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居士来寺院修功德后,除了为他们开示佛法,也要教导他们静坐。因为静坐后,心灵自然会被净化而感到平静与光亮。当他们的心光亮后,就只会想好事,并能清楚地了解修功德波罗蜜的方法。
若出家人在精进打坐之余,也教导居士跟着精进打坐,这样的话,当要建寺院或办什么事时,都会顺利成功的。
这就是北揽寺住持法师所教导的第三个原则,称为“精进打坐”或“接引成功的咒语”。
听完了这位常住的这一番话后,就会了解:为什么法身寺能安然地渡过危机!同时也得到另一个答案:若寺院能采用北揽寺住持法师教导的三道咒语来管理寺院,不管是哪一所寺院,都不会废置的,而且还会接引更多的人到寺院去学佛修功德。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得到了启示:没有世俗负担(已从工作退休)的佛教徒,若能晚年来出家,将能帮忙解决很多废置寺院的问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在一定丰富的世俗经验和人际关系,来协助复兴废置的寺院,或者建立新的寺院,然后采用北揽寺住持法师所教导的三道咒语,来管理寺院,相信在他们的努力耕耘下,寺院势必会越来越兴盛,而国内寺院的数目也就不会减少,佛教的慧命也会延续下去。这样,能让他们在晚年累积功德,往生善道,何乐而不为呢!
三、解决佛教的危机
近二十年来,有人曾提出:接近供养功德衣(卡帝那衣节)节日时,(此节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报纸越是疯狂地刊登一些比丘犯戒的事,使很多佛教徒丧失对佛教的信心,他们认为比丘不值得尊敬。使全国三十万名比丘和沙弥无辜受连累,因为当人们不再信仰佛教时,就不会教育他们的子孙拜佛,不研究佛法,也不会行善。这样一来,不仅寺庙将面临被关闭的命运,而且佛教徒的总人数也会锐减。如果报纸真的刊登了比丘犯戒,那么,诸位佛教徒,你们会怎样想才是正确的?怎么样才能保护佛教?
当报纸刊登关于比丘犯戒,不值得尊敬的事,家长们应当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要抓住要点,正确地分析此事件:
第一、如果报纸刊登关于比丘犯戒的故事,佛教徒千万不要相信该新闻的报导,而应该要用我们的智慧,合理地分析其缘由,让僧团根据戒律加以解决。
很久以前,就有一位高僧曾明明白白地指出:佛教像广阔无垠的水池,谁能下水清洗自己就能得到洁净。但是,谁没下水清洗自己就不干净。
出家也是如此,认真修行就得到身体、语言乃至心灵上的清静;谁不愿修行就只能继续肮脏下去。
比丘犯戒,无论是有心与否,佛陀已经制定了规则和戒律。居士们应该放心,这是僧团里的事,应该让僧团自己按照原有的规则和戒律来解决此事件。住持将会进行调查,收集证据,询问证人,不该由在家人自己扮演法官的角色,未审先判,而作出无理的诊断。
如果那位比丘真的有罪,那是很严重的,我们绝不会接受他,容忍他继续当比丘,他必须脱下僧衣。
如果该罪不太严重,不至于到需要还俗的程度。即是那位比丘只是因为不小心而犯了罪。那么,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该比丘还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该罪涉及到国家的法律,就要分两方面来处理,既是要依据佛教的戒律,也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同时进行。
总而言之,如果有比丘犯罪,居士们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来评判,也不要轻易地相信新闻报导,应该先让管理僧团的僧侣根据戒律作了判决,而非自己妄下评论,一旦报导错误,就等于给自己积累了罪业。
第二、 如果报纸刊登比丘犯戒的事件,佛教徒不要直觉地认为所有的比丘也是如此。
禁止报纸刊登比丘犯戒是难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向社会报道新闻是他们的职责。不过,如果该份报纸总是一味地刊登比丘犯戒的新闻,而对很多寺院的比丘,竭尽全力为居士们举办道德训练活动的善行视若无睹,则该报纸的言论未免太过偏颇了。
佛教徒忘记了一则真理,就是如果少了好的比丘,佛教是不会流通至今的,在每一天,每个角落都有比丘在为社会默默的做出贡献,媒体却不喜欢报道这方面的新闻,反而喜欢报导比丘犯戒等丑闻。
报道比丘丑闻往往比报导比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层面更广,播放次数更频繁。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对比丘,对佛教产生怀疑,认为比丘不守戒律,不值得尊敬。
当报纸疯狂地抨击比丘时,虽然有的新闻不真实,但是,其他比丘也一样受到影响。比丘们无论走到哪里,总被视为是社会的多余份子,还得承受社会上鄙视的眼神。
这些事情反映了一种趋势:“媒体的不正,严重地削弱佛教徒的信仰”。
一位为社会服务了几十年,也受到此影响的高僧曾说:“现在,比丘若想为社会提点意见,实在太难了,就连想教导人们,也可能被社会认为是错的。错在哪?错在比丘叫人们行善却不能使媒体满意!”
当比丘站出来提意见,或告诫什么总会被批评:“这可不是比丘的事,你们不要多管闲事!”
可是当比丘不发表意见,社会上出事时,比丘又会被指责:“当了比丘,却不为社会服务!”
无论如何,比丘总被媒体批评的体无完肤,做什么都是错的!
听了这位高僧的这番说词,我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佛教徒在看比丘犯戒的新闻时,要冷静地分析哪些是私事,哪些是公事,如果不把这两者分清,我们就会变成冲动无理的人,凡事都不会三思而后行。打个比方:看到一个死鱼在河流中沉浮,就认为全部的鱼都腐烂了”。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毁灭佛教的罪业。这绝对不是佛教徒该走的道路,佛教徒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正如佛陀所说:“在思考清楚前,绝对不能相信”。
第三、不挑剔比丘的缺点,积极地配合比丘宣传佛法的工作。这样,修行才会进步。这里举一个例子。这一件事发生在佛学课上,一位比丘解释得很清楚:
有一个人看了太多比丘犯戒的丑闻,他认为全国的比丘都是不守清规的。有一天,这个人正好和那位讲故事的比丘碰面,就问比丘说:“现在的比丘,总是犯上那些不光彩的行为,所以我只尊重佛陀和佛法,但却不用尊重比丘,可以吗?”
这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涉及的层面特别广,很难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许会令其他学生跟着不尊重比丘。
但是,那位比丘只是笑一笑,便回答说:
“一个人能够尊敬佛法,就表示他不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而总是寻找别人的优点。你问能否不尊重比丘,而只尊重佛陀和佛法?答案是不能,因为你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已经说明你是个喜欢挑剔别人,缺乏判断力的人。”
“泰国有超过两三百万名比丘。其中你认识的有多少?我估计就一千名吧,如果你真的遇到一千名行为不良的比丘,那么,剩下的三百万比丘呢?”
你这样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一辈子也不能遇到品德高尚的比丘。你关闭自己的心变得麻木。我劝你换个角度看一看,将寺院看作是一所世俗的学校。学校里面存在两种人:
(1)来求学的学生。
(2)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
到学校来求学的学生有没有犯过错误,有没有行为不检点的?当然有,而且有很多,可我们是否会把那些学生所犯的错误都放在我们的心上?答案是不会的。我们知道,那些学生毕竟刚来求学,如果应不懂事而犯了错误,我们就应该原谅他。然而,至于第二种人即教师,如果出现了错误就应当受到批评。
在全国各地的每一所寺院里,也是如此,的确也有两种比丘:
(一)刚开始学习的比丘:他们才刚刚来求学,有的刚刚出家不到一、两天、或一、两个月或两年。他们对戒律还不是很熟悉,如果他们犯了小小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担任老师的比丘:全国有上百万名“法师”,他们就像大柱子在支撑着佛教和每一所寺庙。他们非常认真地修行,如果他们不认真的话,恐怕现在的寺庙早就变成荒芜的田地了,佛教也就不会流传至今。
可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即使这些又有知识,戒行严谨的法师忙于弘法,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他们也从不炫耀自己。他们有的因修行而到森林里去隐居闭关,隔了很长的时间才出关一次,之后有的还留在城市里,除了认真到自我修持外,他们还尽其所能地教育他们的学生。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法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刻意炫耀自己,也不会在报纸上或者在电视上亮相,炫耀自己多么好,多么特别。因为他们很有修行,品格高尚。打个比方,他们就像装满水的瓶子,怎么摇动也不会发出声音,品格高尚的人永远不会炫耀自己。
在世俗的学校里,我们可以从服饰或者年龄辨别出老师及学生,可是在寺庙里,每一位比丘的穿着都一样,使的我们难以辨别。
“所以,如果你只是看到少数行为不检点的比丘,比如十名、一百年,至多不超过一千名你就决定不尊敬全国的比丘,放弃对上百万名有修行比丘的信仰,你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这样吧,我觉得你应该放下,当你看到比丘行善的时候,可能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他的修行有多好。但是,你可以放心,至少他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而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的布施可以使比丘更加努力地修行,总有一天,他一定成为圆满的福田。如果那一天来到了,我们就可以十分法喜地,尽心尽力地跟他一起行善。”
“若一旦得知哪里有具德行的比丘,持戒与威仪并重,值得大众尊敬,那么,不管他住在多远,都应该赶快去拜见他!因为他是难得的好福田…
《温暖之家 第七章 真正的佛教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