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P2

  ..續本文上一頁最後雙腿被鋸掉,當剛剛開刀後,每天下午大概兩點鍾的時候,傷口就會劇痛無比,怎麼治都治不好。”

   但是因爲他來過寺院,深信功德與惡業的事情。當師父去探望他時,將誦經與引導靜坐的錄音帶給送給他。每天用完早餐後,就先讓他休息睡覺,直到下午一點半,當劇痛快要發作時,就將誦經的錄音帶播放給他聽,並請他跟著一起誦念。

   當到了下午兩點時,他早以忘記了痛楚,每天都這樣做,直到痊愈爲止,這是曾經用過而有效的方法。

   “這提醒我們,若是懶惰誦經,就要先練習誦經,當生病時,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以誦經來消除痛楚。當心專注于誦經的聲音時,就會忘了痛苦,這也是曾經用過有效的方法。”

  (一)父母是孩子的楷模:父母賜給我們適合行善的人身。因此,雖然父母沒有照顧孩子,但他們畢竟還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而且如果他們把我們從小養育成人,就是爲我們樹立了最佳榜樣,他們的恩德是不可思議、無法計算的。

  (二)父母永遠寬恕孩子、不會記恨:雖然有時父母親會責罵或鞭打孩子,但是這些都出自于愛與關心,希望孩子能成才。其實,當父母親鞭打孩子時,就有如刀子正在割父母親的心一樣,正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不管誰的愛都無法比得上父母親對兒女的愛。父母親一直無私地付出,很不得把世間所有的都給予孩子,所以千萬不要懷疑父母親會像別人一樣地背叛我們。

  (叁)父母恩重如山,當子女的即使窮盡一生,也是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其實父母親即是家裏的主佛,身爲子女的一定要感恩他們的恩德,要善待他們,孝順他們。

  子女必須孝順父母親,簡述如下:

  (一) 好好地照顧與關心他們,舉凡食物、衣服、住所等,都要悉心地照顧,尤其是當他們生病時,必須以最佳的方法加以治療,要經常如此關懷他們,直到他們命終爲止。

  (二) 行善積德,當個有用的人,讓家族感到光榮,父母親感動欣慰。

  (叁) 行爲端正,處事光明磊落,能繼承父母親的遺産,並加以妥當地處理。

  (四) 謹慎地爲他們辦事,不要有任何錯誤。

  (五) 邀請他們,支持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布施、持戒、靜坐,讓功德跟隨他們到來世去,向涅槃之道邁進。這是每個孩子對父母親所應負起的重要責任。即使到了他們往生之後,也要經常修功德,回向給他們。

   爲了讓子女長大後能當有用的人,爲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父母親盡其一切,辛辛苦苦地培育子女,他們的苦心,作爲子女的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一定要報答他們的恩情。當我們爲人父人母後,爲了培育自己的子女,同樣的,我們也是任勞任怨,不惜地付出一切,爲子女作了犧牲,冀望他們能成才。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此時,我們一定能深切地了解父母的偉大與無私。

   當我們在養育兒女的同時,也不可以忽略我們的父母親,必須善待他們,照顧他們,關懷他們,奉養他們,讓他們能安享晚年,從而也能爲自己的兒女樹立好榜樣。而兒女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情形下,自然也會受到良好的影響,懂得敬老尊賢,成爲社會的棟梁。另有一點非常重要,當父母親臨終的前一刻,我們一定要懂得好好地照顧他們的心,使之保持清淨,無所挂礙,往生善道。這在佛教裏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爲人子女應盡的孝道。

  叁、成爲家裏值得尊敬的人

   根據一則報告,自佛曆二五四二年起,在泰國,每年遭子女抛棄的老人,其機率越來越高,平均一年不少于叁十萬人,而一般老人院一年只能收容兩百位老人。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不幸的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子孫對家中的老人感到厭倦,不想他們成爲生活上的負擔,因此便將他們棄之不顧,此種趨勢逐年提高,真得令人不寒而栗,感到悲傷與無奈,不禁哀歎道德倫理的淪落。

   抛棄年老父母的問題,是泰國當今社會裏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泰國國內有90%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的教義,教導我們要奉送父母,他們就如家裏的阿羅漢一樣,非常重要,作爲子女的一定要尊敬與孝順他們。

   老年人的生活經驗豐富,時常會提醒與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人生,如何求取進步,如何獲得幸福。他們對子女有大恩惠,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的範疇能比得上他們,我們畢業也無法報答得完,因此如果有人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關心,甚至棄之不顧,那麼試問這世上還有誰能令他孝順?這種令人唾棄,幸福之路並不屬于他們的。

   當我們呱呱墜地,在襁褓期間,一切都需要別人的照料,父母親衣不解帶,任勞任怨地細心照顧著我們,從不言倦,無論有多辛苦,也絕不會把子女丟棄。否則我們早已經喪命了,或者雖能僥幸活命,但恐怕也會淪落爲指導乞丐,叁餐不繼,那能像今天一樣,幸福快樂。因此光只這一點,其恩德就已經令我們無以報答了。

   因此子女一定要報答父母之恩,感謝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當他們的孩子]並養育我們、保護我們。有時候他們甯願自己挨餓,也要設法喂飽自己的孩子。他們忍受著各種苦,也要把孩子撫養成人,他們的付出是多麼的無私,多麼的偉大啊!

   試想,當我們到了晚年時,勢必年老力衰,體內的各種器官都退化了,一切都不像年輕時那麼惬意,行動無法自如,那時我們就會感到很煩惱。因爲無論要做什麼事,都需要子孫們從旁協助,甚至連大小便,也要依靠他人幫忙。在這樣的情況下,日子一久,不中自己感到厭煩,相信子孫們也會厭惡我們。如果他們的愛沒有發自內心,沒有真正地愛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話,他們一定不想來照顧。即使有人可以忍受得住,可能也是有其目的的,因爲他們希望得到老人家的遺産。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也屢見不鮮。我們應該要高潮令這些問題不會發生在我們的家庭裏。

   要使子女敬愛關懷家中的長輩,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從小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經常教導孩子要自動自發地幫忙照顧長輩,而父母自己本身必須樹立好榜樣讓子女學習這樣子女自會如自己的父母一樣,懂得敬老尊賢,照顧與關懷家中的長輩。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順長輩。讓孩子多與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觸,經常把他們的恩德告訴孩子們,讓他們産生恭敬心,如此不斷地作正確的教導,那麼,日子一久,自然會對孩子産生正面的影響。

   但是如果父母親在與孩子一起照顧父母的同時,卻又能在孩子的面前與背後不斷地抱怨,口出惡言,或是邊照顧,邊責罵孩子,這樣自會對孩子産生不良的影響,將來當父母年老時,他們也會如此對待父母,認爲父母在家裏是多余的,甚至地位比傭人低,父母親必須看他們的臉色過日子。到時父母親必會因此而傷心欲絕,淚眼相對!殊不知這就是因果報應。

   因此如果父母親希望子女在自己年老時,能善待自己,就必須要先善待自己的父母,並訓練孩子當自己的助手,一起照顧長輩。當他們長大之後,自然會以愛心來照顧父母,關懷父母,奉送父母。

   無論如何,當父母在教導孩子行孝道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應該從旁加以提醒,補充說明。無論如何,父母親應該在年老之前,就爲晚年做好准備,爲子孫所尊敬。

   如果事先沒有作好心理准備,那麼當身體衰老時,就來不及了,到時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痛苦。

   那麼,要如何准備,當家裏值得尊敬的人呢?簡單地說,老人有兩種:

   第一種爲沒有修世界各地的老人,即是在有生之年,從沒做過什麼善事的老人,很少布施、持戒、誦經、打坐,對學佛沒有興趣,每天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這種老人很麻煩,不講道理,做事沒原則,缺少判斷力,不能分辨是非,子孫們都不想接近他,這種老人,通常會造成許多家庭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婆媳之間問題。子孫們無法從他那裏學到做人的道理,他根本毫無善業可言,所以最終將被子孫遺棄。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順長輩。讓孩子多與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觸,經常把他們的恩德告訴孩子們,讓他們産生恭敬心,如此不斷地作正確的教導,那麼,日子一久,自然會對孩子産生正面的影響。

   第二種爲具功德羅蜜的老人。這種老人的一輩子,除了認真工作與累積財物外,也會爲晚年做好准備。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時間,妥善的處理自己的私事,從不麻煩家人,絕不成爲家人的累贅。

   他也經常學習佛法,認真布施、持戒、打坐,同時還經常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于子孫。

  正等正覺佛陀稱這種人爲“值得子孫尊敬的人”,哪家有這種老人的話,哪家就會安樂,他就如“家裏的主佛”一樣。

  這種老人明了簡單就是幸福的道理,並以此作爲原則,老老實實地過生活。

  (一) 經常盛缽:勤于布施。每天早上都會爲僧衆盛大缽,就是將食糧儲存到來來世去的方法。

  (二) 精進地持守五戒:對于第四條戒—不妄語,他更謹慎地持守,即是不打妄語、不唠叨,當個吃住都簡單的人。尤其在佛日當天就會持守八戒。

  (叁) 盡量地安排時間打坐;每天早晨、中午與晚上入睡之前,都一定會打坐,讓心透明清澈。他會爲子孫樹立好榜樣,有空時就教導家裏的小孩子,有時講故事,有時分享有益的生命經驗,時刻提醒子孫,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上去。他絕不插手幹涉女婿或媳婦的私事,而讓子孫們自己學會負擔與解決家庭的問題。他只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調解,盡量培養家族的接班人,因爲知道自己在世的時間有限,所以會將所有的財物,妥善地分配,交給子孫管理。

   他也會取出部分的款額作爲自己往生後,辦理喪事之用,而不讓子孫爲了辦理自己的喪事而奔波傷神。總而言之,他會在往生之前作好一切准備,絕不加重子…

《溫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