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9

  ..续本文上一页躺卧的地方、看到地上成熟的北路瓦果实、并且抬头看到本来连接北路瓦果的果柄,于是牠作了这样的结论:「当这只免子在此睡觉时,听到北路瓦果掉在牠耳朵旁边所发出的声响,牠心里生起这样的念头:世界就要毁灭了。」然后,他回来询问免子,以便验证自己所发现的是否符合事实的情况。免子回答说:「正是如此,大王。」证明狮子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狮子说出了以下的偈子:

  「闻落果声,免儿飞奔;听信免言,群兽逃命。」

  然后狮子安慰众野兽说:「不用害怕。」

  如此,当禅修者一层层地追查来源的来源时,就能去除心中的恶念。

  这是注疏里的解释。

  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

  「当他注意去除恶念的来源时,如果心中仍然生起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他应当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强者能够捉住弱者的头或肩膀,如此来击败他、强迫他、摧毁他;同样地,当比丘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关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解释如下:

  就好像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借着捉住比他弱小者的头或身体,就可以控制、降伏、击败弱小者,使弱小者疲乏、衰竭、软弱;同样地,比丘应当与邪恶的念头搏斗、战胜它们、止息它们。他对恶念说:「我是谁?你是什么东西?」他发起勇猛精进的心,说:「即使身上的血与肉干枯,只剩下皮、腱和骨,我也要战胜恶念。」佛陀举出强壮者的比喻,以便指出上述的意义。

  在经中,佛陀又说:

  「诸比丘,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当他努力忘掉这些恶念,不再注意它们时……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这时,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他已经断除了贪爱、摆脱了枷锁,并且透过彻底地洞察我慢,他解脱了一切痛苦。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教导欢喜信受。」

  注疏将上述这段经文称为结论的部份。

  就好像一位教导箭术的老师,教导从外国来的王子使用五种武器的方法,然后,他激励王子说:「回去掌握贵国的统治权吧!」他指示王子如何运用五种武器,说道:「如果强盗在路上拦劫你,就使用弓箭;万一弓箭无效,就使用长矛、宝剑等等,然后就能够逃脱。」王子照着实行之后,回到他的国家,取得了统治权,享受治理国家的福报。

  同样地,佛陀教导这五种方法,激励比丘开展增上心,以便证悟圣人的果位。

  努力开展增上心的比丘在禅修当中,如果会引发恶念的对象在心中出现,借着注意其它对象的教法,他能够止息恶念,并且在修行观禅之后,能够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思惟恶念所带来危险的教法,来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忘掉恶念,不去注意的教法,来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追查恶念来源的教法,来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强力控制的教法,来止息恶念,修行观禅,证悟圣果。

  关于「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这句话,注疏里解释如下:

  比丘可以称得上是善巧于控制念头转动过程的人,精通于控制念头转动过程的人。

  以前,他无法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现在,由于他已经熟练于控制念头,他能够在起心动念上作得了主。所以说:「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于是,他断除了一切的贪爱。

  所以,当心中生起任何邪恶的念头时,你应当以本经所教导的五种方法来将恶念去除;如此,你就能避免造作恶业,纯粹只奉行善业,并且能使你的禅修日起有功。

  

  

   大菩提乘(一)

  (Mahabodhiyana)

  根据上座部佛教,菩提或觉悟有三种:一、正等正觉或三藐三菩提(sammasambodhi);二、辟支菩提(paccekabodhi);三、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savakabodhi)。弟子菩提又可再分为三种:上首弟子菩提(aggasavakabodhi),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的菩提;大弟子菩提(mahasavakabodhi),这就有如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的菩提;以及普通弟子菩提(pakatisavakabodhi)。在佛陀时代,包括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在内,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现在已经不再有上首弟子与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想要解脱的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以达到他的目标。

  今晚我想跟你们谈谈一些为勤修大菩提乘者而解释的诸波罗蜜,以便提升他们累积波罗蜜的技巧。如果要详细地讨论诸波罗蜜,我们必须探讨波罗蜜的以下十六个方面:

  一、什么是波罗蜜?

  二、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三、有多少个波罗蜜?

  四、它们的次序如何?

  五、什么是它们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

  六、什么是它们的条件?

  七、什么是污染它们的因素?

  八、什么是净化它们的因素?

  九、什么是与它们对立的因素?

  十、如何修习它们?

  十一、如何分析它们?

  十二、如何组合它们?

  十三、什么是成就它们之法?

  十四、需要多长的时间成就它们?

  十五、它们能够带来什么利益?

  十六、什么是它们的果?

  什么是波罗蜜?

  波罗蜜是与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伟大的诸菩萨是至上的,因为他们基于他们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素质的卓越,而成为诸有情当中最为超然者。他们拥有无比的清净戒,定力既深且强、智慧既高且广。他们那以禅定为基础的智慧能够如实地彻知诸法。他们能以智慧之光照见过去与未来。他们能够照见这世界及其它世界。由于这些波罗蜜,(最终)他们得以体证涅槃而成佛,脱离了生死轮回。他们教导趣向涅槃的八圣道。所以波罗蜜即是他们的性格或行为。菩萨是成就与保护这些波罗蜜的人,而波罗蜜则是属于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质。所以,如果你们是菩萨,你们就必须成就这些属于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有多少个波罗蜜?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问佛陀道:「世尊,导向成佛之法有多少个?」

  佛陀答道:「舍利弗,导向成佛之法有十个。是那十个?舍利弗,布施(dana)是导向成佛之法。持戒(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bba)、精进(viriya)、忍辱(khanti)、真实(sacca)、决意(adhitthana)、慈(metta)与舍(upekkha)是导向成佛之法。」

  它们的次序如何?

  在此,「次序」是指教导的次序。这次序是源自开始实践波罗蜜的次序,而这又是源自省思它们的次序。先受到省思与实践的素质即先教 。一般上,每一个波罗蜜以下一个波罗蜜为根基时,它就会带来更大的果报与利益。所以,具备戒行的布施有更大的福报,等等。

  以下是另一个解释波罗蜜次序的方法的摘要:

  最先举出的是布施:

  一、因为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质),原因是即 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够修布施;

  二、因为它的福报最小;

  三、因为(和其它波罗蜜比较)它最易于实践。

  在布施之后即举出持戒:

  一、因为持戒净化了施者与受者双方;

  二、为了显示布施能够利益他人,而持戒则防止伤 害他人;

  三、为了在显示获得财富之因(布施)之后,再显 示能在未来获得投生到善趣之因(持戒)。

  根据业报的法则,布施能够带来财富,而持戒则能导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间。持戒清净者的布施能够圆满其愿。

  在持戒之后即举出出离:

  一、因为出离圆满持戒的成就;

  二、为了在教善身语行之后就即刻教善意行;

  三、因为持戒清净者能够轻易地成就禅修、证得禅 那;

  四、为了在举出舍离身语的违犯之后,即举出舍离 意的困扰。

  「出离」并不只是指舍离外在的物质,而是也包括舍离内心的烦恼。佛教把烦恼分为三个层次:

  一、潜伏性的烦恼(anusaya-kilesa),即潜伏在名 相续流(心流)里的烦恼。

  二、困扰性的烦恼(pariyutthana-kilesa),即浮现 在心里的烦恼。

  三、违犯性的烦恼(vitikkama-kilesa),即已导致 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语行的烦恼。

  持戒能够制止违犯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身行及语行。止禅则能镇伏困扰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心中,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阶段。智慧或观智则能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在出离之后即举出智慧:

  一、因为智慧能够圆满与净化出离;

  二、为了显示没有禅定即不会有智慧,因为禅定是 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则是禅定的现起;

  三、为了显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倾向于 他人的福利而修的禅定。

  在智慧之后即举出精进:

  一、因为通过激起精进才能圆满智慧的作用;

  二、为了显示菩萨在观照众生…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