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P3

  ..續本文上一頁孫們的負擔。如此一來,必定得到子孫的敬重,讓子孫永遠尊敬他,懷念他。

   因此,大家應該明白,第二種老人在晚上的時候,絕不會孤單,因爲子孫們都想接近他。其實,如果子孫們願意親近他,就能增長知識,了解更多的做人道理、使自己身心安樂。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如何當一個明智的老人,那麼從今天開始,就准備家裏的主佛,好好地爲自己的晚年作好准備吧!

  四、給予子孫祝福

   當生命已經步入晚年,祝福子孫,使他們快樂、幸福、進步,就成爲我們人生另一個責任。但是如何祝福子孫,卻是一種學問,如果做得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子孫的尊敬,而且還會産生不良的影響,導致子孫反感,不願親近我們。

  “祝福是什麼?

   福是來自巴利語的vara,vara是吉祥、幸福的意思。

   祝福的意思是給對方吉祥、幸福。所以祝福子孫,即是希望子孫得到吉祥、幸福。

  祝福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給予子孫祝福,是泰國的一種傳統古老文化。一般上,在每晚入睡之前,父母親都會子女去向長輩們頂禮,祈求祝福。而此時身爲家中的長輩們頂禮,祈求祝福。而此時身爲家中的長輩就會把當天所行的善事,告訴子孫,當作祝福。在祝福的過程中,著重強調與灌輸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報應觀念,藉此培養子孫良好的品德。

   過去的泰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奉行此種傳統文化,因此人們大多能安居樂業,社會問題並不多。

   入睡之前給予子孫祝福,對家中的長輩來講,是家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爲他們明了,如果家庭失去了長輩的祝福,就等于該家庭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凝聚力。

   一旦家庭失去了重心,缺乏凝聚力時,家裏就會顯得死氣沈沈,毫無朝氣可言。

   家庭成員會因此而時常發生沖突、甚至大動幹戈,進而反目成仇,到此地步,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溫暖。

   尤有甚者,有些家庭成員因經不起打擊,而藉酒店消愁,或吸食毒品以麻醉自己,這樣一來,將導致整個家庭步入毀滅之道。

   了解此傳統文化之重要性的家庭,都會灌輸子女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教導他們在每晚入睡之前,必須向家裏的長輩請求祝福。

   有的父母,當家裏的長輩離開世間之後,都會教導子女向亡者的遺照頂禮,並告知孩子有關他們在生時行善積德的差事美事。

   但是近幾十年來,這樣的傳統文化已經泰國人的家庭中逐漸消失了,而在缺乏家庭凝聚力的情形下,情致老人被遺棄的問題、家庭破裂問題、離婚問題越來越嚴重。

   現代社會的一般趨勢,大部分的年輕夫婦,婚後都各自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因此,平常在家裏,只有年輕的父母與年幼的孩子相處在一起,跟祖父母、外公與外婆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結果祖孫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淡,一點凝聚力也沒有。因此當年輕父母無法與孩子溝通時,就沒有長輩可以從中調解協助,日子一久,問題就會趨于嚴重,導致少年離家出走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也是産生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

   缺乏凝聚力的小家庭,如果其父母親不設法加以補救,爲孩子灌輸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那麼家庭成員肯定會因家庭失去了溫暖,而無法和睦相處,最終將導致家庭破裂。要加強家人彼此之間的凝聚力,就必須保留傳統的優良文化。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孝心,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孩子一定要先向父母親求祝福。剛開始時,母親可能要先帶孩子去頂禮父親,請求父親祝福,因爲父親是一家之主。當發親給孩子祝福之後,在告訴孩子去頂禮母親,請求祝福,因爲母親也是家庭的支柱。

   如果父母親能保留優良的傳統文化,灌輸孩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這就等于給家庭買了保險一樣,家庭會因此而充滿了溫暖和幸福。到了晚年,也能確保子女們會好好地侍奉他們,不會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因爲自小,父母親就給他們樹立了好榜樣。

  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

   當我們已經知道祝福是有多麼的重要之後,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佛教認爲人“心”是跟其他動物不一樣,人心是有其特性的:

  (一) 心是可以透過訓練提升其品質。

  (二) 心可以消除不好的品質。

  (叁) 心可以不斷地淨化。

   因爲有這種特性,所以如果人只累積善業,心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一直累積惡業,心就會變惡。

   但是,因爲我們的心,也不至于是完善惡的,沒有一絲善,否則,我們早就墮落地獄了。

   同樣的,我們的心也不是完全善的,沒有一點惡,不染,我們就可以成阿羅漢了。

  就是因爲我們的體內,有善也有惡,彼此相混,所以我們要找辦法,除掉惡業,然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努力地增加善業。

  煩惱有以下叁種:

  1.貪:即是自私,不知足的追求、吝啬、不願布施。例如:有些家中的父母貪婪成性,不斷地向子女索取錢財物品後,仍不知足,結果引起子孫們的反感,而不想親近他們。或是有些子女太自私,吝啬,只想得到別人的東西,而不願意與人分享,當然,家裏的父母也不願與這種孩子同往。

  2.嗔:容易動怒,怨恨別人。假如家中的父母喜歡發脾氣,動不動就責罵子孫,日子一久,也會令子女産生反感,不想接近他們。抑或孩子經常發脾氣、喜歡惹是生非,那麼,家中的父母肯定也不想與他們來往。

  3.癡:心渾濁、沒有智慧,是非不分。假如家中的父母不辯是非、喜歡嫉妒、批評別人,相信子女一定不想接近他,當然,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子女的身上,身爲父母者也會采取同樣的態度對待之。

   如果有誰被這叁毒覆蓋者,就無幸福可言。因爲,誰都不想接近,即使生病也沒有人想照顧。

  如果我們能努力改掉自私、吝啬的惡習、去除嗔恨心,增長智慧,消除惡業,淨化自己的身口意,那麼,久而久之,好的想法、好的言語、好的行爲就會慢慢地在體內累積,如此一來,幸福就離我們不遠了。

   只要肯認真學習,人人都能擁有幸福,不管是老人、年輕人後小孩都能擁有它。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須要以叁善業對治貪、嗔、癡,叁善業如下:

  (一) 以布施對治貪欲

   爲比丘盛缽,就是培養子孫好布施,也是對治貪欲的好辦法。爲了盛缽,家裏的成員,無論老少一早就需起床,幫忙准備食物。接著,家中的長輩就會帶領子孫們一起給比丘盛缽。之後,長輩們就會帶領子孫把功德回向給曆代祖先,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子孫們的孝心與慈悲心。倘若家裏遠離寺院,早上鮮有比丘經過家門,長輩們也可以吩咐子孫准備食物,然後親自拿到寺院去供養,在供養之前,讓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許願,然後再派代表將食物拿到寺院去供養法師,這個代表由家中的小輩輪流負責。

   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子孫樂善好施的好習慣。

   一大清早起床,趁心還沒受到汙染之前行善,給法師盛缽是修功德的最好時機,所謂“一天之計在于晨”,一睡醒就行善是最好的,可以讓我們的心一整天感到快樂幸福。

   可是,大部分的現代人,早晨一睜開眼睛,就想著如何在工作上與別人競爭,如何爲自己爭取利益,一整天都在算計,與人勾心鬥角,結果到了晚上即使睡覺也不安甯。這種人什麼善事都沒有做,簡直就在浪費寶貴的生命。

   其實,除了工作上的壓力外,家裏也有很多問題令我們傷腦筋,如婆媳不和的問題、妯娌之間明爭暗鬥的問題等,真是不勝枚舉,至于兄弟之間爲了爭奪財産而反目成仇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大家都各懷鬼胎,互相猜忌,想占對方的便宜,試問這樣的家庭怎麼會有幸福可言呢?

   因此一大清早,全家聚集在一起,爲法師盛缽,是當天的第一件善事,不但可以從布施中得到幸福快樂,同時也可以=減少心中的貪念,讓心清淨。

  (二) 以持戒對治嗔心

   當起床之後,家中的長輩就應該要求家裏所有的成員在佛桌前集合,一起做早課與求五戒。當做完了早課,才分頭去准備盛缽的食物,在等待法師前來盛缽的時候,;利用這段時間先帶領大家求五戒。盛缽過後,就把功德回向給曆代祖先,然後才做早課,這樣一來,就能降低煩惱産生的機會。

   家中的長輩必須教導子孫們每天要求受五戒。持守五戒,能讓子孫具有做事與做人的正確原則,絕不害人,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等,而且無論跟誰發生多嚴重的沖突,也要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不輕易動怒,不與人結怨。如果能如此教導子孫,則無論對裏對外、于人于己都有益。

   在現今的社會裏,也許工作與生活壓力大,造成人的脾氣都很急噪,容易起嗔恨心,當一感到不滿意的時候,就會馬上惡言以對,甚至拳頭相向,因而結下了惡緣,互相怨恨。所以持守清淨的五戒,能自我控製,保持身口意清淨,不輕易起嗔恨心,這樣生活自然會幸福快樂。

  (叁) 以靜坐對治愚癡

   長輩們由于學佛的時間久,所以明白我們的心是最容易被誘惑的,有時候看到漂亮的東西,就想得到。有時候聞到香味,也想得到。有時候想到美味的食物,也想得到。有時候觸摸到柔軟的東西,也想得到。有時候,誰合我們的心意,也會讓我們想得到他(她)。

   在眼、耳、鼻、舌、身、意各方面的誘惑下,使得將錯的看成對的,使心容易被誤導,而去造作惡業,最後導致要受苦報。

   我們要保持平常心,不讓心墮落,變成這些誘惑的奴隸。必須時常提高知覺,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正在做什麼,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什麼是對或錯、好或壞、功德或惡業、應該做或不應該做,這樣才不會放逸。…

《溫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