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8

  ..续本文上一页粗糙。如此,佛陀逐一地先以细的贪着去除他粗的贪着,再以轻视去除他细的贪着。

  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

  「当他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如果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这些念头是邪恶不善的、是应该指谪的、它们会导致痛苦的果报。』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喜欢打扮的青春少男或少女,如果有人把蛇的尸体、狗的尸体、或人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他会感到恐怖、耻辱、厌恶;同样地,当比丘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对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解释如下:

  就好像一个人的冤家把拿来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时,这个人会感到震惊;同样地,如果禅修者自己能够以种种方式,理智地思惟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那么他就能去除心中的恶念。

  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因为它们透过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因为它们和如理作意相对立、因为它们受到世俗贪欲病所苦恼而变得不健全、因为它们是智者所谴责的、因为它们是可厌恶的、因为它们会产生痛苦的结果、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不会带来任何快乐。

  然而,对于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他应当去拜见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自己在修行上所遭遇到的困扰。或者他应当求助于自己的戒师、或有德行的同参比丘、或僧团中的长老。甚至他应当敲钟集合僧团,将自己的困扰报告僧团。因为在众多比丘参与的集会当中,必定有多闻的比丘,能够为遭遇困扰的比丘解释说:「你应当如此了解这些恶念的祸害。」或者他能够借着谈论去除对身体的贪爱等言论,来制止受困扰比丘的恶念。

  这是注疏里的解释。

  在这里,我要引述阐陀尊者(Channa Thera)的故事:佛陀入大般涅槃之后,僧团依据佛陀的指示而对阐陀尊者施行梵罚(brahmadanda)。接受梵罚之后,阐陀尊者就精进地修行,他能够正确地照见名法与色法,换句话说,就是照见五蕴。他能以观智清楚地了解每一蕴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当他照见五蕴的无常及无我本质时,他心里想:「哦,一切都是无常与无我,但是这些无我的法却造作了善业和恶业,那么,是谁要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呢?是否没有人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

  如此,他无法去除断见和常见。「谁要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常见;「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那么就没有人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断见。

  于是,阐陀尊者去见阿难尊者,讲述自己所遭遇的困扰。阿难尊者教他《迦旃延经 Kaccanagotta Sutta》,这部经彻底地显示修行缘起的方法。听完这部经之后,阐陀尊者证悟了初果须陀洹,因为这种对缘起的正见能够去除种种邪见。所以,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应当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修行上的困扰。贤明的导师会指示他去除烦恼的方法。

  在经中,佛陀又说:

  「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之后,如果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心中生起,他应当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应继续注意它们。当他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当他不想看见进入他视力范围内的事物时,他可以闭上眼睛,或看向其它地方;同样地,当比丘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关于「应当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应继续注意它们」这句话,注疏解释说:不应回忆、不应想着这些邪恶的念头,应当从事其它的事情。

  就像当一个人不想看到某一件事物时,他会将眼睛闭上;同理,当比丘正在重复地修行某一种禅修法门时,如果邪恶的念头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使自己忙碌于其它事情。如此,他能够去除心中邪恶的念头。恶念去除之后,他应当再回来静坐,继续修行他一再勤修的法门,专注于该法门的预备相。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高声朗诵以前背诵过的批注佛法的文章。万一这样忙碌于其它事情时,恶念还是无法去除,若他的袋子里携带着记载佛陀与佛法功德的手册,他应当拿出来读诵,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从袋子里拿出一对取火用的木条之类的东西。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东西上,说道:「这是上面的木条,这是下面的木条。」等等,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拿出装盛器具用的容器,如此注视那些日常用品:「这是锥子,这是剪刀,这是指甲剪,这是针。」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借着缝补袈裟的破洞来使自己忙碌。只要恶念还没有去除,他就应当借着从事各种需要技巧的工作,以便使自己忙碌起来。一旦恶念去除之后,他应当再去静坐,修行自己的禅修法门。

  但是,他不应当开始从事建筑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始建筑之后,即使心中的恶念去除了,禅修者还是没有时间修行。不过,古代确实也曾经有智者借着建筑来去除恶念。

  以下是有关建筑工作的故事:以前有一位沙弥,名叫底萨(Tissa),他的戒师住在锡兰东南部底萨市的大寺院(Tissamahavihara)。

  有一天,底萨沙弥报告他的戒师说:「尊者,我不喜欢修梵行。」戒师了解沙弥的内心倾向及适合他的修行方法,他告诉沙弥说:「这个寺院里洗澡用的水不够,带我到吉达拉山(Cittalapabbata)去吧。」沙弥就遵照命令而行。到了吉达拉山,戒师对沙弥说:「寺院是全体僧团共享的僧物,使用僧物的责任重大。替我弄一个私人用的住所吧。」

  沙弥回答说:「好的,尊者。」于是,戒师吩咐沙弥同时从事三件事情:一、从头开始学习《相应部》经典;二、清理山上的一个山洞;三、开始修行火遍处。当他学完了《相应部》经典、将山洞清理完成、并且修行火遍处达到禅那时,他报告戒师说他已经完成了任务。他的戒师说:「沙弥,那个山洞是你辛辛苦苦清理出来的,今天你自己先在那里住一晚吧。」

  当天晚上沙弥就住在那个山洞里。山洞里的气候条件很适合修行,于是沙弥修行观禅,证悟了阿罗汉果,并且就在那里进入般涅槃。

  人们将他的遗体火化之后,建塔供养他的遗骨舍利。一直到今天,人们将这个塔称作「底萨长老塔」。

  在《除妄念经》中,佛陀继续说:

  「当他努力忘掉那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如果贪、瞋、痴的恶念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一个快速行走的人,他心里想:『我为什么要走这么快呢?何不慢慢地走?』于是他慢慢地走。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慢慢地走呢?何不停下来站着?』于是他停下来站着。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站着呢?何不坐下来?』于是他坐了下来。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坐着呢?何不躺下来?』于是他躺了下来。如此,他逐渐地用比较细的姿势来取代比较粗的姿势。同样地,当比丘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关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里解释如下:

  禅修者应当如此思惟恶念的来源,以及来源的来源:「这个恶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助缘是什么?是什么理由造成它生起?」

  他追查:「基于什么理由或原因,我须要走这么快?」并且他思惟:「走这么快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应当慢慢地走。」等等。

  「一个快速行走的人」比喻比丘陷入邪恶的念头之中;「慢慢地走」比喻切断了邪恶的念头;「停下来站着」比喻切断邪恶的念头之后,比丘的心安住于禅修的法门;「坐下来」比喻透过修行观禅而证悟阿罗汉果;「躺下来」比喻他进入果定而度过了一天,果定是以涅槃作为对象而生起的。

  当禅修者寻找邪恶念头的来源,及该来源的来源时,他如此追查:「邪恶的念头是具备什么原因?由于什么助缘而生起的呢?」这时他心中的恶念就会变弱。当恶念减到最弱时,恶念就会完全瓦解。

  透过《达塔帕本生经Daddabha Jataka》的启示,我们可以了解上文的意义:

  有一天,在森林里,一只免子在北路瓦树下睡觉。有一粒北路瓦果实成熟了,与果柄分离而掉落下来,打在靠近免子耳朵旁边的土地上,发出很大的声响。免子从睡梦中惊醒,它心里想:「世界就要毁灭了!」于是牠惊慌地逃跑。其它野兽看到免子逃跑,也都飞快地逃跑。

  那时候,我们的菩萨生为一只狮子,牠心里想:「世界只在大劫的末端才会毁灭;在劫初和劫末之间的时期世界不会毁灭。现在我要一层一层地追查消息来源的来源,以便找到真相。」

  这只狮子就个别地询问每一只动物,从大象开始问起。轮到免子时,他问道:「小免子,你确实看到世界就要毁灭了吗?」免子回答说:「是的,大王。」狮子说:「来,带我去看。」免子说:「我不敢去,大王。」狮子说:「来吧,不用害怕。」狮子以柔和的言语及坚定的言语交替并用,带着免子一起前往现场。

  走到距离北路瓦树不远的地方,免子停下来,指着说:「愿神保佑你!在我刚才躺卧的那个地方,大地发出回荡的声响。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地会发出回荡的声响。」

  菩萨告诉免子说:「你在这里等一下。」然后牠自己向前走到树下。牠看到免子本来…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