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居士來寺院修功德後,除了爲他們開示佛法,也要教導他們靜坐。因爲靜坐後,心靈自然會被淨化而感到平靜與光亮。當他們的心光亮後,就只會想好事,並能清楚地了解修功德波羅蜜的方法。
若出家人在精進打坐之余,也教導居士跟著精進打坐,這樣的話,當要建寺院或辦什麼事時,都會順利成功的。
這就是北攬寺住持法師所教導的第叁個原則,稱爲“精進打坐”或“接引成功的咒語”。
聽完了這位常住的這一番話後,就會了解:爲什麼法身寺能安然地渡過危機!同時也得到另一個答案:若寺院能采用北攬寺住持法師教導的叁道咒語來管理寺院,不管是哪一所寺院,都不會廢置的,而且還會接引更多的人到寺院去學佛修功德。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得到了啓示:沒有世俗負擔(已從工作退休)的佛教徒,若能晚年來出家,將能幫忙解決很多廢置寺院的問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在一定豐富的世俗經驗和人際關系,來協助複興廢置的寺院,或者建立新的寺院,然後采用北攬寺住持法師所教導的叁道咒語,來管理寺院,相信在他們的努力耕耘下,寺院勢必會越來越興盛,而國內寺院的數目也就不會減少,佛教的慧命也會延續下去。這樣,能讓他們在晚年累積功德,往生善道,何樂而不爲呢!
叁、解決佛教的危機
近二十年來,有人曾提出:接近供養功德衣(卡帝那衣節)節日時,(此節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報紙越是瘋狂地刊登一些比丘犯戒的事,使很多佛教徒喪失對佛教的信心,他們認爲比丘不值得尊敬。使全國叁十萬名比丘和沙彌無辜受連累,因爲當人們不再信仰佛教時,就不會教育他們的子孫拜佛,不研究佛法,也不會行善。這樣一來,不僅寺廟將面臨被關閉的命運,而且佛教徒的總人數也會銳減。如果報紙真的刊登了比丘犯戒,那麼,諸位佛教徒,你們會怎樣想才是正確的?怎麼樣才能保護佛教?
當報紙刊登關于比丘犯戒,不值得尊敬的事,家長們應當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們要抓住要點,正確地分析此事件:
第一、如果報紙刊登關于比丘犯戒的故事,佛教徒千萬不要相信該新聞的報導,而應該要用我們的智慧,合理地分析其緣由,讓僧團根據戒律加以解決。
很久以前,就有一位高僧曾明明白白地指出:佛教像廣闊無垠的水池,誰能下水清洗自己就能得到潔淨。但是,誰沒下水清洗自己就不幹淨。
出家也是如此,認真修行就得到身體、語言乃至心靈上的清靜;誰不願修行就只能繼續肮髒下去。
比丘犯戒,無論是有心與否,佛陀已經製定了規則和戒律。居士們應該放心,這是僧團裏的事,應該讓僧團自己按照原有的規則和戒律來解決此事件。住持將會進行調查,收集證據,詢問證人,不該由在家人自己扮演法官的角色,未審先判,而作出無理的診斷。
如果那位比丘真的有罪,那是很嚴重的,我們絕不會接受他,容忍他繼續當比丘,他必須脫下僧衣。
如果該罪不太嚴重,不至于到需要還俗的程度。即是那位比丘只是因爲不小心而犯了罪。那麼,根據佛陀所製定的戒律,該比丘還有機會改正自己的行爲。
如果該罪涉及到國家的法律,就要分兩方面來處理,既是要依據佛教的戒律,也要依據國家的法律同時進行。
總而言之,如果有比丘犯罪,居士們不要憑自己的主觀感覺來評判,也不要輕易地相信新聞報導,應該先讓管理僧團的僧侶根據戒律作了判決,而非自己妄下評論,一旦報導錯誤,就等于給自己積累了罪業。
第二、 如果報紙刊登比丘犯戒的事件,佛教徒不要直覺地認爲所有的比丘也是如此。
禁止報紙刊登比丘犯戒是難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因爲向社會報道新聞是他們的職責。不過,如果該份報紙總是一味地刊登比丘犯戒的新聞,而對很多寺院的比丘,竭盡全力爲居士們舉辦道德訓練活動的善行視若無睹,則該報紙的言論未免太過偏頗了。
佛教徒忘記了一則真理,就是如果少了好的比丘,佛教是不會流通至今的,在每一天,每個角落都有比丘在爲社會默默的做出貢獻,媒體卻不喜歡報道這方面的新聞,反而喜歡報導比丘犯戒等醜聞。
報道比丘醜聞往往比報導比丘爲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間更長,涉及的層面更廣,播放次數更頻繁。這樣就導致很多人對比丘,對佛教産生懷疑,認爲比丘不守戒律,不值得尊敬。
當報紙瘋狂地抨擊比丘時,雖然有的新聞不真實,但是,其他比丘也一樣受到影響。比丘們無論走到哪裏,總被視爲是社會的多余份子,還得承受社會上鄙視的眼神。
這些事情反映了一種趨勢:“媒體的不正,嚴重地削弱佛教徒的信仰”。
一位爲社會服務了幾十年,也受到此影響的高僧曾說:“現在,比丘若想爲社會提點意見,實在太難了,就連想教導人們,也可能被社會認爲是錯的。錯在哪?錯在比丘叫人們行善卻不能使媒體滿意!”
當比丘站出來提意見,或告誡什麼總會被批評:“這可不是比丘的事,你們不要多管閑事!”
可是當比丘不發表意見,社會上出事時,比丘又會被指責:“當了比丘,卻不爲社會服務!”
無論如何,比丘總被媒體批評的體無完膚,做什麼都是錯的!
聽了這位高僧的這番說詞,我們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佛教徒在看比丘犯戒的新聞時,要冷靜地分析哪些是私事,哪些是公事,如果不把這兩者分清,我們就會變成沖動無理的人,凡事都不會叁思而後行。打個比方:看到一個死魚在河流中沈浮,就認爲全部的魚都腐爛了”。如果這樣,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犯了毀滅佛教的罪業。這絕對不是佛教徒該走的道路,佛教徒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正如佛陀所說:“在思考清楚前,絕對不能相信”。
第叁、不挑剔比丘的缺點,積極地配合比丘宣傳佛法的工作。這樣,修行才會進步。這裏舉一個例子。這一件事發生在佛學課上,一位比丘解釋得很清楚:
有一個人看了太多比丘犯戒的醜聞,他認爲全國的比丘都是不守清規的。有一天,這個人正好和那位講故事的比丘碰面,就問比丘說:“現在的比丘,總是犯上那些不光彩的行爲,所以我只尊重佛陀和佛法,但卻不用尊重比丘,可以嗎?”
這是非常敏感的話題,涉及的層面特別廣,很難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許會令其他學生跟著不尊重比丘。
但是,那位比丘只是笑一笑,便回答說:
“一個人能夠尊敬佛法,就表示他不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而總是尋找別人的優點。你問能否不尊重比丘,而只尊重佛陀和佛法?答案是不能,因爲你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已經說明你是個喜歡挑剔別人,缺乏判斷力的人。”
“泰國有超過兩叁百萬名比丘。其中你認識的有多少?我估計就一千名吧,如果你真的遇到一千名行爲不良的比丘,那麼,剩下的叁百萬比丘呢?”
你這樣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一輩子也不能遇到品德高尚的比丘。你關閉自己的心變得麻木。我勸你換個角度看一看,將寺院看作是一所世俗的學校。學校裏面存在兩種人:
(1)來求學的學生。
(2)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
到學校來求學的學生有沒有犯過錯誤,有沒有行爲不檢點的?當然有,而且有很多,可我們是否會把那些學生所犯的錯誤都放在我們的心上?答案是不會的。我們知道,那些學生畢竟剛來求學,如果應不懂事而犯了錯誤,我們就應該原諒他。然而,至于第二種人即教師,如果出現了錯誤就應當受到批評。
在全國各地的每一所寺院裏,也是如此,的確也有兩種比丘:
(一)剛開始學習的比丘:他們才剛剛來求學,有的剛剛出家不到一、兩天、或一、兩個月或兩年。他們對戒律還不是很熟悉,如果他們犯了小小的錯誤,也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擔任老師的比丘:全國有上百萬名“法師”,他們就像大柱子在支撐著佛教和每一所寺廟。他們非常認真地修行,如果他們不認真的話,恐怕現在的寺廟早就變成荒蕪的田地了,佛教也就不會流傳至今。
可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即使這些又有知識,戒行嚴謹的法師忙于弘法,爲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他們也從不炫耀自己。他們有的因修行而到森林裏去隱居閉關,隔了很長的時間才出關一次,之後有的還留在城市裏,除了認真到自我修持外,他們還盡其所能地教育他們的學生。無論是什麼樣子的法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也不會在報紙上或者在電視上亮相,炫耀自己多麼好,多麼特別。因爲他們很有修行,品格高尚。打個比方,他們就像裝滿水的瓶子,怎麼搖動也不會發出聲音,品格高尚的人永遠不會炫耀自己。
在世俗的學校裏,我們可以從服飾或者年齡辨別出老師及學生,可是在寺廟裏,每一位比丘的穿著都一樣,使的我們難以辨別。
“所以,如果你只是看到少數行爲不檢點的比丘,比如十名、一百年,至多不超過一千名你就決定不尊敬全國的比丘,放棄對上百萬名有修行比丘的信仰,你應該好好地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想法對不對?”
“這樣吧,我覺得你應該放下,當你看到比丘行善的時候,可能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學生,還是老師,他的修行有多好。但是,你可以放心,至少他沒有犯過嚴重的錯誤,而且你應該這樣想,我們的布施可以使比丘更加努力地修行,總有一天,他一定成爲圓滿的福田。如果那一天來到了,我們就可以十分法喜地,盡心盡力地跟他一起行善。”
“若一旦得知哪裏有具德行的比丘,持戒與威儀並重,值得大衆尊敬,那麼,不管他住在多遠,都應該趕快去拜見他!因爲他是難得的好福田…
《溫暖之家 第七章 真正的佛教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