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9

  ..續本文上一頁躺臥的地方、看到地上成熟的北路瓦果實、並且擡頭看到本來連接北路瓦果的果柄,于是牠作了這樣的結論:「當這只免子在此睡覺時,聽到北路瓦果掉在牠耳朵旁邊所發出的聲響,牠心裏生起這樣的念頭:世界就要毀滅了。」然後,他回來詢問免子,以便驗證自己所發現的是否符合事實的情況。免子回答說:「正是如此,大王。」證明獅子的結論是正確的。于是獅子說出了以下的偈子:

  「聞落果聲,免兒飛奔;聽信免言,群獸逃命。」

  然後獅子安慰衆野獸說:「不用害怕。」

  如此,當禅修者一層層地追查來源的來源時,就能去除心中的惡念。

  這是注疏裏的解釋。

  在《除妄念經》中,佛陀又說:

  「當他注意去除惡念的來源時,如果心中仍然生起貪、瞋、癡的邪惡念頭,他應當咬緊牙關、舌頭抵住上颚,以心來擊敗、強迫、摧毀惡心。當他咬緊牙關、舌頭抵住上颚,以心來擊敗、強迫、摧毀惡心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就好像強者能夠捉住弱者的頭或肩膀,如此來擊敗他、強迫他、摧毀他;同樣地,當比丘咬緊牙關、舌頭抵住上颚,以心來擊敗、強迫、摧毀惡心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

  關于上述這段經文,注疏解釋如下:

  就好像一個身強體壯的人,借著捉住比他弱小者的頭或身體,就可以控製、降伏、擊敗弱小者,使弱小者疲乏、衰竭、軟弱;同樣地,比丘應當與邪惡的念頭搏鬥、戰勝它們、止息它們。他對惡念說:「我是誰?你是什麼東西?」他發起勇猛精進的心,說:「即使身上的血與肉幹枯,只剩下皮、腱和骨,我也要戰勝惡念。」佛陀舉出強壯者的比喻,以便指出上述的意義。

  在經中,佛陀又說:

  「諸比丘,當比丘注意某種對象時,由于該對象的緣故,比丘心中生起與貪、瞋、癡相關的邪惡念頭。這時,當他將注意力轉移到與善法相關的其它對象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當他思惟這些惡念所帶來的危險時……當他努力忘掉這些惡念,不再注意它們時……當他注意去除這些惡念的來源時……當他咬緊牙關、舌頭抵住上颚,以心來擊敗、強迫、摧毀惡心時,他就能夠摒除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惡念,使惡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惡念,他的心得以向內穩定、平靜、專注、一心。這時,該比丘就可以稱得上是念頭的主人,他能夠使自己想要的念頭生起,使不想要的念頭不生起。他已經斷除了貪愛、擺脫了枷鎖,並且透過徹底地洞察我慢,他解脫了一切痛苦。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諸比丘對世尊的教導歡喜信受。」

  注疏將上述這段經文稱爲結論的部份。

  就好像一位教導箭術的老師,教導從外國來的王子使用五種武器的方法,然後,他激勵王子說:「回去掌握貴國的統治權吧!」他指示王子如何運用五種武器,說道:「如果強盜在路上攔劫你,就使用弓箭;萬一弓箭無效,就使用長矛、寶劍等等,然後就能夠逃脫。」王子照著實行之後,回到他的國家,取得了統治權,享受治理國家的福報。

  同樣地,佛陀教導這五種方法,激勵比丘開展增上心,以便證悟聖人的果位。

  努力開展增上心的比丘在禅修當中,如果會引發惡念的對象在心中出現,借著注意其它對象的教法,他能夠止息惡念,並且在修行觀禅之後,能夠證悟聖果。若無法如此做到,他能夠借著思惟惡念所帶來危險的教法,來證悟聖果。若無法如此做到,他能夠借著忘掉惡念,不去注意的教法,來證悟聖果。若無法如此做到,他能夠借著追查惡念來源的教法,來證悟聖果。若無法如此做到,他能夠借著強力控製的教法,來止息惡念,修行觀禅,證悟聖果。

  關于「該比丘就可以稱得上是念頭的主人」這句話,注疏裏解釋如下:

  比丘可以稱得上是善巧于控製念頭轉動過程的人,精通于控製念頭轉動過程的人。

  以前,他無法使自己想要的念頭生起,使不想要的念頭不生起。現在,由于他已經熟練于控製念頭,他能夠在起心動念上作得了主。所以說:「他能夠使自己想要的念頭生起,使不想要的念頭不生起。」于是,他斷除了一切的貪愛。

  所以,當心中生起任何邪惡的念頭時,你應當以本經所教導的五種方法來將惡念去除;如此,你就能避免造作惡業,純粹只奉行善業,並且能使你的禅修日起有功。

  

  

   大菩提乘(一)

  (Mahabodhiyana)

  根據上座部佛教,菩提或覺悟有叁種:一、正等正覺或叁藐叁菩提(sammasambodhi);二、辟支菩提(paccekabodhi);叁、弟子菩提或聲聞菩提(savakabodhi)。弟子菩提又可再分爲叁種:上首弟子菩提(aggasavakabodhi),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的菩提;大弟子菩提(mahasavakabodhi),這就有如大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的菩提;以及普通弟子菩提(pakatisavakabodhi)。在佛陀時代,包括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在內,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現在已經不再有上首弟子與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想要解脫的人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修習至證悟叁種菩提的任何一種,以達到他的目標。

  今晚我想跟你們談談一些爲勤修大菩提乘者而解釋的諸波羅蜜,以便提升他們累積波羅蜜的技巧。如果要詳細地討論諸波羅蜜,我們必須探討波羅蜜的以下十六個方面:

  一、什麼是波羅蜜?

  二、爲何稱它們爲波羅蜜?

  叁、有多少個波羅蜜?

  四、它們的次序如何?

  五、什麼是它們的特相、作用、現起及近因?

  六、什麼是它們的條件?

  七、什麼是汙染它們的因素?

  八、什麼是淨化它們的因素?

  九、什麼是與它們對立的因素?

  十、如何修習它們?

  十一、如何分析它們?

  十二、如何組合它們?

  十叁、什麼是成就它們之法?

  十四、需要多長的時間成就它們?

  十五、它們能夠帶來什麼利益?

  十六、什麼是它們的果?

  什麼是波羅蜜?

  波羅蜜是與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應、而又沒有受到渴愛、我慢與邪見汙染的高尚素質,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爲何稱它們爲波羅蜜?

  偉大的諸菩薩是至上的,因爲他們基于他們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素質的卓越,而成爲諸有情當中最爲超然者。他們擁有無比的清淨戒,定力既深且強、智慧既高且廣。他們那以禅定爲基礎的智慧能夠如實地徹知諸法。他們能以智慧之光照見過去與未來。他們能夠照見這世界及其它世界。由于這些波羅蜜,(最終)他們得以體證涅槃而成佛,脫離了生死輪回。他們教導趣向涅槃的八聖道。所以波羅蜜即是他們的性格或行爲。菩薩是成就與保護這些波羅蜜的人,而波羅蜜則是屬于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質。所以,如果你們是菩薩,你們就必須成就這些屬于至上者的高尚素質。

  有多少個波羅蜜?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佛陀道:「世尊,導向成佛之法有多少個?」

  佛陀答道:「舍利弗,導向成佛之法有十個。是那十個?舍利弗,布施(dana)是導向成佛之法。持戒(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bba)、精進(viriya)、忍辱(khanti)、真實(sacca)、決意(adhitthana)、慈(metta)與舍(upekkha)是導向成佛之法。」

  它們的次序如何?

  在此,「次序」是指教導的次序。這次序是源自開始實踐波羅蜜的次序,而這又是源自省思它們的次序。先受到省思與實踐的素質即先教 。一般上,每一個波羅蜜以下一個波羅蜜爲根基時,它就會帶來更大的果報與利益。所以,具備戒行的布施有更大的福報,等等。

  以下是另一個解釋波羅蜜次序的方法的摘要:

  最先舉出的是布施:

  一、因爲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質),原因是即 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夠修布施;

  二、因爲它的福報最小;

  叁、因爲(和其它波羅蜜比較)它最易于實踐。

  在布施之後即舉出持戒:

  一、因爲持戒淨化了施者與受者雙方;

  二、爲了顯示布施能夠利益他人,而持戒則防止傷 害他人;

  叁、爲了在顯示獲得財富之因(布施)之後,再顯 示能在未來獲得投生到善趣之因(持戒)。

  根據業報的法則,布施能夠帶來財富,而持戒則能導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間。持戒清淨者的布施能夠圓滿其願。

  在持戒之後即舉出出離:

  一、因爲出離圓滿持戒的成就;

  二、爲了在教善身語行之後就即刻教善意行;

  叁、因爲持戒清淨者能夠輕易地成就禅修、證得禅 那;

  四、爲了在舉出舍離身語的違犯之後,即舉出舍離 意的困擾。

  「出離」並不只是指舍離外在的物質,而是也包括舍離內心的煩惱。佛教把煩惱分爲叁個層次:

  一、潛伏性的煩惱(anusaya-kilesa),即潛伏在名 相續流(心流)裏的煩惱。

  二、困擾性的煩惱(pariyutthana-kilesa),即浮現 在心裏的煩惱。

  叁、違犯性的煩惱(vitikkama-kilesa),即已導致 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語行的煩惱。

  持戒能夠製止違犯性的煩惱,令它不能呈現于身行及語行。止禅則能鎮伏困擾性的煩惱,令它不能呈現于心中,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階段。智慧或觀智則能根除潛伏性的煩惱。

  在出離之後即舉出智慧:

  一、因爲智慧能夠圓滿與淨化出離;

  二、爲了顯示沒有禅定即不會有智慧,因爲禅定是 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則是禅定的現起;

  叁、爲了顯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傾向于 他人的福利而修的禅定。

  在智慧之後即舉出精進:

  一、因爲通過激起精進才能圓滿智慧的作用;

  二、爲了顯示菩薩在觀照衆生…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