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選章▪P4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興趣于所要做的事物。失望的感受致使心識不清。

  掉舉和疑惱是由于太緊張和追悔于個人或他人的惡舉和尚未實行的善舉。

  疑惑就是猶疑不決,不能確定的那種困難心態。當一個人無誠意或無目的時,就會起疑心,以致一事無成。

  五蓋使許多人受牽製。在它的蒙蔽下,一個人不知那些是好的和會令他們快樂和進步的,以及忘了佛法。

  「不智的作意」是不正確的思想,它是五蓋的資糧。如果五蓋尚未生起,它將會生起;如果它已生起,它將不能放棄;如果它已放棄,它將會再生起。所以,將目標認爲合意,就是貪欲的資糧。把目標認爲醜惡就是嗔恚的資量。對事物覺得煩悶或不能成就便是□沈睡眠的資糧。幻想那些個人能力以外的事物就是掉舉和追悔的資糧。以多方面去思考某些事物而不細心分析就是疑惑的資糧。

  在觀照五蓋時,須注意和明覺它的出現,更壞、被棄和被棄的原因,及知道它將不再生起。五蓋是由于不智的作意而生起,並由于正確的作意而被棄。當見到醜惡的實相時,這將防範欲念的生起。慈愛的洋溢將心從嗔恚中解放,並防範嗔恚。勇猛精進阻止□沈睡眠,而念念不離呼吸防範掉舉和追悔。細心的分析現象可知心態是否善或惡,苦或樂,該作或不該作,汙染或清淨,並防衛那心,脫離疑惑。

  心念處的觀照是指系念于七覺支,爲引發正覺,斷絕煩惱。這七覺支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

  念覺支是憶持不忘,要覺察每項經曆,須持有正念。

  擇法覺支是思惟審察法,看是否善、惡或無記,該棄,培育或引生。此覺支依慧簡擇一個適當個人性格的禅定修習目標。

  貪欲和愛慕美貌者須修習不淨觀于身體各部份,並分開來辨別如頭發、身體的毛

  發等等,以觀它的不淨本是符合實相。

  憎恨、壞脾氣和嗔恚性者須修習慈、悲、喜和無量心,以便更友善,慈悲和隨順。

  □沈者懈怠,應修習隨念個人的長處,修佛隨念,法隨念和憎隨念以發起精進和理智的思考。

  掉舉和追悔者,修習禅定如念死以引起緊迫之感是很適當的。多疑者應修習觀照身體四大以明了自然現象的演變。在修持時,應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的法門才能進步。

  精進覺支是注入強心劑和不懈怠。這是個重要因素。因如隨著個人心思來修習,通常由于懈怠而緩慢下來以致失去世間和精神二方面的利益。精進有兩種功用,那是□除不善法如五蓋和增長善法如七覺支。

  喜覺支即滿足,它也是重要的。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和戒隨念都能引發喜悅。

  輕安覺支是指身心輕快安祥。有適當的食物,舒適的氣候、人群,適合的法門及調和的立、行、坐和臥四種姿式,這樣身心就輕安。

  安覺支是心專注。它不散亂,阻止胡思亂想並顯出安樂。要心統一,就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平靜而又泰然寬舒的心境,這(後者)是叫舍即平靜,對順逆之一切都不介意。

  這七覺支引發正覺,破除障礙,就如減輕病情來治病。就像一名醫生診出病因,選擇熱、甜或微妙的藥物來平複病情,製止掉舉並完全治好那病。

  這七覺支如醫藥,念覺支如診出病因的方法,擇法覺支如選出適當的藥物,精進覺支如以治□沈睡眠的辣藥,喜覺支如緩和病情的甜藥,輕安覺支如平定病情,定覺支如心不再掉舉因病情已好轉,而舍覺支如已康複如常的狀態。

  在觀照七覺支時,必須察覺它每一刻的存在(這有如已解釋過的五蓋),或它的消逝,如尚未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將會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它將增長,行者亦須明覺這些原因。

  引起正覺支的因素是以智作意,意思是正確的作意。

  如前所述,修持法念處不論是不善法或無記都可以向內或向外觀照。行者應對此持有正念。法能引生智慧,而法是無欲、無我和無執著,這是法念處,依于精力,明覺和正念來克製貪婪和悲痛。

  佛陀所指導的四念處,都各有觀注的目標並逐漸微妙。這如不同等級的學習,身念處可謂爲第一級,受念處爲中級,心念處爲高級而法念處爲特級。

  修持身念處能知如所實,□除把醜惡當爲美麗的幻念。修持受念處□除把苦當爲樂的幻念,修持心念處□除無我當爲有我的幻念。

  這些邪見已被□除時,貪婪和悲痛就不能生起。心境將平定並證入聖道、聖果和涅槃。所以四念處經指出:「比丘啊!衆生想得到清淨,想克服憂傷,想摒除苦惱,想得正戒,證涅槃,只有一條路可走;這路就是四念處。」

  

  

  D.四念處~唯一之道

  世尊訓示我們:「比丘們啊!衆生想得到清淨,想克服憂傷,想摒除苦惱,想得正戒,證涅槃,只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就是四念處。」

  因爲有煩惱如貪欲和嗔恨,衆生造作惡業如殺生、傷害、偷竊、盜搶和妄語。由于這些惡業,他們輪落回惡道而受苦。即使是有某些善業之故而出世于人界,他們將會遭受到苦難和早亡、患病和貧困。這些煩惱使他們輪回生死,而且經受苦難如衰老、病患和死亡。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這一些苦難,則應勤奮淨化自己□除煩惱。

  要淨化自己,□除煩惱只有一個方法,那是修四念處,觀照個人的心識和身體所正發生的一切過程。如果一個人要清除煩惱例如貪欲和嗔恚,他必需依從四念處法門。Ekayana的意思是「唯一之道」--沒有其他之道或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你依從唯一的道路直走,你將不會迷失,因爲它是沒有歧路的,你肯定能達到目的地。相同的,四念處是唯一之道而無其他的。如果你連續修行四念處,你將會證得阿羅漢果,那完完全全的清淨和脫離一切煩惱的聖果。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依從這四念處法門,以斷除所有煩惱。

  往昔諸佛,壁友佛和阿羅漢皆修練此四念處法門,而皆清淨和證到涅槃,苦惱永滅。將來亦然,一切摩诃薩也將依從四念處法門而證得涅槃。在今劫,喬達摩佛及其衆弟子皆依從這四念處法門淨化自己以□除煩惱和證覺涅槃。這事實是沙婆主梵天向佛陀指出並得到佛陀的同意而將它傳授給我們。

  失去了丈夫、妻妾、兒女、父母和親人,人們感到憂傷和悲痛;他們也爲了失去的財物而悲傷;當患並受苦時,他們也感到悲傷。當然,這些都是可怕的事,如果沒有這些痛苦那將是多麼的安祥!因此人們應勤奮了斷這些痛苦。但他們不能單靠祈拜神靈而脫離它們。只有修練這四念處法門,他們才能了斷一切的苦。佛在世時,有位少婦名叫Patacara,她

  失去了丈夫、兩個孩子、父母和兄弟以及親人。由于過度的悲痛而瘋了。有一天,她來到了世尊正說法的地方,聽聞了佛法,參與修練四念處禅法,這使她所有的悲傷和哀泣皆盡,並獲得心理上永恒的安甯。

  相同的,今天有人失去了兒女、丈夫、妻妾、和父母而非常悲痛,咽不下和睡不著。他們來找我們,在我們的指導下,修練四念處禅法,在四天,五天或十天內,他們已從痛苦中恢複。至今他們當中大約有一千多人。

  修練四念處法門不只消除今生的悲傷和煩惱,同時也了斷來世的悲痛。所以,要了斷這悲傷和哭泣,你只須要修練四念處禅法。

  再者,世間衆生受苦都因爲有著身軀和精神上的苦。如果這些身苦和心苦能夠消除,他們將能生活在舒適和快樂中。身苦是身軀的痛楚,這都源起于疾病、他人、氣候如酷熱和嚴寒;意外如摔跌、被刺破、溜跌等等。心苦是苦惱、憂愁等等,是起于失去親人、損失財物、逢遇危難或所求不得。沒有人能使衆生不受這些身苦和心苦,只有修練四念處禅法才

  能滅苦。因此在修四念處禅法時應精進直到證得阿羅漢道果時才能永遠的解脫身苦和心苦。

  唯有阿羅漢圓寂後則永遠離棄一切身軀和精神上的苦。所以,我們必須依從四念處法門來修行,以便能夠了斷一切苦而享獲永恒的安甯。

  衆生不斷重生和遭受老、病和死的痛苦,這些都是因爲他們擁有煩惱例如貪欲和嗔恚。這些煩惱是造成痛苦的來由,只有靠聖道方能斷除它。要證覺聖道,修練四念處是唯一之道。再者,涅槃--一切苦的滅盡,只有修四念處法門才能證得。所以,要證得了斷一切煩惱的聖道和證得一切苦滅盡的涅槃,我們將須依從四念處法門。

  四念處法門有四個部份:(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在這四個中,身念處是觀照身蘊。觀照色身共有十四法。第一個是隨息觀(Anapanasati)。Anapana的意思是入息和出息。每當鼻孔入息和出息時,便觀注吸入或呼出。依此觀注而修入大定,然後以此定修智慧以明白心法和色法的無常性質。這都是論典中有說明。

  第二個是觀照行走、站立等。我們將更詳細的談到它。

  第叁個是修四明覺。我們也將會更詳細的討論它。

  第四是觀照身軀的叁十二個部份,例如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當入禅的定力修足,智慧將由之引發出來。

  其余的九種觀照(由六到十四)是將己身對照一副屍體以引發起厭惡感。

  現在,我們將談十四種身念處中的第二種。比丘在走路時,對他走路的動作,心中念念分明。這樣我們被訓導如何觀注和明白每一個身軀動作時所真正發生的過程。

  所以,當你走路時,你應專心觀注行走時所連貫到的身軀動作,和觀注「行走、行走」。(雖然它應更詳細的教導爲「我正在行走」,「我正在站立著」等等,爲了加速觀注,我們教弟子們觀注「行走」、「站立」等等。)從舉足至放下它,你都應觀注每一階段。或者,當你走的快時便觀注「右步、左步」;「舉起、推前、放下」。當你停步而站立時,

  應專心觀注身軀站立著和不停地觀注「站立、站立」。當你坐下時應專心觀注身軀如何坐下和觀注「坐下、坐下」。當你已坐下,你也許想改變你雙臂、腳或身軀的姿勢,那麼,你也應觀注每一個改變的動作。如果沒有改變姿勢而靜靜坐著,則留意身軀端正坐著和觀注「坐、…

《四念處選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毗婆舍那禅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