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基础▪P12

  ..续本文上一页净信、精勤、正念、定、慧也存在。五力和五根一样。七觉支也存在。当你观照时,你有正念、择法、精勤、喜悦、轻安、定力、舍。八正道也涉及,无需再重复。

  

   再倒回布萨天女的故事。她说:「我谨守五戒,我是佛陀的女在家信徒。我时常听到欢喜园(Nandana,忉利天八园之一),并想要到那去,结果我投生在欢喜园。」

  

  欢喜园是天界花园的名称。在那时,人们谈论欢喜园就如现今人们谈论美国或欧洲。布萨听到人们说天人的花园,并希望出生在那里,因此她在那里出生。但现在她在那里并不快乐。她对于所获得的感到不满。她告诉目犍连尊者:「我没有遵循佛陀的话,却把心转向此低界,现在我充满懊悔。」

  

   佛陀教导我们生命──无论任何形状──是不好的,它只是苦。他教我们尽力,直到苦尽。但布萨忽略了佛陀的教导,并期望获得天界生活,现在她发觉到她错了。

  

  你可能会问:「为何不在天界尽力,使苦完全消灭?」在那里不容易修习。天人时常唱歌、跳舞和寻乐。在那里没有像在人界有宁静的地方。即使人界,当行者回家去时,亦不能好好禅修,能吗?因此,现在就要好好的努力。

  

   目犍连尊者鼓励她说:「布萨,不用担忧,世尊已宣布你为预流圣者,获得特别证悟,你已脱离了苦界。」

  

   年青的天女尚在忉利天,以天界的计算,她在那里不久。这儿的一百年相等于那里的一天。从佛陀住世直到现在是2500年,在忉利天只有25天。她还不到一个月大。如你现在获得觉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后,你将投生天界,遇到她并和她讨论佛法。如你还未获得任何观智,无需气馁,最低限度你会投生天界,然后问天人圣者,听他们的教导,并注意他们所教导的,那么你将证得道和果。天人的身躯非常纯净,依此纯净色身生起的心识是敏锐和迅速。因此,如你记得在人界的修习,你将了解名与色的生灭不久并可达到圣道和果。

  

   「在天界他会想起以前经历过的正法,比丘,而忆念的生起相当缓慢,但很快的他达到道、果、涅槃。」《增支部》

  

   一个释迦族的女子名叫瞿波迦(Gopika)的,她是一位预流圣者,死后投生为忉利天王的儿子。在那里他看到三个健闼婆天人在他父亲的皇宫跳舞。省思时,瞿波迦(当时的名字)看到三个天人的前世为他敬仰的比丘,他告诉他们如此。其中两个记得他们修习过的佛法,并系念观照,就在当场获得禅那,成为不还圣者并升上梵辅天。

  

   有很多天人如布萨现在住于天界,他们在佛陀住世时修习佛法。有些像瞿波迦天人由女子投生天人,他们都像你们一样修习佛法,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此为古道,圣者所走的路。你应知我们正循着这条路。每次你观照,你正走在这条路上,如旅行者的每一步正靠近目的地,你的每一个观照正靠近涅槃。

  

   如果一万个观照可达到道果,假如你现在有一千个观照,那么你还需九千个观照以达到目标。如你已有九千个观照,那么你还只需一千个观照。如你已有九九九九个观照,那么你的下一个观照就可以达到道的过程。你越观照,就越靠近圣道。

  

  愿你们能观照任何时刻由六根门生起的五取蕴。

  

  愿你们能了悟它们的无常、苦、无我。

  愿你们的内观能快乐进步,

  愿你们证悟涅槃,脱离一切苦!

  

  (编按:译自Mahasi Sayadaw:Fundamentals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由缅甸茅塔诺〔Maung Tha Noe 〕英译,原中译者失佚,因译文有甚多错误,经周金言居士及「嘉义新雨」同修对照英文版重新整理过。)

  

  

  

  

  --------------------------------------------------------------------------------

  

  

  

  

  

  

  

  

  参、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 /  马哈希法师 着林 武 瑞 译

  

  人都趋乐避苦的道理众所皆知。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竭尽所能想免除、减轻痛苦,享受幸福快乐。然而他们的努力方针主要想藉物质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决于内心的态度,而且只有少数人真正着眼于心灵的开发,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于心灵的训练。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注意到人们对色身调理和服侍的世俗习性;对衣、食、住屋永无止息的追逐;为提升物质生活的水准、改善交通和通讯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疗疾病而造就了惊人的科技进步。所有的这些努力主要是关心身体的滋养和维护。我们必须肯定它们是最基本的。不过,人类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减轻或拔除随着老、病、家庭纷争和生计烦恼所带来的痛苦,简单地说,这些追求带有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满足性。这些痛苦不能经由物质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锻炼内心、开发智慧。

  

   因此,正确的方法显然必须透过锻炼、平静,和净化内心。我们在《大念处经》里找到了这个方法,它是佛陀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所讲的一部很著名的经典。在经文里,佛陀如此教诲:「这是净化有情,断除忧悲苦恼,通达正道,体证涅槃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处。」

  

  --------------------------------------------------------------------------------※基本练习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于今生成就内观智慧,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这段期间的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则比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慧,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服食乱性物品,过午不食,不戴香花华鬘,不观赏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之间不可对证得果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如你的心出现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于你修习的情况他会具实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瞋、痴,因为它们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这里的密集内观禅修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你该值得庆幸,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在刚开始修学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导的「四种保护」,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这四种保护即思惟佛陀、慈悲、身体的不净和死亡。

  

   第一,你必须虔诚地归依佛陀,并称赞他的九种德行──「佛陀是神圣的、正遍知、明行足、应供(阿罗汉)、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二,观想你的慈悲普施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与他们无有分别:

  

   「愿我远离瞋恚、疾病、忧恼。我如此,亦愿我的父母、戒师、师长,以及一切亲疏或者心怀恶意的众生远离瞋恚、疾病和忧恼。愿一切众生远离苦海。」

  

   第三,是观身体的污秽不净,以帮助你减轻对身体的贪爱执着,它是许多人最放不下的。观它各部份的不净,像胃、肠、痰、脓、血,这样对身体的无明贪爱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种对你有益的心理建设,是忆念死亡是必然的现象。佛陀的教法强调,人生是不确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终点是死亡。生命有生、老、病、苦,而最后将死亡,这些都是它存在过程的全貌。

  

   我们开始静坐时,采坐姿并两腿双盘。也可两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让一只腿压住另一只,这样你也许会较舒服些。请你的禅修老师详细讲解静坐的姿势。

  

   若是老觉得坐在地板有碍禅思,就以较舒服的姿势坐着即可。现在请按照下列每个步骤练习。

  

  --------------------------------------------------------------------------------※基本练习一

  

  

  置心(不是用眼睛)于腹部,你会发现这部位的起伏,若刚开始察觉不出,可把双手置于腹部以感觉它的起伏。稍后,吸气时的起和呼气时的伏会随之明显。此时,内心注意着,腹部起时知「起」,腹部伏时知「伏」;随着每一动作发生的同时注意着它。这项练习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运动的情形,但并不是叫你注意腹部的形状,而是让你真正去感受它缓慢运动时所造成身体压力的感觉。因此,只要遵照这种方法练习,不必去注意腹部的形状。

  

   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在禅修时培养觉性、专注和内观很有效的方法。随着功夫的进步,对腹部运动的感受也会越加明显。

  

   唯有内观禅修的力量完全开发出来时,才有能力看到我们六种感官上一连串身心变化的过程。因为你是初学,警醒和专注的能力还很微弱,或许会觉得,把心安住在每次起伏的当下有困难。碰到这些困难,你很容易会这么想:「我真的不知如何把心安住在每一次腹部的起伏。」这时候必须记住,它只是…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