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迷於賭博有六種危害:若贏了,會激起對方怨恨;若輸了,會痛失錢財;所說的言語不被法庭接受;被朋友、官員疏遠;沒有人願意與他成親,因爲人們都認爲賭徒養不起妻子。
四月廿叁日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四月廿四日
我曾聽過『永持愛心是最偉大崇高的』之說。世尊就是這句話的證明者,因爲他被證實是永持愛心的。
四月廿五日
當時,有一名比丘患了痢疾,摔倒在自己的糞便中。世尊與阿難尊者正在視察宿舍。遇上這病僧,世尊問道:『比丘,你怎麽了?』
『我患了痢疾。』
『沒人照顧你嗎?』
『沒有的,世尊。』
『爲何其他比丘不照顧你呢?』
『因爲我對他們沒有用處,世尊。』
於是世尊對阿難說:『你去提水來,我們一起沖洗這病比丘。』水提來後,世尊負責倒水,阿難負責洗刷。沖洗完畢,兩人合力把病僧擡上床。
過後,世尊召集衆僧,問道:『比丘們,爲何不照顧那病比丘?』
『因爲他對我們沒有用處,世尊。』
『你們都沒有父母在身旁照顧,如果彼此不相互照顧,又有誰來照顧你們呢?你們如果願意照顧我,就應該照顧患病之人。』
四月廿六日
舍利弗尊者說有五種方法可以滅除升起了的嗔念。那五種呢?
『就以一個言語潔淨,行爲卻不潔淨的人爲例子吧!假設有個穿著以破布製成的袈裟的僧人,看見路上有塊破布,便用左腳踩壓著,用右腳攤開,觀看它有利用價值,然後繼續上路。同樣的,對一個言語潔淨,行爲卻不潔淨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行爲;相反的,應注重他潔淨的地方。』
『對於一個言語不潔淨,行爲卻潔淨的人,我們又如何滅除嗔念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乾口渴的人來到一個長滿青苔、水藻的池塘。他投身入池,撥開苔藻、再用雙手掬水來喝,全身備覺爽快,然後繼續上路。同樣的,對一個言語不潔淨,行爲卻潔淨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言語;相反的,應注重他潔淨的地方。』
『對於一個言語、行爲不潔淨,心念卻不時達致清澈平靜的人又如何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乾口渴的人,看見一個積滿水的牛蹄印坑,他於是想:「這是牛蹄印坑,如果我用雙手或找個杯來掬水,必定會把泥漿給攪拌上來,變得不適予飲用了。若我扒在地上,像牛一樣低頭飲水又如何呢?」想著他便如此做了。同樣的,對於一個言語、行爲不潔淨,心念卻不時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我們不必理會他的行爲、言語,應注重他清澈、平靜的心念。』
『對於一個言語、行爲不潔淨、心念又不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又如何呢?假設有一個身患重病,痛苦難挨的人,獨自徒行在前後都沒有村落的大道上,既找不到合適的糧食與藥物,也找不到人來照顧或指引到另一個村落去。若有人看見他,一定會起憐憫之心,想著:「這可憐的人,若得不到他人的幫助,一定會死去。」同樣的,對於一個言行不潔淨,心念又不能達至清澈平靜的人,我們應發慈悲心,同情他,想著:「這可憐的人應放棄惡行、培育善行,否則死後一定不能輪回到善道。」
『對於一個言行潔淨,心念又清澈平靜的人,我們又如何滅除嗔念呢?假設有一個被熾熱的天氣折磨得疲倦厭煩、喉乾口渴的人,來到一個清涼澄澈的池塘。池邊萬木爭榮、林蔭蔽天,是個歇腳的好地方。於是他跳入水中沐浴暢飲一番,再躺在樹蔭下歇息。同樣的,對於這麽一個人,我們應想著他在言行上的潔淨與心念上的清澈平靜。』
四月廿七日
如果你的敵人,
在他的勢力領域中傷害你;
你又何必心中懊惱,
在自己領域中傷害自己。
含著滿眶熱淚,
你離開噓寒問暖、鼎力相助的家人。
你何不離開敵人?
何不撇下帶來莫大傷害的憤怒?
把你圍困的憤怒,
腐蝕了你努力培育的一切德行之根,
誰會如此愚蠢呢?
何以他造了惡業,
你爲之憤怒?
難道你願意模仿他的惡行?
如果有人激怒、煽動你,
要你去造惡;
你何必氣憤,
何必如他所願。
如果你生氣,
他或許會受害、或許不,
但你覺得氣憤,
你必定自己受害。
如果敵人氣昏了頭,
自甘走上痛苦之道,
難道你願意步他後塵?
當敵人激你生氣以傷害你,
讓這般怒意自行消失,
別無謂的傷害自己。
四月廿八日
錫達(Citta)居士對衆比丘說:『假設有一根繩子或一把牛轭將一頭黑公牛與一頭白公牛綁在一起,那麽應該說黑牛是白牛的枷鎖呢?還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鎖呢?』
『不!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繩子或牛轭所束縛。』
『比丘們,與此同樣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鎖,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鎖;因爲它們二者而産生的欲望與執著才是枷鎖。耳根與聲音,鼻根與氣味、舌根與味道、心與念頭等都不是枷鎖。因爲它們的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與執著才是真正的枷鎖。』
『善哉!居士,你說得好。你具備了與佛陀精湛的教誨相一致的慧眼!』
四月廿九日
金米拉(Kimbila)問世尊:『如來證入涅槃後,甚麽因素能使佛法持久?』
『當如來證入涅槃後,如果男女僧衆、居士能夠敬重與注意佛、法、僧,能夠敬重與注意修行、禅定、熱誠、善好,那麽佛法就會持久。』
四月卅日
當我告訴一些愚人『放棄它』時,他們卻說:『這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這沙門太強調小節了。』他們非但沒有放棄,還對我與其他要修行的人感到不滿。這形成了他們的堅韌、結實又牢固的枷鎖,不易被摧毀,有如一塊大木頭難被磨損一般。
五月
五月一日
認真的人持有信心,不多疑。
認真的人精力充沛,不懶惰。
認真的人穩定專注,不會散亂。
認真的人清楚了解,不混亂。
認真的人智慧高強,不愚昧。
你具備了這五種素質後,還應培育另六種素質。對於如來,你應如此冥想:『如來就是世尊,是一位無上士(世間最尊貴者)、正遍知(能正確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德行與善行都圓滿俱足)、善逝(雖入涅槃,卻從不舍棄衆生)、世間解(了解世間一切事理)、調禦丈夫(能善巧調禦衆生的根性、化導他們)、天人師(教化天神與人之導師)、應供(德行圓滿、受人供養)、世尊(世人所共同尊重者)。
對於佛法,你應如此冥想;『世尊對佛法的教導達至盡善盡美。佛法是顯見的,不爲時間所限,人人都可親身嘗試的,佛法是上進的,智者可以自己證得。』
對於僧團,你應如此冥想:『世尊的弟子修習得很愉快、修習得很直截、修習得很正確、修習得很有規律。這四對人、這八種人都值得供養、殷勤招待、贈送禮物及合掌頂禮,他們是世間無比的善好的源頭。』
對於自己的德行,你應如此冥想;『它是完整無缺、沒有瑕疵、沒有失去光澤、帶來自由、被智者稱贊、純淨的、能使心念趨向集中的。
對於自己的布施,你應如此冥想:『布施對於我是一種收獲。處在衆多吝啬之人中,我卻能慷慨解囊、樂於分享、樂於助人、樂於布施。
對於天神,你應如此冥想:『四大天王、叁十叁天神、雅瑪天神、歡喜天神、製造天神、保護天神、大梵天四周之諸天神。這些天神升上天道之前所具有的信心、德行、智慧與布施,我也同樣具有。
當一個聖潔弟子冥想這些事物時,心念便能脫離貪、瞠、癡。這時他的心念筆直地固定在這些事物上。他真心的感到善的愉快、佛法的愉快、佛法所帶來的愉快。人若愉快,喜悅便油然而生。因爲喜悅,身體便能達至平靜。有了平靜的身體,他感到快樂,心念也由於快樂而能專注集中,有句話形容這樣的人:聖潔弟子冥想佛、法、僧,冥想德行、布施與天神,他平穩地、住在不平穩的人群中,平穩地過活。
五月二日
淨化德行的要素有哪些?在進行淨化時,有德的人應修持戒律,並立志徹底淨化德行:『如果我的德行不圓滿,我將致力去淨化,使其達至圓滿。即使我的德行已圓滿,我仍然以智慧從旁補助。』這就是德行的圓滿淨化。淨化過程中所涉及的立願、精力、毅力、勤奮、警惕性與全神貫注,都是淨化德行的要素。
五月叁日
信心有余而智慧不足者缺乏判斷力,其信心缺乏根基。智慧有余而信心不足者錯在奸詐狡滑,這習性有如吃錯藥所導致之病一樣難治。一個信心與智慧兩者平衡的人,只對有根基的事物有信心。
五月四日
尼甘塔·那達布達(Nigantha Nataputla)的弟子阿士曼拉卡布達(AsibandhaKaputla)來到世尊跟前。世尊問他:『尼甘塔·那達布達教導弟子們甚麽教義?』
『世尊,那達布達教導說: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殺生、偷盜、邪淫、撒謊,他便會入地獄。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他平日的習慣性行動。』
『但是,若如你所說:一個人的習慣性行動決定了他的命運,那麽根據那達布達的這個教誨,沒有人會下地獄。假設有一個人只在白天或只在晚上,或只在一些時候殺生,你認爲他最習慣的行動是殺生或不是殺生呢?』
『世尊,他最習慣的行動不是殺生。』
『假設有個導師教導如此的教義。他有個信徒對他很有信心,想著:我的導師說誰若殺生、偷盜、邪淫或撒謊,便會墜入地獄。我曾做過這些事,所以我一定會下地獄。於是他堅持這個見解,不加以割舍、放棄,不停地思想這見解,結果他真的下了地獄。但是如來在世時,曾譴責、嚴厲地譴責殺生、偷盜、邪淫與撒謊,說道:「戒絕這些。」他有個信徒,對他很有信心,想著:『世尊多方譴責殺生、偷盜、邪淫與撒謊,並說:『戒絕這些。』我曾做過這些,這是錯的,不好的。而且在想到這些都已不能挽回時,我便很後悔。』有了這種想法,他於是放棄這些行爲,脫離了惡道。由…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