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如此努力還是找不到,那就要冷靜地等待,繼續地努力修行。”
“放開你的胸懷,總有一天,你會遇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出家人,能真正成爲你的好福田。所以,請你不要決定得太快,更不能只尊敬佛陀和佛法,而需要恭敬叁寶,這樣一來,才能讓你今世和來世所修的功德圓滿,證入涅槃,到達究竟。”
這位師父回答的叁個問題,筆者崇敬他的智慧與能力,尤其是他能爲僧團厘正問題,解決佛教徒對僧衆信仰的危機。
沒有仔細思考而完全相信新聞的後果
至于這一點,如果家長沒有教育孩子要仔細地思考,讓他完全聽信于比丘的負面新聞,則等于削減了我們以及他們行善的機會。如果他們認爲全國的比丘行爲不正後,就會變成沖動、蠻不講理,考慮不周全就草率做出決定的人。他們只聽信報紙上刊登的一面之詞,再也不想學習佛法。導致他們缺乏應對世界和生活變化的能力,那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因爲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乃至他們的生活隱藏的規律,只有懂得了佛法,才能了解這一規律,並正確在生活。
世界的規律則是因果報應,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的結果叫做善報;造惡業的結果叫做惡報。我們做了什麼事情,不管信不信因果報應,也必須由我們來承擔這一行爲的後果。善報惡報不會隨個人的信仰,個人的意志而改變,而是隨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世間法而改變。
世間法即是叁法印,它包括無常、苦、無我是世間的真理。
這條規律是佛陀發現的,不僅如此,佛陀還發現了擺脫叁界輪回的方法。
如果沒有正確地辨別新聞的真假,除了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外,也會錯誤地認爲全國的比丘都是不好的。
有甚者也許不相信善和惡,如果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肯定地說他不會支持或者反對行善,因爲他認爲行善等于浪費;布施會使人懶惰。這不過是不相信善與惡的人常用的藉口罷了。
到了這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想讓報紙更多地刊登一些比丘爲社會服務的事,是很難的。作爲父親、母親或者祖父母,我們應該要教育後輩,在相信任何事件之前,必須仔細思考。這樣就可以保證當我們老了,孩子們會支持我們行善,比丘們就可以繼續努力爲社會服務,泰國佛教的根基就會鞏固,佛法就能永續地傳承。
當我們經曆了一段生命的旅程之後,我們會對“人生有起有落”這句話有更深的了解。它的意思是沒有誰會永遠倒黴,也沒有誰能永遠幸運,我們的生活總是會有苦有樂。不過,我們不能忘記一個重點,即是我們不能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在我們痛苦時,也不能讓心情沮喪,情緒低落至無法自拔。我們要懂得鼓勵自己,鞭策自己,重新站起來奮鬥,進而超越生活的困境。
生命之路要靠智慧來指引,才能使自己順利地度過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不管苦或樂,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們會發現,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智慧,能比得上正等正覺佛陀。世尊以智慧教導我們要勇敢地面對人生,無論我們的生命處于何時何地,是往上還是往下,都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它。世尊的教誨是教化人類的典範,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須認真學習與奉行。
導致人生的起落的原因
不少人都還未真正了解,造成人生有起起落落的原因是什麼?有些人認爲是天上的星星所造成的,有些則認爲是上帝指定的,有些人卻認爲都是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佛陀發現一個真谛:一切都必須按照世間的規律進行,即是因果報應。因此世尊教導說:“不管你所造的業是善是惡,都要自己去承擔業報”。
因此,當我們遇上問題時,佛陀教導我們要根據叁個原因來檢討自己:
(一)是自己現世犯戒的緣故嗎
(二)是自己過去世犯戒的緣故嗎
(叁)是自己的行爲太過放縱嗎
是我們過去至現在所犯的過錯,不管記得不記得,它都是造成我們現世生命遇上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
因此,不管出了多嚴重的問題,佛陀都教導衆生說:避免再製造出更多的新問題,即是盡量持守自己的戒律。
如果是在家居士,需要工作賺錢,就要嚴謹持守五戒,不要犯戒。如果是比丘就要更加嚴謹持守兩百二十七條戒,若是優婆塞、優婆夷,就要持好自己的八戒,讓自己所持的戒律清淨圓滿,以免衍生更多的問題。
世尊教導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給自己一個標准,否則,當許多問題同時發生時,就來不及補修漏洞或者補修不完,以致主要的問題無法一次解決。因此,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就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行爲標准,如果我們的五戒清淨圓滿,將會使問題容易解決。
接著,我們再針對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來著手,例如:如果是財物問題或者利益問題,就要用布施的方法來解決。
如果不是財物的問題,而是因摩擦而産生誤解,那麼,這就是先從本身著手,要讓自己懂得恭敬、尊重、真誠與謙虛,即使有時候向別人忏悔道歉也必須得做,這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有時候問題也于自己的放縱,冒犯了別人,破壞了別人的東西,如果是這樣就要適當地賠償對方的損失。
不管發生什麼問題,首先都要“冷靜”,最好什麼先不要做,打坐令心甯靜。如同俗語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給自己時間靜下來好好地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在我們還沒確定問題的症結時,先不要急于解決,一旦確定了,就要馬上處理。解決問題時要冷靜,有些事情並不能馬上就可以解決,它需要時間處理,因此需要耐心地等待,不可操之過急。
世尊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一部經文,泰國法師在每個星期天都會誦念,在居士供僧之後,法師會誦兩叁部經文,其中一部經的起頭是“帕恒……”,所以我們簡稱這部經爲“帕恒經”。
這部經文中提到佛陀所遇到的問題比我們多,但是世尊卻能一一地解決它,後代論師就把世尊所遇上的比較嚴重的問題,記載成經文如下:
(一)在世尊成道那天,遇上魔羅率領魔軍來幹擾。世尊運用自己的叁十波羅蜜來解決此問題,使用自己宿世以來所累積的布施波羅蜜,以及回向的功德來製伏魔軍。
我們也是,有時候遇見重大的問題或障礙,也必須以布施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當世尊遇到“阿羅哇嘎夜叉”時,明白的說,就是面對脾氣暴躁的衆生,世尊采用忍耐,即是包容來解決問題。夜叉怎麼說,怎麼做,若能忍就忍受下去,直到夜叉敬服了世尊,願意消除自己的傲慢心。夜叉心中可能會這麼認爲:世尊的忍耐力實在令人佩服!我這樣蠻不講理地欺侮他,但他卻仍然還可以忍受。當夜叉同情敬佩後,世尊才有辦法與之交談說法。
當我們遇見平常易于嗔恚的人,先忍耐,接著就要找解決問題之方法。
(叁)當世尊遇上喝醉酒的瘋狂大象時,要製服瘋狂的衆生,世尊就以發慈悲心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當對方被慈悲感化後,自然就會讓步,而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四)當世尊遇上“翁庫利曼”,被他追殺時,世尊就運用神通對他進行開示。我們還未有如世尊般的神通,當遇上殺手時,就要求助警察,以法律來加以製裁。
(五)當世尊在大衆面前被冤枉時,是如何處理?
那天世尊正在開示,突然,法堂裏有個婦女站起來,這個女人是舍衛城裏的一個養女,她在大衆聽法正入神時,立起身來說:世尊!你只懂得開示教導別人,卻不管我們的胎兒,他即將誕生,世尊,你該怎麼辦?
被冤枉發生了男女桃色問題,世尊用保持靜默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有兩件事情,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被冤枉後,都要保持靜默,不要反駁對方,等候時間給予證明。這兩件事即是男女關系和錢財糾紛。
當比丘被冤枉與女生發生桃色糾紛,或者有地位的人被冤枉與桃色糾紛發生有關時,大部分的人,剛開始聽到時,都會相信百分之九十,所以最好的辦法即是保持靜默,等候時間給予證明。總有一天,事情的真相一定會水落石出的。
有關錢財方面的問題,當出家人被冤枉與錢財有瓜葛時,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反駁對方,或者居于高職位人士被控告有貪汙問題,也很難與對方抗辯,只能保持靜默。不過,這並不表示認輸,而是在靜觀其動靜,等待機會爲自己洗脫罪名。佛教用一句話:不鬥、不離、保持靜默!以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所應該持有的態度。
“不鬥”的意思是不采取同樣的手段去冤枉對方。
“不離”的意思則是不要認輸,也不要去承認。
但是要繼續做善事,並且更加嚴謹地按照所有的工作規則去做,不要怕工作進度變慢,這樣不久肯定會獲勝。
(六)當世尊遇上狡猾或辯論高手時,就運用智慧來處理面臨的問題,不過,世尊所講的每句話都是真實和充滿哲理的。
(七)這次不是世尊自己處理,而是派目犍連尊者去降服充滿毒性和具有邪見的海龍,這只海龍叫做“難陀巴難它”,此次也運用了神通力來處理問題。
(八)當世尊遇上邪見者,即是具有極端邪見的梵天界天人,稱爲“帕嘎梵天”,世尊也是運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因爲要跟梵天決鬥,所用的智慧是屬于佛教裏最高層次的智慧。
我們遇上的問題絕對不會比世尊多,所以只需按照世尊的方法處理即足夠了。不過,首先要檢查自己的戒律是否清淨,調整自己的行爲達到良好的標准。當戒律和行爲正確後,其他問題就會跟著改善,如果戒律無法持守得清淨,其他事情也就無法處理好。
親愛的讀者,我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不管有多麼地嚴重,也要耐心去克服。無論如何,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根源,都是由于過去的行爲太過放縱或犯錯導致的。要清楚明…
《溫暖之家 第七章 真正的佛教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