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它對象」這個用詞的解釋如下:
當心中生起對有情衆生的貪念時,不淨觀(asubha-bhavana)就是「其它對象」。當心中生起對無生命物的貪念時,了解無常就是「其它對象」。
如果對有情衆生的貪愛以這樣的念頭生起:「這個人的手真美!」「這個人的腳真美!」禅修者應當以不淨觀的方式如此思惟:你在貪愛什麼?你貪愛他的頭發嗎?還是他身上的毛?還是指甲、牙齒、皮……乃至尿?
這個身體由叁百塊骨頭所架構、由九百條神經線所纏繞、黏上九百塊肌肉、用潮濕的皮完全包裹起來、再以表皮的顔色加以覆蓋,身上的九個瘡孔和九萬九千個毛孔經常流出肮髒的液體。身體是一堆骨頭的組合,是臭穢、低賤、可厭惡的,是叁十二個部份的總合。身體中沒有實質,也沒有殊勝之處。如此思惟身體不清淨的本質之後,就能夠驅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所以,這裏的「其它對象」就是以身體的不淨觀來思惟會引起貪念的對象。不淨觀可分爲兩種:止禅的不淨觀及觀禅的不淨觀。止禅的不淨觀又分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及無生命體的不淨觀。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照見自己身體內在的叁十二個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觀察它們都是不清淨、可厭惡的,如此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無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觀察屍體的不淨,先觀察外在屍體的不淨可厭,當定力加深,能夠清楚地檢查到禅支之後,再觀察自己內在,省思: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死亡,死後就像外在這具屍體一樣。定力加深時,就能見到自己的屍體。能夠如此觀察內外屍體的不淨之後,就能觀察自己所貪愛的有情衆生之屍體,于是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觀禅的不淨觀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後,省思這些色法都與不淨可厭的顔色、聲音、氣味等相關聯;再者,身體中充滿了各種蟲,身體是蟲的廁所、蟲的醫院、蟲的墳場。如此觀察內外的不淨之後,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
當心中生起對無生命物如:缽、袈裟等的貪念時,借著兩種去除對無生命物執著的思惟,禅修者得以驅除貪念。這兩種思惟就是:無主宰的思惟及無常的思惟。在《念處經 Satipatthana Sutta》的注疏裏,講到覺支的部份有這兩種思惟的說明:
「這個缽將會逐漸褪色、變舊、産生裂縫、穿孔而最後變成碎片,或因爲碰撞而粉碎。這件袈裟將會褪色、穿破,然後用來作擦腳布,最後只好丟棄。如果這些東西有一個主宰的話,祂一定不會讓它們毀壞。應當如此作無主宰的思惟。並且應當思惟這些東西不能持久、短時間內就會壞滅,如此作無常的思惟。」
因此,對引起貪念的對象作無常的思惟就是這裏的「其它對象」。
當心中生起對有情衆生的瞋念時,慈心觀(metta-bhavana)就是「其它對象」。當心中生起對無生命物的瞋念時,四大分別觀就是「其它對象」。
當心中生起對有情衆生的瞋恨時,應當修行慈心觀,依照《降伏瞋恨經》、《鋸子譬喻經》等的開示來修行。禅修者修行慈心觀時,瞋恨就會消失無蹤。因此,對引起瞋念的對象而言,慈心觀就是「其它對象」。
《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裏《降伏瞋恨經》的開示如下:
「諸比丘,有五種降伏瞋恨的方法。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以這五種方法來將瞋恨徹底降伏。是那五種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慈心觀……應當修行悲心觀……應當修行舍心觀……應當察覺自己對引起瞋恨的對象沒有保持正念與反省……應當思惟每個人必須承受自己所造的業報……他應當如此降伏瞋恨。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種方法。每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將瞋恨徹底降伏。」
再者,當比丘對樹椿、尖刺、草或葉生氣時,他應當問自己:你在對誰生氣?你在對地大生氣呢,還是在對水大生氣?或者問自己:是誰在生氣?是地大在生氣呢,還是水大在生氣?
思惟地、水、火、風四大時,對無生命物的瞋恨就會消失無蹤。因此,對于引起瞋恨的念頭而言,思惟對象的四大就是所謂的「其它對象」。
當心中生起對有情衆生或無生命物的愚癡念頭時,與佛法相應的五項依止就是「其它對象」。
五項依止是:
一、 依照導師的指導而生活起居;
二、 學習佛法;
叁、 研究佛法的義理;
四、 在適當的時候聽聞佛法;
五、 探討什麼是因,什麼不是因。
依靠這五項,或運用這五項善巧的方法,就能去除愚癡。
比丘也可以運用下列的方法來去除愚癡:
在比丘學習佛法時,可透過這樣的思惟來使自己積極進取,他這樣想:導師會處罰在應當學習的時間不來學習的人、不好好背誦的人、以及不背誦的人。
前往拜見道德崇高的比丘,請問他們說:「尊者,這個法的道理何在?這個法有什麼含義?」如此能夠去除疑惑。
前往大衆聽聞佛法的地方,細心地聆聽佛法,漸漸就能明了許多經文的義理。
他漸漸能精通于辨別什麼是因,什麼不是因。他能夠分辨:「這是某某現象的因,那不是某某現象的因。」例如:他了解眼根、色塵、光明和作意是眼識生起的原因,而不是耳識生起的原因。
再者,修行叁十八種法門當中任何一種的人,固然能夠去除惡念。然而,借著貪、瞋、癡的克星、死對頭──也就是五種法或五種實修法──來去除貪、瞋、癡時,乃是將貪、瞋、癡徹底地去除。
就好像:用火把、泥土和樹枝來打火,固然可以將火撲滅;然而,如果用火的克星──水──來滅火時,就能將火徹底地撲滅。同樣的道理,用這部經開始時談到的五種法來去除貪、瞋、癡時,就能將貪、瞋、癡徹底地去除。
關于經文中提到的「就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夠用細的木釘將粗的木釘打掉、移除、取出。」細的木釘是心木做成的木釘,它比木匠要從木板中拔出來的那根木釘更細。粗的木釘是心木板或檀香木板中一根不調和的木釘。
比丘致力于開展增上心,他的心就像那塊心木板;邪惡的念頭就像那根不調和的粗木釘;而對不淨觀等修行對象的如理作意就像那根細木釘;借著思惟不淨觀等其它對象來去除惡念就像以細木釘來去除粗木釘一樣。
這是注疏裏的解釋。
接著,我想講述難陀尊者(Venerable Nanda)的故事,來解釋以細木釘去除粗木釘的方法:
難陀尊者出家之後,不喜歡梵行的生活,因爲他的妻子國美王妃(queen Janapadakalyani)的話一直在他的耳邊回繞:「親愛的,趕快回到我的身邊。」佛陀知道難陀尊者的苦惱,爲了立刻舒解他的煩悶與絕望,佛陀告訴他:「來吧,難陀,我們到天界去看看。」難陀回答說:「世尊,有神通的人才能去天界,我怎麼能夠去呢?」佛陀說:「你只要發個願要去天界,就能夠去,並且能看見天界的景物。」
佛陀的目的是要以善巧方便來平息難陀尊者心中因貪欲而生起的劇烈痛苦。于是,佛陀握住難陀尊者的手,以神通力帶著他到忉利天。在前往天界的路上,佛陀讓難陀尊者看到一只衰老的母猴子。這只母猴坐在被火焚毀的農場中一個燒焦的樹椿上,牠的鼻子、耳朵和尾巴也都被燒壞了。
到了忉利天,佛陀讓難陀尊者看見侍候帝釋天王的那些天女,那些天女粉紅色的腳就像鴿子腳上的顔色一樣。然後佛陀問說:「難陀,你看到具有鴿子腳上顔色那般粉紅色腳的五百位天女嗎?」
「看見了,世尊。」
「現在,老實地回答我的問題。你認爲如何:是這些天女比較美麗動人,還是你以前的妻子國美王妃比較美麗動人?」
「世尊,和這些天女比較起來,國美王妃就像我們在路上看到的那只衰老的母猴子一樣,她甚至還算不上是個女人,她完全不能和這些殊勝的天女相提並論,這些天女遠比她美麗動人多了。」
「難陀,好好地奉行比丘的責任,使自己樂于佛陀的教法吧。如果你這麼做,我保證你將能擁有這樣的五百位天女。」
「世尊,既然世尊保證我能夠擁有這些粉紅色腳的可愛天女,我願意跟隨世尊,使自己樂于佛陀的教法。」
然後,佛陀就帶他回到祇園精舍。自從他回到祇園精舍以後,爲了得到天女,難陀尊者就很努力地奉行比丘的責任。同時,佛陀交代比丘們到難陀尊者修行處所的附近去談論這些話:「據說某位比丘得到世尊的保證,爲了擁有天女而努力地奉行比丘的責任。」比丘們答應說「是的,世尊。」于是,他們來到難陀尊者耳朵可以聽見的範圍內,談論道:「聽說難陀尊者爲了擁有天女而努力地奉行比丘的責任。據說世尊已經保證:具有粉紅色腳猶如鴿子腳上顔色的五百位天女將是難陀尊者努力的獎品。」
「哦,難陀尊者真是個唯利是圖的比丘!」
「哦,難陀尊者實在是個高貴的買主!」
當難陀尊者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冠上了「唯利是圖」、「高貴的買主」這些尖酸的綽號時,他感到非常焦慮不安:「啊,我真是大錯特錯了,我真是不符合比丘的身份啊!由于不守護六根之門,我已經成爲同參比丘們嘲笑的對象了。我必須嚴格守護自己的根門才行。」從那時候開始,難陀尊者訓練自己對所看見的一切事物保持正念與明覺:不論他看向東、西、南、北、上、下、橫向、或其它任何方向,他不讓任何貪、瞋等惡念因爲他所看的東西而生起。由于他在根門方面非常嚴格地約束自己,不久,他完成了比丘最終的責任——證悟阿羅漢果。
在這個故事裏,天女的誘惑就好比細的木釘,去除了難陀尊者對他以前的妻子的貪著——粗的木釘。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前妻是他曾經擁有過的欲樂對象,對這種欲樂對象的貪著是粗的,而且是很難拔除的;相反地,衆天女是他所未曾擁有的欲樂對象,她們只是他的想象中未來將要擁有的對象,對這種欲樂對象的貪著比剛才那種還要細微。
再者,同參比丘們的輕視就好比細的木釘,去除了難陀尊者對天女的貪著——粗的木釘。爲什麼呢?因爲雖然對天女的貪著比他對前妻的貪著更細微,但是卻比同參比丘們的輕視更…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