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基礎▪P12

  ..續本文上一頁淨信、精勤、正念、定、慧也存在。五力和五根一樣。七覺支也存在。當你觀照時,你有正念、擇法、精勤、喜悅、輕安、定力、舍。八正道也涉及,無需再重複。

  

   再倒回布薩天女的故事。她說:「我謹守五戒,我是佛陀的女在家信徒。我時常聽到歡喜園(Nandana,忉利天八園之一),並想要到那去,結果我投生在歡喜園。」

  

  歡喜園是天界花園的名稱。在那時,人們談論歡喜園就如現今人們談論美國或歐洲。布薩聽到人們說天人的花園,並希望出生在那裏,因此她在那裏出生。但現在她在那裏並不快樂。她對于所獲得的感到不滿。她告訴目犍連尊者:「我沒有遵循佛陀的話,卻把心轉向此低界,現在我充滿懊悔。」

  

   佛陀教導我們生命──無論任何形狀──是不好的,它只是苦。他教我們盡力,直到苦盡。但布薩忽略了佛陀的教導,並期望獲得天界生活,現在她發覺到她錯了。

  

  你可能會問:「爲何不在天界盡力,使苦完全消滅?」在那裏不容易修習。天人時常唱歌、跳舞和尋樂。在那裏沒有像在人界有甯靜的地方。即使人界,當行者回家去時,亦不能好好禅修,能嗎?因此,現在就要好好的努力。

  

   目犍連尊者鼓勵她說:「布薩,不用擔憂,世尊已宣布你爲預流聖者,獲得特別證悟,你已脫離了苦界。」

  

   年青的天女尚在忉利天,以天界的計算,她在那裏不久。這兒的一百年相等于那裏的一天。從佛陀住世直到現在是2500年,在忉利天只有25天。她還不到一個月大。如你現在獲得覺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後,你將投生天界,遇到她並和她討論佛法。如你還未獲得任何觀智,無需氣餒,最低限度你會投生天界,然後問天人聖者,聽他們的教導,並注意他們所教導的,那麼你將證得道和果。天人的身軀非常純淨,依此純淨色身生起的心識是敏銳和迅速。因此,如你記得在人界的修習,你將了解名與色的生滅不久並可達到聖道和果。

  

   「在天界他會想起以前經曆過的正法,比丘,而憶念的生起相當緩慢,但很快的他達到道、果、涅槃。」《增支部》

  

   一個釋迦族的女子名叫瞿波迦(Gopika)的,她是一位預流聖者,死後投生爲忉利天王的兒子。在那裏他看到叁個健闼婆天人在他父親的皇宮跳舞。省思時,瞿波迦(當時的名字)看到叁個天人的前世爲他敬仰的比丘,他告訴他們如此。其中兩個記得他們修習過的佛法,並系念觀照,就在當場獲得禅那,成爲不還聖者並升上梵輔天。

  

   有很多天人如布薩現在住于天界,他們在佛陀住世時修習佛法。有些像瞿波迦天人由女子投生天人,他們都像你們一樣修習佛法,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此爲古道,聖者所走的路。你應知我們正循著這條路。每次你觀照,你正走在這條路上,如旅行者的每一步正靠近目的地,你的每一個觀照正靠近涅槃。

  

   如果一萬個觀照可達到道果,假如你現在有一千個觀照,那麼你還需九千個觀照以達到目標。如你已有九千個觀照,那麼你還只需一千個觀照。如你已有九九九九個觀照,那麼你的下一個觀照就可以達到道的過程。你越觀照,就越靠近聖道。

  

  願你們能觀照任何時刻由六根門生起的五取蘊。

  

  願你們能了悟它們的無常、苦、無我。

  願你們的內觀能快樂進步,

  願你們證悟涅槃,脫離一切苦!

  

  (編按:譯自Mahasi Sayadaw:Fundamentals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由緬甸茅塔諾〔Maung Tha Noe 〕英譯,原中譯者失佚,因譯文有甚多錯誤,經周金言居士及「嘉義新雨」同修對照英文版重新整理過。)

  

  

  

  

  --------------------------------------------------------------------------------

  

  

  

  

  

  

  

  

  參、內觀禅修:基本和進階練習 /  馬哈希法師 著林 武 瑞 譯

  

  人都趨樂避苦的道理衆所皆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竭盡所能想免除、減輕痛苦,享受幸福快樂。然而他們的努力方針主要想藉物質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決于內心的態度,而且只有少數人真正著眼于心靈的開發,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于心靈的訓練。

  

   爲說明這一點,我們可注意到人們對色身調理和服侍的世俗習性;對衣、食、住屋永無止息的追逐;爲提升物質生活的水准、改善交通和通訊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療疾病而造就了驚人的科技進步。所有的這些努力主要是關心身體的滋養和維護。我們必須肯定它們是最基本的。不過,人類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減輕或拔除隨著老、病、家庭紛爭和生計煩惱所帶來的痛苦,簡單地說,這些追求帶有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滿足性。這些痛苦不能經由物質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鍛煉內心、開發智慧。

  

   因此,正確的方法顯然必須透過鍛煉、平靜,和淨化內心。我們在《大念處經》裏找到了這個方法,它是佛陀于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講的一部很著名的經典。在經文裏,佛陀如此教誨:「這是淨化有情,斷除憂悲苦惱,通達正道,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處。」

  

  --------------------------------------------------------------------------------※基本練習

  

  你若真誠想要修習禅定,于今生成就內觀智慧,在修學期間必須舍棄流俗的知見和作爲。這段期間的修學是爲了淨化身心,清淨的行持是達到正定的首要步驟。而且你也必須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則比照出家戒律),因爲要證得內觀智慧,戒律攸關緊要。

  

   這些自願受持的戒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服食亂性物品,過午不食,不戴香花華鬘,不觀賞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另一條戒是言談之間不可對證得果位的聖者輕蔑、戲谑、或心懷惡意。

  

   古代的大師們都會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間歸依偉大的覺者──佛陀,因爲在修習期間,假如你的心出現不淨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會受到驚嚇。還有,要遵從指導老師的指導,因爲關于你修習的情況他會具實告知,並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

  

   這項修學最大的利益和目標是去除貪、瞋、癡,因爲它們是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這裏的密集內觀禅修課程能使你達成解脫,因此,想到它的好處你就該全力以赴,這樣你的修學才能圓滿成功。我們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處爲基礎,四念處是偉大的世尊以及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門。你該值得慶幸,因爲你有緣與他們采用同樣的法門修行。

  

   在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導的「四種保護」,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這四種保護即思惟佛陀、慈悲、身體的不淨和死亡。

  

   第一,你必須虔誠地歸依佛陀,並稱贊他的九種德行──「佛陀是神聖的、正遍知、明行足、應供(阿羅漢)、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第二,觀想你的慈悲普施于一切衆生,一切衆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與他們無有分別:

  

   「願我遠離瞋恚、疾病、憂惱。我如此,亦願我的父母、戒師、師長,以及一切親疏或者心懷惡意的衆生遠離瞋恚、疾病和憂惱。願一切衆生遠離苦海。」

  

   第叁,是觀身體的汙穢不淨,以幫助你減輕對身體的貪愛執著,它是許多人最放不下的。觀它各部份的不淨,像胃、腸、痰、膿、血,這樣對身體的無明貪愛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種對你有益的心理建設,是憶念死亡是必然的現象。佛陀的教法強調,人生是不確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終點是死亡。生命有生、老、病、苦,而最後將死亡,這些都是它存在過程的全貌。

  

   我們開始靜坐時,采坐姿並兩腿雙盤。也可兩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讓一只腿壓住另一只,這樣你也許會較舒服些。請你的禅修老師詳細講解靜坐的姿勢。

  

   若是老覺得坐在地板有礙禅思,就以較舒服的姿勢坐著即可。現在請按照下列每個步驟練習。

  

  --------------------------------------------------------------------------------※基本練習一

  

  

  置心(不是用眼睛)于腹部,你會發現這部位的起伏,若剛開始察覺不出,可把雙手置于腹部以感覺它的起伏。稍後,吸氣時的起和呼氣時的伏會隨之明顯。此時,內心注意著,腹部起時知「起」,腹部伏時知「伏」;隨著每一動作發生的同時注意著它。這項練習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運動的情形,但並不是叫你注意腹部的形狀,而是讓你真正去感受它緩慢運動時所造成身體壓力的感覺。因此,只要遵照這種方法練習,不必去注意腹部的形狀。

  

   對初學者而言,這是一種在禅修時培養覺性、專注和內觀很有效的方法。隨著功夫的進步,對腹部運動的感受也會越加明顯。

  

   唯有內觀禅修的力量完全開發出來時,才有能力看到我們六種感官上一連串身心變化的過程。因爲你是初學,警醒和專注的能力還很微弱,或許會覺得,把心安住在每次起伏的當下有困難。碰到這些困難,你很容易會這麼想:「我真的不知如何把心安住在每一次腹部的起伏。」這時候必須記住,它只是…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