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黑暗、悲慘的境界去,悲憫於那些正感受著他們自己業報苦果的衆生。尚有其他人能夠探訪各種看不見的境界,並看到那裏生命狀態間的廣大差異。有些人除了能夠體驗鬼魂和惡魔的拜訪之外,也能體驗諸天神的視察。另有些人,由於心意的專一,以其專注或靜止的程度而享受著喜樂的甯靜。另有些人專注於智慧的功能,把這些經驗解析至它們原始的狀況。有些初學者不穩定地前進著,就像搖搖欲墜的幼童,一下子起來,一下子又跌倒了。也有些人聽到了別人和尊者阿迦曼討論他們的經驗,看到了這些經驗跟自己的相似,喜極而泣。也有另外一些人,他們的舉止就像湯壺或咖哩中的杓子,毫不知味,成了師門的恥辱。在一個人們來聚集的團體裏,成員們的多樣化是可以想見的。他是智者,知道如何去選擇有益者,擯除有害者。
032身心的自由—頭陀行比丘的喜樂 和甯靜
尊者阿迦曼第二次遊行東北時,在那裏停留了好幾年,每年更換雨期安居的所在地。在叁個月的雨期安居之後,他就會再度出發,作頭陀遊行於曠野之中。由於不執著於所有的人事,就像空中的小鳥,除了它自己的身體羽毛之外,沒有其他的重量負擔。對它棲息的任一棵樹,或它覓食的任一個沼澤或池塘,都沒有任何執著,對它們沒有取著的想法,例如這是「我的」樹,這是「我的」池塘。一個頭陀行比丘,就像鳥兒,以這種方式活著,如鳥兒般的自由、輕快。真的,對大多數人而言,很難了解這種喜樂和輕安愉快,因爲這樣的生活型態對普通人而言是難以遵循的,人是群居的生物,他喜歡聯誼、結伴並行和定居在一個地方。
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像尊者阿迦曼一樣,做個嚴謹而積極的頭陀行比丘。對一個凡夫而言,要他這麽做,就像要把一只陸棲動物趕入水中棲息一樣。然而,當心意被調整向法時,他的態度就反過來了,孤獨和隱居是真正的幸福。一個有這種心境的人,甯願獨自居住,獨自遊行,獨自做事。他有一顆「孤寂的心」—免於煩惱困擾,一切時中全神貫注於法喜之中。因此,一個受到「一心」庇護的人,一心只實證於法,也受到無所遮蔽的、明亮的和甯靜的心所庇護著。他只有自己身體的負擔,沒有其它的負擔,他的心已免於散亂了。像這種心意喜樂的泉源是無窮盡的和不變的,不受時空的限製,它已超越了所有的臆測和謬見。這就是尊者阿迦曼的生活方式,他永遠住於喜樂的甯靜,不論行住坐臥或是引導他的弟子時,包括比丘和在家信衆。他的許多弟子也已經自己實證於高深的修行和內明,像他一樣,已經無私地肩負起輪流教導他人的任務,乃至於今。
有時,當他早上前往村子裏去例行托缽的路上,他會提起路上所看到的動物,以它們作爲開示的主題,告訴他的弟子,那些動物是如何地感受著它們的業報。他說,不能只因爲它們是動物就予以輕賤,因爲它們正在特定的時段裏,感受著痛苦的個別業報。相似的情形也可發現於人們的生活中,善惡的業報在不同的時段裏持續地成熟著。因此,雞、狗、黃牛、水牛常是他開示的主題。很可能,這部份是出於他對那些動物的慈悲心,部份則是因爲下列事實—現在是人類的我們,也曾經時而經曆過這種狀態,部份也是因爲我們內心不可捉摸的波動變化的緣故。它們狡滑地潛藏著,悄悄地運作著。如果沒有適當地處理它們,沒有正確的方法來除去它們,我們的內心就潛藏著危機和沒完沒了的波動,從它們狡滑的作弄中,沒有安穩可期。這就是途中教導的主題,它是何等地有助於那些懂得從中吸取教訓的人呢!
033天使的尊敬方式—心對心的溝通
當他停留在東北的某些城鎮期間,尊著阿迦曼知道,有時地居天使會聆聽他在夜晚對弟子們所作的開示,不論地居或空居的天使對他都有深切的敬意。這些空居的天使們,當他們要下來聆聽他後夜的說法時,絕不會越過比丘們的茅篷,而會從別的路徑。他們到達的時候,會右繞尊者阿迦曼叁圈,然後他們會禮貌地坐下來,姿勢都一樣。他們的領導人接著會告訴他,關於他們從那裏來,他們希望聆聽那一方面的法。尊者阿迦曼會在心理上招呼他們,過了一會兒,他就進入默然,適合的主題會自動浮現,接著開始他的說法,多方面解說法義,令他們滿足。他們感謝他的說法,並由一個天人發出「沙杜」(意即「善哉」)的聲音,重覆叁次,向他致謝。具有天耳者都可以聽到,具有水瓶、鍋、罐聲的凡夫耳則聽不見。最後,他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再右繞他而離去。
他們告別的方式是那樣地優雅和動人,不是人類所能比得上的,也許是他們身體的性質柔軟而微妙才造成這些差異。當已經退到遠離寺院或僧舍的地方,他們就躍升天空,好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即使來聽法的時候,也是在區外落地,然後恭敬地走向尊者阿迦曼。他們走路的方式微妙而令人樂見,不像有些人群,這些空居的天使們都會保持恭敬的沈默,從未製造噪音,當接近一個人的時候,他們就表示敬意。或許這就是他們殊勝於人的地方吧!(有些人在聽法的時候,忍不住要閑談。)當聆聽說法的時候,他們都非常完美地自律著,從不東張西望,他們從未以自己的虛榮或驕傲來阻撓開示者的心意。
尊者阿迦曼通常都會預先接到他們要來拜訪的意願通知,例如當他們希望中夜來時,他在當天傍晚就知道了。這種情況下,他會取消比丘們當晚的集會,離開經行禅思的小徑後,他就開始了靜坐禅思。到了接近約定的時間,他就會從安般那安止定轉入優帕遮近分拉定境。如果他們還沒到達,他會進入安般那隱息一下而後再度轉出。有時候,他們已經等著了;另有些時候,他們來了,瞬間擠滿了那個區域。有時,當他們選擇在早上一點或二點,或甚至很少有的叁點來時,他在經行和靜坐禅思後會小睡一會兒,然後在約定的時間起來接待他們。,,
在東北,來聽他說法的天使不如在北方那麽多。但也有一些,當他正爲比丘弟子們說法的時候,悄悄地聽著。當尊者阿迦曼知道了,他會停止說法,解散集會。然後,他開始靜坐禅思,與他們聯系,並爲他們說法。在他們離去以後,他會繼續自己每天例行的作息,直到第二天。
與諸天往來,尤其是對肉眼所看不見的衆生本身而言,時間的掌握很准確,因爲在他們的世界裏嚴守信用,永遠准時,警誡任何不遵守約定時間者。這些看不見的衆生的另一項個性就是他們恭敬並服從他們的領導者,永遠聽從並立即遵循他的命令。通常,地居和空居的天使們都是跟他們的領導者一起來。
尊者阿迦曼和這些衆生間的對話是直接透過心意進行的,沒有人類和動物社會中的語言障礙。這一種溝通的方法更爲方便,不需要語言。心意相互接觸和感覺,每一件事情都了然於心,同樣地比使用字詞文句更方便,事實上,更有效率。這種心對心的溝通是直接的並産生預期的結果,而不需浪費精力和時間來選擇傳達正確意思的字詞。雖然盡其所能,在語文的媒介中還是常有漏洞和不足之處,不論是口頭的或是書寫的。所以,一個人常易誤解另一個人所用的語言或詞句,不論他們是如何地小心和仔細。坦白地說,不能希望語言可以跨越存在於兩顆心意之間的所有溝隙,它不是完美的媒介,心裏要記得這件事(尤其是語文的崇拜者)。
只要心意間不能藉助於直接和最精確的溝通方法,語言的媒介就不可或缺。當我們必須滿意於語言之馀,我們也不應忘了它不是完美的,心裏的一切並不能全部變換成語文。語言就是這樣子,不能超越它的功能和極限。對於尊者阿迦曼而言,心對心的溝通是他的成就之一,它屬於他而他也能隨意運用它。
034撲滅天花—他每日的慈心輻射
在這段時期,尊者阿迦曼的修習和開示都順利地進行著,不論他走到或住在那裏,都充滿甯靜和喜樂。比丘和沙彌都被他的開示和修行模式所感動;在家善信一旦認識了他都很高興。他們成群結隊的來看他,聽他說話;由於他感人的品格和說法,他們都獲得了更大的收獲。
有一個叫做巴丹的村落,在寮國湄公河畔的塔卡克區裏,長老阿迦索和長老阿迦曼從前曾在那裏住過一陣子。在尊者阿迦曼到達前不久,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已經感染了天花。當他到達那裏,他們都充滿了喜悅,群集在他們的屋外來歡迎他,請求他做爲他們的皈依處。他叫他們集會並告訴他們,接受佛、法、僧做爲他們的皈依之處,取代鬼神信仰。他也教導他們修習的方法,例如:在早上和晚上睡覺前誦念尊崇的章節並憶念叁寶。這是除了團體每日二次的課誦之外,個人在家中要做的。他們隨時而絕對地遵從他。他在自己的內在修習上也做了一些事情來幫助他們。
於是奇迹發生了。他到達之後,再沒有死亡的報告了。這違反了每天有好幾個人死亡的事實,即使就在他到達的前一天也是如此。那些痛苦中的人,被發現迅速地康複了,傳染病也奇迹式地消失了。這個空前的和想不到的事件,在那個村子裏,産生了難忘的印象和堅固的信心,即使到了現在仍然如此。那個村寺裏的方丈比丘印象猶深,每當他提到兩位阿迦尊者的時候或在說到有關他們的事情之前,他都會習慣地合掌向他們表示敬意。這是長老阿迦曼的慈心輻射遍布各方,感應出世間甯靜和喜樂, 的結果。
尊者阿迦曼說他有叁次滿懷地輻射慈心的時段:下午靜坐禅思的時候,睡覺前,醒來的時候。在白天和晚上,有些其他的機緣時,他也會稍作(比較特殊的)慈心輻射。這些是不能計算和固定的。在他滿懷的慈心輻射時,首先要平衡他的心靈,才輻射它的力量,橫亘所有層次的世界,上方的、下方的和水平的,沒有間斷。那時,他的心靈輻射是難以形容的光明,沒有界限而無所遮蔽的,比千百個太陽更光亮,再沒有比一顆完全純淨的心更光明的東西了。出自絕對純淨心意的輻射光線照亮了世間,並用它産生的甯靜效果清涼了世間。從法本身發射出來的光亮中,沒有有毒的或有害…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