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適當及不適當而在「我當說諸如此類的言論」一段裏舉出它們;依以耳聞學習經典而在「爲了經、偈及論」一段舉出它們。在此則直接舉出它們爲應當成就之事。
在此,由于有些獨居的比丘不能成功地了解經典的涵義,所以即使被叫離開,他們還是應當尋求與導師相處。佛陀指出有關獨處的這一點壞處。但從導師之處也可能會獲得壞處。
獨處之患
所以佛陀在經中又說:
「阿難,即是如此,導師的墮落(acariyupaddava)可能發生、弟子的墮落(antevasupaddava)可能發生、梵行者的墮落(brahmacarupaddava)可能發生。」
巴利文upaddava「墮落」也可譯爲「災難」或「禍害」。佛陀說出這段是爲了指出,當人們沒有成就獨處的正確目的時,獨處也有過患。這段所提到的導師是指佛教之外的導師。
導師的墮落
繼而佛陀說:
「而導師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某導師去到寂靜處:森林、樹下、山嶽、山谷、山腰、山洞、墳場、山林、空地、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道、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導師已受到導師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導師的墮落如何發生。」
導師的墮落是由自己心中生起的煩惱所造成。被這些不善惡法所擊倒而導致的其它種墮落也是如此。它們已殺了他。這是指他的德行已經死了,不是指他的身體死了。
弟子的墮落
「而弟子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該導師的弟子,模仿導師隱居,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道、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弟子已受到弟子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弟子的墮落如何發生。」
梵行者的墮落
「而梵行者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世間上出現了一位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知、無上師、天人師、佛陀、世尊。他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但他並沒有乖離正道、沒有貪欲,或向渴愛屈服,或回到奢侈(的生活)。但該導師的弟子,模仿導師隱居,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途、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梵行者已受到梵行者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梵行者的墮落如何發生。在此,阿難,梵行者的墮落比導師或弟子的墮落有更加痛苦的惡果、更加難受的果報,甚至會導致墮入惡道。」
爲何這麼說呢?在佛陀的教化之外出家只能帶來小小的利益,未能培育什麼特別的大品德,只有八定及以如意通爲始的五世間神通。如是,當人從外道墮落時,他只從世間成就墮落。他沒遭受什麼大痛苦,即如有人從驢子背上掉下來,只是摔了一身灰土而已。但在佛陀的教化之內出家能帶來極大的利益。其中的特別大品德是四道、四果與涅槃。所以,有如一位父母雙方皆出身高貴的王子,坐在大象背上穿過城市時,從大象背上掉了下來,而遭受極大的痛苦;如是,從這教化墮落者遭受極大的痛苦,就和從大象背上掉下來的人一樣。當他從這教化墮落,他即錯失了上述可預期得證的九出世間品德(lokuttara-guna)。所以,梵行者的墮落比導師或弟子的墮落有更加痛苦的惡果、更加難受的果報,甚至會導致墮入惡道。
爲什麼呢?執著于資具及供養四資具的施主是不善法。若一世中最後的速行心是這些不善法,它們就會導致墮入四惡道之一。
友善和怨恨
隨後佛陀繼續說道:
「因此,阿難,應友善地對待我,不應怨恨。這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與快樂。弟子又如何怨恨地對待導師,而不友善?
于此,阿難,該導師慈悲及爲其弟子們著想,基于悲心教他們正法,說道:『這是爲了你的幸福、這是爲了你的快樂。』但其弟子們並不想聽或用心理解,他們乖離了佛陀的教化。這即是弟子如何怨恨地對待導師,而不友善。」
即使是弟子故意地犯了突吉羅罪(惡作罪,dukkata-apatti)或惡語罪(dubbasita-apatti),他即是乖離了佛陀的教化。唯有不如此犯戒的弟子才是「沒有乖離了佛陀的教化」。
所以,佛陀再解釋另一種弟子:
「弟子又如何友善地對待導師,而不是怨恨?于此,阿難,該導師慈悲及爲其弟子們著想,基于悲心教他們正法,說道:『這是爲了你的幸福、這是爲了你的快樂。』其弟子們細心聆聽、用心理解,他們沒有乖離了佛陀的教化。這即是弟子如何友善地對待導師,而不是怨恨。因此,阿難,應友善地對待我,不應怨恨。這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與快樂。
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濕瓦壺般對待你。阿難,爲了製禦你,我當向你說。阿難,爲了訓誡你,應當向你說。堅固者當能經得起考驗。」
意義
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未經烘烤且不幹的濕瓦壺般對待你。瓦匠柔和地拿未經烘烤且不幹的濕瓦壺,因爲他害怕會弄破了該壺。所以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濕瓦壺般對待你(柔軟地順著你,害怕剌傷了你的心)。我不應在指導你一次之後即沈默,而應以不斷的訓誡指導你。我當不斷地檢驗(你的)缺點。有如瓦匠在檢查已烘烤過的瓦壺,把破裂或有缺陷的置之一旁,而在不斷地敲擊它們之後,才把好的瓦壺收起來;如是,我當運用不斷的測驗來指導你。在你們之中,已達至道果的堅固者當能經得起考驗。
在此,佛陀所說的堅固是指出世間品德,因爲其德不滅之故。而注疏則說世間品德也是堅固的表征。
如是佛陀說已,阿難尊者對世尊之言感到滿意且歡喜。
《大空經》至此完畢。總結是:我建議你們聽衆也應當友善地對待佛陀,不應怨恨。這將會帶給你們長久的幸福與快樂。
願一切衆生健康快樂。
除妄念經
(Vitakkasanthana Sutta 除尋經)
今晚要和大家討論《中部 Majjhima Nikaya》裏的一部經,叫做《除妄念經》或《除尋經 Vitakkasanthan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城(Savatthi),祇樹給孤獨園(Jeta”s Grove, Anathapindika”s Park)。佛陀稱呼比丘們說:「諸比丘。」比丘們回答說:「世尊。」佛陀說:
「諸比丘,當比丘致力于開展增上心時,有時候,他必須注意五種法。是那五種法呢?」
在上述這段經文中,「我」指的是阿難尊者。佛陀入涅槃之後,五百位阿羅漢在王舍城(Rajagaha)舉行第一次叁藏聖典結集,那時就是由阿難尊者背誦出巴利經藏。
所謂「比丘致力于開展增上心」指的是什麼呢?在這裏,和修行十善業道(dasa-kusala-kamma-patha)相關的心只能稱爲善心。比這些善心更殊勝的心乃是作爲觀禅基礎的八定之心,這種殊勝的心就是增上心。有人說:與觀智相應的心是增上心。「比丘致力于開展」意味著:比丘勤勉地從事于培育增上心。
「五種法」指的是五種實修的方法,或合理的方法。「有時候」指的是在某些情況之下。關于這一點,禅修者不是應當時時專注于他所修行的法門,片刻也不應舍離嗎?爲什麼在這裏佛陀說:「有時候」呢?
在經典中,將修行禅定的方法歸類成叁十八種,比丘依照自己的興趣而選擇其中一種之後,開始靜坐修行。只要他的心中還沒有任何煩惱生起,他就還不需要思惟這五種法;一旦有煩惱生起時,比丘就必須借著這五種法來將煩惱趕走。因此佛陀說「有時候」,來指出這一點。
在經中,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當比丘注意(作意)某種對象時,由于該對象的緣故,比丘心中生起與貪、瞋、癡相關的邪惡念頭。這時,他應當注意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當他將注意力轉移到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夠用細的木釘將粗的木釘打掉、移除、取出。同樣地,當比丘注意(作意)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時,他的心就能夠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注疏解釋上面這段經文如下:
「與貪相關」指的是與貪欲相應。我們必須了解與貪、瞋、癡相關的叁種妄念的起源(khetta 田)及對象。
與貪相關的妄念的起源是:與貪欲相應的八種心。與瞋相關的妄念的起源是:與瞋恨相應的兩種心。與癡相關的妄念的起源是:所有十二種不善心。
這叁種妄念都以有情衆生及無生命物作爲對象,因爲這些妄念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對有情衆生與無生命物喜愛或厭惡的偏見所造成的。偏見乃是透過無知地以世間方式來看待事物,而用不如理作意(迷惑的注意)來執取對象。什麼是「用不如理作意來執取對象」呢?如果認爲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等真實存在,這就是不如理作意。爲什麼呢?因爲就勝義谛(paramattha-dhamma 究竟真實法)而言,只有名與色,沒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等,所以說,如果還注意到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等,就是無知地以世間方式來看待事物的不如理作意。
「他應當注意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這句指的是:他不應繼續注意會引起惡念的對象,而應注意該對象以外,與善法相關聯的對象。
在這裏,針對「…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