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10

  ..續本文上一頁爲空之後,又爲衆生 的福利而實行艱巨的工作;

  叁、爲了舉出必須在深思熟慮之後才激起精進,符 合以下的格言:「深思熟慮者所做的事能夠帶 來極殊勝的果報。」。

  在精進之後即舉出忍辱:

  一、因爲精進圓滿了忍辱,就有如所說的:「精進 者通過激起精進,而克服了諸有情與諸行帶給 他的痛苦。」;

  二、爲了顯示精進者的毅力;因爲有耐心的人不會 煩躁,反之能夠持恒于自己的工作;

  叁、爲了顯示勤于爲他人的福利奮鬥的菩薩是不會 渴求回報的,因爲在他如實地照見諸法時是不 會有渴愛的;

  四、爲了顯示菩薩必須無瞋地忍受他人加諸其身的 痛苦,即使是他盡了全力爲他人的福利奮鬥時 (他人毫無道理地加諸其身的痛苦)。

  在忍辱之後即舉出真實:

  一、因爲只有具備了真實才會有持久修習忍辱的決 心;

  二、在舉出無瞋地忍受他人加諸其身的痛苦之後, 再舉出自己說想協助他人之言是絕對真實不虛 的;

  叁、爲了顯示菩薩通過忍辱而不會在遭受他人辱罵 及虐待時心有動搖,以及通過真實語而不會舍 棄跟他敵對的人。

  在真實之後即舉出決意或決心:

  一、因爲決意圓滿了真實。這是因爲決心不會受到 動搖的人才能圓滿地舍離妄語;

  二、爲了在顯示言語毫不虛假之後,再顯示不受動 搖地依言實行,因爲獻身于真實的菩薩能夠毫 不猶豫地實踐自己布施等之願。

  在決意之後即舉出慈:

  一、因爲慈圓滿了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決意;

  二、爲了在舉出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決意之後,再 舉出真正應當實行之事,因爲「決意累積菩提 資糧者常住于慈」;

  叁、因爲只有決心不受動搖者才能持恒地致力于爲 他人的福利奮鬥。

  在慈之後即舉出舍:

  一、因爲舍淨化了慈;

  二、爲了顯示在提供他人的福利時,若遭受他人的 折磨也須以舍心對待他們;

  叁、爲了顯示菩薩對祝願他幸福的人也保持平等心 的殊勝品德。

  如是,當依上述的解釋理解諸波羅蜜的次序。

  什麼是它們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整體來說,一切波羅蜜都擁有利益他人的特相、協助他人或不猶豫的作用、現起爲希望他人幸福或願證得佛果、及近因是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什麼是它們的基本條件?

  簡略地說,諸波羅蜜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一、至上願;

  二、大悲心(mahakaruna)與方法善巧智(upaya- kosallabana);

  叁、四佛地(buddhabhumi);

  四、十六種內心傾向(ajjhasaya);

  五、對布施等的利益及不布施等的過患的省察智 (paccavekkanabana)。

  六、十五種行(carana)、五神通(abhibba)及獲 得它們之因。

  諸波羅蜜的第一個條件是「至上願」(abhi-nihara),而此願又必須具備八個條件。此願就是:「能度者我當度之;能解脫者我當解脫之;能馴服者我當馴服之;能平息者我當平息之;能得舒適者我當令其舒適;能證悟涅槃者我當引導他至證悟涅槃;能清淨者我當清淨之;能覺悟者我當令其覺悟。」這是一切波羅蜜必須具備的條件。

  而此願又必須具備以下八個條件:

  一、人身;

  二、男性;

  叁、因;

  四、得見導師(即:佛陀);

  五、出家;

  六、德成就;

  七、增上行;

  八、(想要成佛的)極強之欲。

  (一)人身(manussatta):只有得人身者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龍、金翅鳥等所發的至上願是無效的。爲什麼呢?因爲其它身與必定以人身證得佛果的佛陀不相符。

  諸位聽衆,如果你們有足夠強的願或善欲想要成佛,你們可能會在未來成佛。但應當記得有這麼一句格言:「若願望就是馬兒,乞丐就可以騎馬。」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只是發個願就能夠獲得想要的東西,那麼,窮人很快就會變成富翁了。所以只憑發願是不可能證得佛果的。你們必須通過舍棄一切財富、肢體與性命去圓滿十波羅蜜。如果這麼做,你們就有可能會在未來成佛。

  (二)男性(livgasampatti):對于已得人身者,只有男人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女人、黃門、無性人及陰陽人所發的至上願是無效的。爲什麼呢?因爲佛陀必定是男性的。就有如佛陀所說的:「諸比丘,這是不可能的,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即女人能夠成爲正等正覺的佛陀……」(Majjhima-3-100. Avguttara-1-30. Abhidhamma-2-349)

  (叁)因(hetu):這是指已證得所需的助緣。即使是男人,他所發的至上願必須在具足所需的助緣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須具足所需的基礎,否則即無效。

  (此因是指)他必須有能力在聽佛陀開示一首有關四聖谛的偈的當時或剛聽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他必須擁有足夠的波羅蜜才能具備如此證悟阿羅漢果的條件。

  在還沒有被佛授記爲菩薩之前,他應該如何累積這些波羅蜜?《中部注疏》提到:

  一、他在佛陀座下出家;

  二、他清淨自己的戒;

  叁、他學習佛陀的教法;

  四、他修止禅直至證得八定;

  五、他修觀禅直至行舍智。

  這些是所需的助緣。但(在波羅蜜圓滿之前)他並沒有致力于證悟道果,因爲那會斷了他所修的菩薩道。

  (四)見師(sattaradassana);遇見佛陀:這是指遇到佛陀本人。只有在一位活著的佛陀面前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當世尊證般涅槃之後,在佛塔前、菩提樹下、佛像前、辟支佛前或佛弟子前所發的至上願是無效的。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對象缺少了確定該願的能力。

  (五)出家(pabbajja):只有出家爲佛教比丘或相信業因與業能生報的沙門(kammavadi, kiriyavadi)在佛陀面前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在家人所發的至上願並無效。爲什麼呢?因爲在家身與佛陀的出家身並不相符。在最後一世時,偉大的菩薩必須在出家之後才會證悟佛果,而不會還是一個在家人時即證悟。所以在發那至上願時,只有具足了所需素質的出家人所發的願才會有效,而證悟佛果所需的特別素質只能存在于出家人。

  (六)德成就(gunasampatti):即證得神通等聖潔的品德。因爲只有擁有八定與五神通的出家人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八定是四色界禅與四無色界禅。五神通是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宿命通)。

  沒有這些素質的人所發的至上願是無效的。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偉大的菩薩必須具備所需的助緣與五神通,以便在發至上願之後有能力獨自(無師自通地)省察(應實踐的)諸波羅蜜。

  (七)增上行(adhikara):這是指完全地奉獻。只有具足了上述的素質,而且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人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

  (八)極強之欲(chandata):即想要成佛的極強之善欲。擁有上述各種素質的人必須也擁有極強之善欲想要證得佛果。只有如此他所發的至上願才有效,不然則無效。

  以下的譬喻形容了那想要成佛之欲必須強到什麼程度:

  如果他聽人說:「只有能夠單憑雙臂之力遊過整個充滿水的宇宙而到達彼岸的人,才能夠證得佛果」,他也不會認爲那是什麼難事。他會充滿想要實行該項任務之欲,而絕不會退縮。

  如果他聽人說:「只有能夠單憑雙足之力走過整個充滿無火、無煙但燒得火紅的火炭的宇宙而到達彼端的人,才能夠證得佛果」,他也不會認爲那是什麼難事。他會充滿想要實行該項任務之欲,而絕不會退縮。

  如果他聽人說:「只有能夠單憑雙足之力走過布滿尖銳鋒利之劍的宇宙而到達彼端的人,才能夠證得佛果」,他也不會認爲那是什麼難事。他會充滿想要實行該項工作之欲,而絕不會退縮。

  如果他聽人說:「只有能夠單憑雙臂之力,在一整個長滿有尖刺之藤的宇宙斬出一條道路而走到彼岸的人,才能夠證得佛果」,他也不會認爲那是什麼難事。他會充滿想要實行該項工作之欲,而絕不會退縮。

  如果他聽人說:「只有在地獄裏被折磨了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夠證得佛果」,他也不會認爲那是什麼難事。他會充滿想要實行該項工作之欲,而絕不會退縮。

  在此,我想要問你們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你們認爲自己有夠強的願或欲想要證得佛果,你們的欲是否達到這麼強烈的程度?請回答。

  具足上述八項條件的人所發的至上願是具備這八項條件而生起的心。它的特相是決意要證得正等正覺;作用是渴望:「願我能夠證得正等正覺,以及帶給一切衆生幸福快樂」;現起是作爲菩提資糧的基因;近因是大悲心,或是具足了一切必備條件。由于其目標是不可思議的佛境及整個宇宙無量衆生的福利,所以應視它爲最優越、最殊勝的福業,具備了無量的潛能,是一切導向成就佛果之法的基因。在它生起的那一刻,那偉人即已步入了大菩提乘之行道(mahabodhiyana-patipatti)。他的終點已定且無法改變,所以他恰當地獲得了「菩薩」的稱號。其心已完全投入于成就正等正覺,而其圓滿一切菩提資糧的能力已具足。當所發的至上願成效時,偉大的菩薩得以單憑自己的能力引發正確地探索諸波羅蜜的「波羅蜜思擇智」(parami-pavicayabana),而此智則是他未來證得一切知智的先兆。他實踐其行道,順次地圓滿諸波羅蜜,就有如須彌陀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在發了至上願之後所做的一般。

  在此,我應當向你們解釋我們的菩薩是如何才能具足上述八項條件,再發至上願及獲得授記。

  在他還沒有被燃燈佛授記之前,他就已經在超過兩萬億尊佛面前發願要成佛。根據《耶輪陀羅長老尼譬喻》,未來的耶輪陀羅也在那麼多尊佛面前發願協助他修菩薩道。即使在還沒有被授記之前,我們的菩薩已經通過舍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外在財物、妻子、兒女、王位、肢體與生命來實踐…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