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辯論,也不和他人起爭執。他應用世間常用的詞語,卻不執著於它們。
八月九日
「至善的喬達摩,我持著這樣的立場與觀點,如果有人說出他所看、所聽、所感覺的,那他可以放心說道:『這是我所看到的,這是我所聽到的,這是我所感覺到的。他這樣做是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
「婆羅門,我本身並沒有說一個人應把他所見、所聽、所感覺的說出來。我也沒有說不可說出這些來。如果一個人說了會導致不利的境況發生,那他就不應該說。如果說了能引發好的境況發生,那他就應該把所見、所聽、所感覺及所了解的說出來。」
八月十日
有一次,盤咖拉(Pancaks)的比丘 沙卡(Visakha)正在會場說法。當夜幕低垂時,世尊從靜坐中起立,走入會場中,坐在爲他設置的座位上,問道:「是誰在說法,說得如此之好?」
「世尊,是 沙卡比丘。」
過後,世尊對 沙卡比丘說:「說得好! 沙卡,說得好!你以文雅、清楚、不粗俗、明顯、可理解與不偏袒的語言爲僧衆解說佛法,使他們得到提升、覺悟與激發。」
接著,世尊說了這首偈:
若他不出聲,別人不會知曉他,
那他只是混在衆人中之智者。
若他開口並教導那超越生死,
別人便會知曉他。
故,讓他點燃佛法之光,
讓他高舉智者之旗幟,
智者以啓發性演說爲其旗幟,
佛法就是智者之旗幟。
八月十一日
我已傳授了全部的佛法,一個人只要了解佛法中的四行偈言,並把它應用在生活中,那他可以稱得上是博學、是熟記佛法的人。
八月十二日
當世尊住在橋賞彌(Kosambi)城的佝斯達園(Ghosita Park)時,優陀夷尊者正在爲圍繞於他身邊的居士說法。剛巧阿難看見了,就去告知世尊。世尊說:「阿難,要爲他人說法的確不容易。在爲他人說法時,應先確定五件事。那五件?說法時,想著:我將依層次逐漸由簡入繁地講說,我將以那目標爲說法的題材,我以慈愛之心說法,我不爲求取利益而說法,我的說法不會爲自己或他人帶來災害。阿難,要爲他人說法的確不容易。所以在爲他人說法時,應先確定這五件事。」
八月十叁日
遇到有人當面辱罵你,以拳頭擊打你,以土塊丟你,以木棍打你或以利劍襲擊你時,你應把世間的一切欲望與顧慮抛開,並且這樣訓練自己:「我的心將不動搖,我將不說惡語,我將以沒有瞠恨的仁慈心悲憫他人,爲他人的利益著想。」你應如此訓練自己。
八月十四日
應該如此訓練自己,想著:「我應時時刻刻學習世尊那高深、淵博、卓越的教誨。」你應如此訓練自己。
八月十五日
流浪者波達利耶(Potaliya)來拜訪世尊,恭敬地向他問安,然後坐在一旁。世尊對他說:「波達利耶,世上有四種人。那四種?一種人在恰當的時刻批評該批評的,說出了事實與正確的,但卻不稱贊該稱贊的。另一種人在恰當的時刻稱贊該稱贊的,說出事實與正確的,但卻不批評該批評的。再有一種人既不批評該批評的,也不稱贊該稱贊的。最後一種人在恰當的時刻批評了該批評的,稱贊該稱贊的,說出事實與正確的。這四種人之中,你以爲那一種人最可敬與最難得?」
「至善的喬達摩,我認爲既不批評該批評的,也不稱贊該稱贊的人是最可敬與最難得的。因爲他對一切毫不在乎,所以可敬。」
「我卻認爲在恰當的時刻批評該批評的,稱贊該稱贊的,說出事實與正確的事物之人才是最至上的。爲甚麽呢?因爲他掌握了恰當時刻,所以可敬。」
八月十六日
有如恒河朝東方奔流,一個培育與修持八正道的人朝向涅槃奔流。
八月十七日
「我告訴你:若讓一個聰明、誠懇、老實、率直的人到我跟前來,我將會教他佛法。如果他能依法修持,在七年之內,憑著所學知識與觀察力,足以證得年輕人出家所想得到的。別說是七年,在七天內他也能辦到。」
「你或許會想:『沙門喬達摩這樣說不外是爲了招收弟子』。但是,這想法並不對。你現在的導師可以繼續做你的導師。你或許會想:『他要我們抛開我們的戒律。』但是這想法並不對,你可以繼續守你的戒律。你或許會想:『他要我們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想法並不對,你可以繼續保留現在的生活方式。你或許會想:『他要我們修習那些我們宗教所認爲是錯的,或是不去修習那些我們宗教所認爲是對的。』但是,這想法並不對。你可以繼續修習你的宗教所認爲是對的,避開那些你的宗教所認爲是錯的。但是,世上有些未被抛掉的、沾上汙點的無益之物、導致輪回之物、令人恐懼之物、在將來會産生痛苦之物、與生、老、死有關連之物。我正是爲了使人抛開這些東西而教導佛法。如果你修行正確,這些汙點會被去除,而導向純淨之物將會增長、發展。在此生中,你能憑著自己的知識與觀察力證得圓滿的智慧,並且堅守著它。」
八月十八日
世人所期望發生的,
往往與事實不同,
於是失望産生了。
世事便是如此運作。
八月十九日
世上有叁種病人。那叁種?
有一種病人即使獲得妥當的飲食、醫藥與照顧,也不能複原。
另有一種病人不論有沒有獲得妥當的飲食、醫藥與照顧,都會複原。
再有一種病人只有在獲得妥當的飲食、醫藥與照顧的情況之下,才能複原。
妥當的飲食、醫藥與照顧是爲第叁種人而開的藥方,但是其他兩種病人也應受到照顧。
世上有叁種人可以和這叁種病人相比擬。那叁種?
有一種人不論有沒有機會見到如來,學習佛法與修持戒律,都不會修行善業。
另一種人不論有沒有機會見到如來、學習佛法與修持戒律,都會行善業。
再有一種人只有在見到如來、學習佛法與修持戒律的情況下才會行善業。
佛法是爲了最後一種人而宣說的,但是佛法也應傳授給另兩種人。
八月二十日
一個人應如何關注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呢?他應先克製自己的貪、瞠、癡,然後鼓勵他人效仿。
八月廿一日
某五個因素使一個人的禮物達到盡善盡美。那五種?贈送者以恭敬之心贈送、以關切之心贈送、親手贈送、以善好之物贈送、贈送時有考慮到後果。
八月廿二日
阿難尊者來到屋前,依靠在門柱上哭泣,說道:「我還只是一個學習者,還必須致力以臻完美,可是對我那麽慈悲的老師卻要入寂了。」
此刻,世尊正在問衆僧:「阿難在那裏?」
衆僧把實情說出來,世尊聽了,說道:「去吧!比丘,去告訴阿難說:『阿難友,世尊叫你。』」
當阿難到來時,世尊說道:「夠了!阿難,別哭了!我過去不是有教導你們嗎?所愛的必定有散失的時候,有生、有形成、有會合,必定有別離與瓦解,這又怎麽可能有例外的呢?長久以來,你和藹親切、全心全意地服侍如來,你以慈愛的身、口、意服侍如來,你已積了大善德。你現在應該全力精進,不久之後,你也能擺脫煩惱的束縛。」
八月廿叁日
「若有人批評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不能因此生氣、憤恨與煩亂。因爲生氣、憤恨與煩亂會妨礙你,使你無法分辨他們的言論是否正確、你們能分得清嗎?」
「不能,世尊。」
「那麽,當別人批評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應向他們解釋何者是不正確的,說道:『那是不正確的,不是我們的道路,我們不這麽做。』同樣的,若有人贊美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也不能因此而欣喜、歡樂或自負。因爲欣喜、歡樂或自負會妨礙你辨明真相。因此,當他們稱贊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應向他們解釋何者是正確的,說道:『這是正確的,是我們的道路,是我們的作爲。』」
八月廿四日
人若有所不滿,苦惱便隨之而來,使你不論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不會感到快樂或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裏、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衆之中,也找不到快樂或喜悅。
人若能知足,不論你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會感到快樂與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裏、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衆之中,都能找到快樂與喜悅。
八月廿五日
釋迦族的摩诃南摩(Mah 「不必畏懼!摩诃南摩,不必畏懼!你將得善終。對於一個長期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的人,縱使由四大會合之身,被飛禽走獸所吞食,但是長久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的心會展翅高飛,會證得那至上的。有如一個人把一壺酥油倒入深淵之中,假設那壺破了,碎片因而沈入淵底,然而酥油依然浮於水面。同樣的,摩诃南摩,你的心已長久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因此,不必畏懼,你將得善終,你將得善終!」 八月廿六日 一只★必定會在身上塗滿解藥之後,才去接近與捕捉毒蛇。同樣的,積極修習禅定的人,在面對這個充滿憤怒、憎恨、敵意、爭吵、爭辯與糾紛的世間之時,必需先在身上敷搽慈愛的良藥。 八月廿七日 世間上有四種人。那四種?第一種人只有淺薄的學識,但又不能從中得利。另一種人有淺薄的學識,又能從中得利。再有一種人有淵博的學識,卻不能從中得利,還有一種人則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能從中得利。 爲甚麽那種學識淺博的人,不能從所學中得利呢?因爲這種人所學的經文很少,又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句與字義,也不能依法修習。爲甚麽另一種學識…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