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温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P2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双腿被锯掉,当刚刚开刀后,每天下午大概两点钟的时候,伤口就会剧痛无比,怎么治都治不好。”

   但是因为他来过寺院,深信功德与恶业的事情。当师父去探望他时,将诵经与引导静坐的录音带给送给他。每天用完早餐后,就先让他休息睡觉,直到下午一点半,当剧痛快要发作时,就将诵经的录音带播放给他听,并请他跟着一起诵念。

   当到了下午两点时,他早以忘记了痛楚,每天都这样做,直到痊愈为止,这是曾经用过而有效的方法。

   “这提醒我们,若是懒惰诵经,就要先练习诵经,当生病时,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以诵经来消除痛楚。当心专注于诵经的声音时,就会忘了痛苦,这也是曾经用过有效的方法。”

  (一)父母是孩子的楷模:父母赐给我们适合行善的人身。因此,虽然父母没有照顾孩子,但他们毕竟还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而且如果他们把我们从小养育成人,就是为我们树立了最佳榜样,他们的恩德是不可思议、无法计算的。

  (二)父母永远宽恕孩子、不会记恨:虽然有时父母亲会责骂或鞭打孩子,但是这些都出自于爱与关心,希望孩子能成才。其实,当父母亲鞭打孩子时,就有如刀子正在割父母亲的心一样,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谁的爱都无法比得上父母亲对儿女的爱。父母亲一直无私地付出,很不得把世间所有的都给予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怀疑父母亲会像别人一样地背叛我们。

  (三)父母恩重如山,当子女的即使穷尽一生,也是无法报答他们的恩情:其实父母亲即是家里的主佛,身为子女的一定要感恩他们的恩德,要善待他们,孝顺他们。

  子女必须孝顺父母亲,简述如下:

  (一) 好好地照顾与关心他们,举凡食物、衣服、住所等,都要悉心地照顾,尤其是当他们生病时,必须以最佳的方法加以治疗,要经常如此关怀他们,直到他们命终为止。

  (二) 行善积德,当个有用的人,让家族感到光荣,父母亲感动欣慰。

  (三) 行为端正,处事光明磊落,能继承父母亲的遗产,并加以妥当地处理。

  (四) 谨慎地为他们办事,不要有任何错误。

  (五) 邀请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布施、持戒、静坐,让功德跟随他们到来世去,向涅槃之道迈进。这是每个孩子对父母亲所应负起的重要责任。即使到了他们往生之后,也要经常修功德,回向给他们。

   为了让子女长大后能当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父母亲尽其一切,辛辛苦苦地培育子女,他们的苦心,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谨记在心,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当我们为人父人母后,为了培育自己的子女,同样的,我们也是任劳任怨,不惜地付出一切,为子女作了牺牲,冀望他们能成才。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此时,我们一定能深切地了解父母的伟大与无私。

   当我们在养育儿女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我们的父母亲,必须善待他们,照顾他们,关怀他们,奉养他们,让他们能安享晚年,从而也能为自己的儿女树立好榜样。而儿女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情形下,自然也会受到良好的影响,懂得敬老尊贤,成为社会的栋梁。另有一点非常重要,当父母亲临终的前一刻,我们一定要懂得好好地照顾他们的心,使之保持清净,无所挂碍,往生善道。这在佛教里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

  三、成为家里值得尊敬的人

   根据一则报告,自佛历二五四二年起,在泰国,每年遭子女抛弃的老人,其机率越来越高,平均一年不少于三十万人,而一般老人院一年只能收容两百位老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子孙对家中的老人感到厌倦,不想他们成为生活上的负担,因此便将他们弃之不顾,此种趋势逐年提高,真得令人不寒而栗,感到悲伤与无奈,不禁哀叹道德伦理的沦落。

   抛弃年老父母的问题,是泰国当今社会里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泰国国内有90%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义,教导我们要奉送父母,他们就如家里的阿罗汉一样,非常重要,作为子女的一定要尊敬与孝顺他们。

   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丰富,时常会提醒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求取进步,如何获得幸福。他们对子女有大恩惠,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的范畴能比得上他们,我们毕业也无法报答得完,因此如果有人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关心,甚至弃之不顾,那么试问这世上还有谁能令他孝顺?这种令人唾弃,幸福之路并不属于他们的。

   当我们呱呱坠地,在襁褓期间,一切都需要别人的照料,父母亲衣不解带,任劳任怨地细心照顾着我们,从不言倦,无论有多辛苦,也绝不会把子女丢弃。否则我们早已经丧命了,或者虽能侥幸活命,但恐怕也会沦落为指导乞丐,三餐不继,那能像今天一样,幸福快乐。因此光只这一点,其恩德就已经令我们无以报答了。

   因此子女一定要报答父母之恩,感谢他们愿意接受我们当他们的孩子]并养育我们、保护我们。有时候他们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设法喂饱自己的孩子。他们忍受着各种苦,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他们的付出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啊!

   试想,当我们到了晚年时,势必年老力衰,体内的各种器官都退化了,一切都不像年轻时那么惬意,行动无法自如,那时我们就会感到很烦恼。因为无论要做什么事,都需要子孙们从旁协助,甚至连大小便,也要依靠他人帮忙。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子一久,不中自己感到厌烦,相信子孙们也会厌恶我们。如果他们的爱没有发自内心,没有真正地爱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话,他们一定不想来照顾。即使有人可以忍受得住,可能也是有其目的的,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老人家的遗产。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也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要高潮令这些问题不会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

   要使子女敬爱关怀家中的长辈,最佳的方法就是要从小灌输孩子正确的观念,经常教导孩子要自动自发地帮忙照顾长辈,而父母自己本身必须树立好榜样让子女学习这样子女自会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懂得敬老尊贤,照顾与关怀家中的长辈。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孝顺长辈。让孩子多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触,经常把他们的恩德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产生恭敬心,如此不断地作正确的教导,那么,日子一久,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但是如果父母亲在与孩子一起照顾父母的同时,却又能在孩子的面前与背后不断地抱怨,口出恶言,或是边照顾,边责骂孩子,这样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将来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也会如此对待父母,认为父母在家里是多余的,甚至地位比佣人低,父母亲必须看他们的脸色过日子。到时父母亲必会因此而伤心欲绝,泪眼相对!殊不知这就是因果报应。

   因此如果父母亲希望子女在自己年老时,能善待自己,就必须要先善待自己的父母,并训练孩子当自己的助手,一起照顾长辈。当他们长大之后,自然会以爱心来照顾父母,关怀父母,奉送父母。

   无论如何,当父母在教导孩子行孝道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应该从旁加以提醒,补充说明。无论如何,父母亲应该在年老之前,就为晚年做好准备,为子孙所尊敬。

   如果事先没有作好心理准备,那么当身体衰老时,就来不及了,到时就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痛苦。

   那么,要如何准备,当家里值得尊敬的人呢?简单地说,老人有两种:

   第一种为没有修世界各地的老人,即是在有生之年,从没做过什么善事的老人,很少布施、持戒、诵经、打坐,对学佛没有兴趣,每天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这种老人很麻烦,不讲道理,做事没原则,缺少判断力,不能分辨是非,子孙们都不想接近他,这种老人,通常会造成许多家庭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婆媳之间问题。子孙们无法从他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他根本毫无善业可言,所以最终将被子孙遗弃。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孝顺长辈。让孩子多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触,经常把他们的恩德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产生恭敬心,如此不断地作正确的教导,那么,日子一久,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二种为具功德罗蜜的老人。这种老人的一辈子,除了认真工作与累积财物外,也会为晚年做好准备。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妥善的处理自己的私事,从不麻烦家人,绝不成为家人的累赘。

   他也经常学习佛法,认真布施、持戒、打坐,同时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于子孙。

  正等正觉佛陀称这种人为“值得子孙尊敬的人”,哪家有这种老人的话,哪家就会安乐,他就如“家里的主佛”一样。

  这种老人明了简单就是幸福的道理,并以此作为原则,老老实实地过生活。

  (一) 经常盛钵:勤于布施。每天早上都会为僧众盛大钵,就是将食粮储存到来来世去的方法。

  (二) 精进地持守五戒:对于第四条戒—不妄语,他更谨慎地持守,即是不打妄语、不唠叨,当个吃住都简单的人。尤其在佛日当天就会持守八戒。

  (三) 尽量地安排时间打坐;每天早晨、中午与晚上入睡之前,都一定会打坐,让心透明清澈。他会为子孙树立好榜样,有空时就教导家里的小孩子,有时讲故事,有时分享有益的生命经验,时刻提醒子孙,要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上去。他绝不插手干涉女婿或媳妇的私事,而让子孙们自己学会负担与解决家庭的问题。他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解,尽量培养家族的接班人,因为知道自己在世的时间有限,所以会将所有的财物,妥善地分配,交给子孙管理。

   他也会取出部分的款额作为自己往生后,办理丧事之用,而不让子孙为了办理自己的丧事而奔波伤神。总而言之,他会在往生之前作好一切准备,绝不加重子…

《温暖之家 第六章 晚年的生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