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粗糙。如此,佛陀逐一地先以細的貪著去除他粗的貪著,再以輕視去除他細的貪著。
在《除妄念經》中,佛陀又說:
「當他注意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時,如果貪、瞋、癡的邪惡念頭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應當思惟這些惡念所帶來的危險:『這些念頭是邪惡不善的、是應該指谪的、它們會導致痛苦的果報。』當他思惟這些惡念所帶來的危險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就好像喜歡打扮的青春少男或少女,如果有人把蛇的屍體、狗的屍體、或人的屍體挂在他的脖子上,他會感到恐怖、恥辱、厭惡;同樣地,當比丘思惟這些惡念所帶來的危險時……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對于上述這段經文,注疏解釋如下:
就好像一個人的冤家把拿來的屍體挂在他的脖子上時,這個人會感到震驚;同樣地,如果禅修者自己能夠以種種方式,理智地思惟這些惡念是應當受到指責的、是痛苦的來源,那麼他就能去除心中的惡念。
這些惡念是應當受到指責的、是痛苦的來源:因爲它們透過不如理作意而産生、因爲它們和如理作意相對立、因爲它們受到世俗貪欲病所苦惱而變得不健全、因爲它們是智者所譴責的、因爲它們是可厭惡的、因爲它們會産生痛苦的結果、因爲它們的本質是不會帶來任何快樂。
然而,對于無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他應當去拜見自己的導師,向導師報告自己在修行上所遭遇到的困擾。或者他應當求助于自己的戒師、或有德行的同參比丘、或僧團中的長老。甚至他應當敲鍾集合僧團,將自己的困擾報告僧團。因爲在衆多比丘參與的集會當中,必定有多聞的比丘,能夠爲遭遇困擾的比丘解釋說:「你應當如此了解這些惡念的禍害。」或者他能夠借著談論去除對身體的貪愛等言論,來製止受困擾比丘的惡念。
這是注疏裏的解釋。
在這裏,我要引述闡陀尊者(Channa Thera)的故事:佛陀入大般涅槃之後,僧團依據佛陀的指示而對闡陀尊者施行梵罰(brahmadanda)。接受梵罰之後,闡陀尊者就精進地修行,他能夠正確地照見名法與色法,換句話說,就是照見五蘊。他能以觀智清楚地了解每一蘊的無常、苦、無我本質。當他照見五蘊的無常及無我本質時,他心裏想:「哦,一切都是無常與無我,但是這些無我的法卻造作了善業和惡業,那麼,是誰要承受這些善惡業的果報呢?是否沒有人承受這些善惡業的果報?」
如此,他無法去除斷見和常見。「誰要承受善惡業報?」這種想法是常見;「既然一切都是無常,那麼就沒有人承受善惡業報。」這種想法是斷見。
于是,闡陀尊者去見阿難尊者,講述自己所遭遇的困擾。阿難尊者教他《迦旃延經 Kaccanagotta Sutta》,這部經徹底地顯示修行緣起的方法。聽完這部經之後,闡陀尊者證悟了初果須陀洹,因爲這種對緣起的正見能夠去除種種邪見。所以,無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應當求教于自己的導師,向導師報告修行上的困擾。賢明的導師會指示他去除煩惱的方法。
在經中,佛陀又說:
「思惟這些惡念所帶來的危險之後,如果貪、瞋、癡的邪惡念頭仍然在心中生起,他應當努力忘掉這些念頭,不應繼續注意它們。當他努力忘掉這些念頭,不再注意它們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就好像一個視力正常的人,當他不想看見進入他視力範圍內的事物時,他可以閉上眼睛,或看向其它地方;同樣地,當比丘努力忘掉這些念頭,不再注意它們時,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關于「應當努力忘掉這些念頭,不應繼續注意它們」這句話,注疏解釋說:不應回憶、不應想著這些邪惡的念頭,應當從事其它的事情。
就像當一個人不想看到某一件事物時,他會將眼睛閉上;同理,當比丘正在重複地修行某一種禅修法門時,如果邪惡的念頭在他的心中生起,他應當使自己忙碌于其它事情。如此,他能夠去除心中邪惡的念頭。惡念去除之後,他應當再回來靜坐,繼續修行他一再勤修的法門,專注于該法門的預備相。
萬一還是無法去除惡念,他應當高聲朗誦以前背誦過的批注佛法的文章。萬一這樣忙碌于其它事情時,惡念還是無法去除,若他的袋子裏攜帶著記載佛陀與佛法功德的手冊,他應當拿出來讀誦,以便使心忙碌于(惡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萬一還是無法去除惡念,他應當從袋子裏拿出一對取火用的木條之類的東西。將注意力轉移到這些東西上,說道:「這是上面的木條,這是下面的木條。」等等,以便使心忙碌于(惡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萬一還是無法去除惡念,他應當拿出裝盛器具用的容器,如此注視那些日常用品:「這是錐子,這是剪刀,這是指甲剪,這是針。」以便使心忙碌于(惡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萬一還是無法去除惡念,他應當借著縫補袈裟的破洞來使自己忙碌。只要惡念還沒有去除,他就應當借著從事各種需要技巧的工作,以便使自己忙碌起來。一旦惡念去除之後,他應當再去靜坐,修行自己的禅修法門。
但是,他不應當開始從事建築工作。爲什麼呢?因爲一旦開始建築之後,即使心中的惡念去除了,禅修者還是沒有時間修行。不過,古代確實也曾經有智者借著建築來去除惡念。
以下是有關建築工作的故事:以前有一位沙彌,名叫底薩(Tissa),他的戒師住在錫蘭東南部底薩市的大寺院(Tissamahavihara)。
有一天,底薩沙彌報告他的戒師說:「尊者,我不喜歡修梵行。」戒師了解沙彌的內心傾向及適合他的修行方法,他告訴沙彌說:「這個寺院裏洗澡用的水不夠,帶我到吉達拉山(Cittalapabbata)去吧。」沙彌就遵照命令而行。到了吉達拉山,戒師對沙彌說:「寺院是全體僧團共享的僧物,使用僧物的責任重大。替我弄一個私人用的住所吧。」
沙彌回答說:「好的,尊者。」于是,戒師吩咐沙彌同時從事叁件事情:一、從頭開始學習《相應部》經典;二、清理山上的一個山洞;叁、開始修行火遍處。當他學完了《相應部》經典、將山洞清理完成、並且修行火遍處達到禅那時,他報告戒師說他已經完成了任務。他的戒師說:「沙彌,那個山洞是你辛辛苦苦清理出來的,今天你自己先在那裏住一晚吧。」
當天晚上沙彌就住在那個山洞裏。山洞裏的氣候條件很適合修行,于是沙彌修行觀禅,證悟了阿羅漢果,並且就在那裏進入般涅槃。
人們將他的遺體火化之後,建塔供養他的遺骨舍利。一直到今天,人們將這個塔稱作「底薩長老塔」。
在《除妄念經》中,佛陀繼續說:
「當他努力忘掉那些念頭,不再注意它們時,如果貪、瞋、癡的惡念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應當注意去除這些惡念的來源。當他注意去除這些惡念的來源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就好像一個快速行走的人,他心裏想:『我爲什麼要走這麼快呢?何不慢慢地走?』于是他慢慢地走。然後他又想:『我爲什麼要慢慢地走呢?何不停下來站著?』于是他停下來站著。然後他又想:『我爲什麼要站著呢?何不坐下來?』于是他坐了下來。然後他又想:『我爲什麼要坐著呢?何不躺下來?』于是他躺了下來。如此,他逐漸地用比較細的姿勢來取代比較粗的姿勢。同樣地,當比丘注意去除這些惡念的來源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關于上述這段經文,注疏裏解釋如下:
禅修者應當如此思惟惡念的來源,以及來源的來源:「這個惡念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助緣是什麼?是什麼理由造成它生起?」
他追查:「基于什麼理由或原因,我須要走這麼快?」並且他思惟:「走這麼快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應當慢慢地走。」等等。
「一個快速行走的人」比喻比丘陷入邪惡的念頭之中;「慢慢地走」比喻切斷了邪惡的念頭;「停下來站著」比喻切斷邪惡的念頭之後,比丘的心安住于禅修的法門;「坐下來」比喻透過修行觀禅而證悟阿羅漢果;「躺下來」比喻他進入果定而度過了一天,果定是以涅槃作爲對象而生起的。
當禅修者尋找邪惡念頭的來源,及該來源的來源時,他如此追查:「邪惡的念頭是具備什麼原因?由于什麼助緣而生起的呢?」這時他心中的惡念就會變弱。當惡念減到最弱時,惡念就會完全瓦解。
透過《達塔帕本生經Daddabha Jataka》的啓示,我們可以了解上文的意義:
有一天,在森林裏,一只免子在北路瓦樹下睡覺。有一粒北路瓦果實成熟了,與果柄分離而掉落下來,打在靠近免子耳朵旁邊的土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響。免子從睡夢中驚醒,它心裏想:「世界就要毀滅了!」于是牠驚慌地逃跑。其它野獸看到免子逃跑,也都飛快地逃跑。
那時候,我們的菩薩生爲一只獅子,牠心裏想:「世界只在大劫的末端才會毀滅;在劫初和劫末之間的時期世界不會毀滅。現在我要一層一層地追查消息來源的來源,以便找到真相。」
這只獅子就個別地詢問每一只動物,從大象開始問起。輪到免子時,他問道:「小免子,你確實看到世界就要毀滅了嗎?」免子回答說:「是的,大王。」獅子說:「來,帶我去看。」免子說:「我不敢去,大王。」獅子說:「來吧,不用害怕。」獅子以柔和的言語及堅定的言語交替並用,帶著免子一起前往現場。
走到距離北路瓦樹不遠的地方,免子停下來,指著說:「願神保佑你!在我剛才躺臥的那個地方,大地發出回蕩的聲響。我不知道爲什麼大地會發出回蕩的聲響。」
菩薩告訴免子說:「你在這裏等一下。」然後牠自己向前走到樹下。牠看到免子本來…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