦,而與殘忍對立。

  若比丘想要在今世證悟涅槃,他即應作諸如此類的思惟。如是,你應當專心修定,例如安般念。你應當觀照五蘊及它們之因的叁相;應當在瞋恨及害意生起于心中時,散播慈愛與悲憫給予一切衆生。

  趣向首叁聖道之道

  在《大空經》裏,佛陀又說道:

  「阿難,有此五欲之弦。是那五個?眼所識知的顔色,是所望、所欲、可喜、可愛、與欲樂有關及能誘發貪欲。耳所識知的聲……鼻所識知的香……舌所識知的味……身所識知的觸,是所望、所欲、可喜、可愛、與欲樂有關及能誘發貪欲。這些是五欲之弦。」

  至此,佛陀已指出了達至證悟須陀洹道和斯陀含道的修行方法。如今他再指出欲證悟阿那含道所應有的觀智,以達到斷除欲欲,即對欲樂之貪欲。

  于經中,佛陀說:

  「于此,比丘應當時常如此省察自心:『我的心是否有在某些時候對五欲之弦感到動搖?』若如此省察時,他覺知:『我的心的確有時候會對五欲之弦感到動搖。』因此,他明了:『我還未斷除追求五欲之弦的貪欲。』如是,他對該事擁有完全的明覺。但若在省察之下,他覺知:『我的心不會在任何時候對五欲之弦感到動搖。』因此,他明了:『我已斷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貪欲。』如是,他對該事擁有完全的明覺。」

  于此,「他對該事擁有完全的明覺」是指已通過覺知成就業處而獲得的明覺。這是因爲當他如此省察:『我是否已斷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貪欲?』的時候,若他覺知還未斷除它們,他即會致力精進,而通過阿那含道斷除它們。于是,當他從隨聖道之後生起的聖果出定,在省察之下,他覺知已斷除了它們。所以說,他對該事擁有完全的明覺。

  應如何辦到這點?你應當辨識名法、色法及它們的因。隨後再如前述般照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相,進而輪流地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這即是觀禅。你應以同樣的方法觀照過去與未來(的行法)。你應一時觀過去、一時觀未來、一時觀現在、一時觀內、一時觀外。當五根成熟時,你就可能證得阿那含道果。

  趣向阿羅漢道之道

  于經中,佛陀進而開示趣向阿羅漢道之道:

  「阿難,有此五取蘊,比丘應當如此觀照它們的生滅:如是色(iti rupam)、如是色之生起(iti rupassa samudayo)、如是色之滅盡(iti rupassa atthavgamo);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這段經文指出欲證悟阿羅漢道所應有的觀智,以達到斷除「是我」的我慢,即會基于色法或受等等而說「是我」的潛在意念。

  趣向須陀洹與阿羅漢之間的行道並沒有差別。不管是爲了證悟須陀洹道或阿羅漢道,人們都必須觀照上述的五蘊。但須陀洹只是部份地了解五蘊,阿羅漢則是透徹地了解五蘊。所以在觀照五蘊時,明覺是非常的重要。對于證悟阿羅漢道,明覺是必要條件。

  (什麼是)如是色:色法有二十八種。比丘必須辨識它們每一種的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什麼是)如是色之生起:生起有兩種:其一是「緣生」,另一者是「剎那生」。當比丘知見諸蘊因爲無明、愛、取、行、業等生起而生起時,那即是知見緣生。當他依生相及變易相知見諸蘊之生起時,那即是知見剎那生。

  (什麼是)如是色之滅盡:當比丘知見諸蘊因爲無明、愛、取、行、業等滅盡而滅盡時,那即是知見緣滅。當他依生相及變易相知見諸蘊之剎那滅盡時,那即是知見剎那滅。

  于此,無明等之滅盡是指它們完全滅盡。這會在何時發生呢?當比丘證得阿羅漢道時,一切煩惱即會完全滅盡。當包括無明等的一切煩惱完全滅盡之後,在他證入般涅槃時,一切蘊也都滅盡。在觀照諸蘊生滅時,比丘必須嘗試去知見這兩種生滅。

  你應當注意這些要點。若你在修習止觀的時候還是凡夫,證悟阿羅漢道即是未來之事。你必須觀照一切煩惱在(未來)證得阿羅漢道時完全滅盡,而在證入般涅槃時,一切蘊也都滅盡。引生現在果(vipaka)的業是于過去世在無明、愛、取圍繞之下所造的業。現在業並不能産生這一世的結生識及其它果報心。所以,若你想要觀照諸蘊緣于無明等生起而生起,你必須能夠看到過去世在無明等圍繞之下所造的業. 而若要看該業,你必須辨識名色法直至過去世。

  現在,且再聽聽《大空經》。

  善及生于善

  「當他安住于觀照五取蘊的生滅時,以五取蘊爲根基,會覺得『是我』的我慢已自他心中斷除。如是,該比丘覺知:『會覺得是我的我慢已自我心中斷除。』如是,他對該事擁有完全的明覺。

  這些法的根基是絕對善的;它們聖潔、出世間、以及是邪惡者無法接觸的。」

  上文是針對之前已開示的止、觀、道與果諸法而說。這些法生于善(kusalayatika)。因爲善法可以是善法,也可以是生于善之法。這即是說,初禅是善,而第二禅是善及生自善兩者……無所有處是善,而非想非非想處則是善及生自善兩者;非想非非想處是善,而須陀洹道是是善及生自善兩者……阿那含道是善,而阿羅漢道是善及生自善兩者。

  同樣地,初禅是善,而與之相應的名法是善及生自善兩者……阿羅漢道是善,而與之相應的名法是善及生自善兩者。

  若比丘想要證得第二禅,他必須修習初禅的五自在(即能夠自在地入禅、安住于禅、出禅等)。他必須以初禅作爲基礎才可修習第二禅。若無初禅作爲基礎,他不能證得第二禅。所以第二禅是善及生自善兩者。第叁禅等也是如此。

  (爲何稱爲)聖潔(ariya):(因爲)這些禅那法無煩惱且清淨。(關于)出世間:禅那法有世間禅及出世間禅兩種,而在此所指的是出世間禅那,因爲它們是超越世間且清淨之法,並非因爲它們是已脫離生死輪回之道。

  (上文所說的)邪惡者無法接觸:是指魔王無法接觸它們,因爲魔王無法看到安住于八定的比丘的禅心,即已清淨且超越了欲界的廣大法。魔王無法看到比丘的禅心,無法看到禅那如何取某某目標而生起。當把禅那作爲修習觀禅的基礎時,魔王即更難以看到它。他也無法知道取任何相爲目標而生起的禅那。這是爲何說「無法接觸」的理由。

  社群的一個益處

  隨後佛陀在經中說:

  「阿難,你認爲怎樣?弟子是見到了什麼益處,以致即使被叫離開,他還是尋求與導師相處?」

  爲何佛陀如此說?他如此說是爲了指出社群有一個益處。若比丘想要證悟涅槃,他必須尋訪能夠指示他趣向涅槃之道的導師。他必須聆聽導師的指示,而後恭敬地照著指示修行。

  當時,在經中阿難回答道:

  「世尊,我們的教法是源自世尊,由世尊所引導,以世尊爲依處。若世尊解釋這些話的意義,那會很好。自世尊之處聽來之後,諸比丘必將之謹記于心。」

  佛陀即說:

  「阿難,弟子不應(只是)爲了經、偈及論而與導師相處。爲何?阿難,長久以來你已聽了許多教示、謹記它們、口誦它們、以心探討它們、以見徹知它們。但爲了與消除貪欲有關(教示),有助于解脫心,能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生死輪回、減除煩惱、上等智、菩提與涅槃的言語,即:少欲論、知足論、離群隱居論、遠離社群論、精進事論、持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即使被叫離開,弟子還是應當尋求與導師相處。」

  佛陀在《增支部》裏說道:

  「諸比丘,受到良好教育的聖弟子舍棄不善、培育善、舍棄應受指責的、培育無可指責的、守護自已的清淨。」

  在此,雖然有人已受到良好教育、是多聞者、被佛陀比喻爲擁有上文所述的五種武器的戰士,但若他不于聽聞之後依經典實修,他即是沒有那些武器。因此佛陀說:「阿難,弟子不應爲了經、偈及論而與導師相處」等等,以指出只爲了那個目的而與他相處是不正確的。

  在此,爲了指出應心懷什麼目的而尋求與導師相處,他說「但爲了與消除貪欲有關的言論」等等。如是,于此經當中,在叁處提及了少欲論、知足論等十種言論…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