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者阿迦曼傳▪P21

  ..續本文上一頁之中。但是如果努力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開發,心意就成爲法義,而法義就成爲絕對屬於他的無價之寶。這是對准煩惱給予決定性一擊的時刻了,沒有去想到死活的問題。如果不能獲得勝利,就讓身體死得其願,不要有被擊敗的生命留著,那將是羞愧的,必然會被煩惱所嘲弄的。

  當他住在清邁曠野的期間,長老阿迦曼就是這樣時時警惕和勉勵他自己。他在那裏的生活是嚴格地遵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表,全天候地精進,日以繼夜—每一個身體的動作和每一刹那的心意。所有這段時間,念住和智慧持續地運行著,查核和思惟著每一個外在的接觸和內在的波動。沒有任何事物,絕對地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穿透念住和智慧的防禦線,現在已經到達轉*輪的程度了,成爲自動的、自發的而不間斷的。

  當尊者阿迦曼日後陳述他這段奮鬥的插曲時,讓他的聽衆懔然敬畏而肅然屏息,他們都被他勇敢的和獨自的奮鬥故事楞住了。在曠野裏,除了他自己的精進之外,是不能期望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幫助或鼓勵的。它是如此奇妙和令人敬畏而振奮,使他的聽衆覺得彷佛有一扇門已經爲他們打開了,穿過它,他們將可達到涅槃。在這插曲本身的實際時段裏,他正向著那個果證全速前進著。 

  063大念住和大智慧

  尊者阿迦曼說,他的心意已經長久地、完全地實證於第叁果(不還者),但是由於說法布道和訓練弟子們的責任,沒有時間讓他繼續精進於究竟的果證。當他這次獨自遊行在清邁的曠野時,他完成了,還得到幾個額外的利益。環境和氣候都非常地良好,身心的狀況都很輕快,准備支持任何程度的精進,心意則警覺而做好准備。無上的法義似乎即將破曉,而痛苦的止息也不遠了。戰鬥於是趨近結束,因爲強壯的法義獵犬驅迫著狡滑的煩惱狐狸進入了死角。煩惱,現在已經虛弱了,而且到了窮途末路,只等待著結束,當法義的獵犬一躍而上吃掉它們時,縱使戰鬥尚未結束,但結果是不可轉變的。

  在這個階段的開發,心裏無窮盡地具足所謂的大念住(摩诃沙堤,中譯:大守意、大正念)和大智慧(摩诃般那,中譯:大正智)。即使沒有任何刻意的努力去控製它們,它們的功能也不會消失。大念住和大智慧成了自動的、自發的和不間斷的,迅速地運作於處理外在和內在的情況。每一件事情都被查核和思惟過,然後超越它,每一件事都讓它留在原屬的地方。這明顯地不同於早期的開發,當時的念住和智慧必須予以刻意地培養和控製(即使用了很多力量,它的進步卻很像小孩子們在玩「蛇和梯子」的遊戲一樣,有時似乎跳躍前進得很快,有時又像被推下蛇坑,回到很久以前開始玩的地方)。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命令;思惟這樣或那樣的知識和理由;怎樣適當地處理這個或那個的方法;都被嵌入於大念住和大智慧中的一部份。它們的發生不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此,除了睡眠期間之外,它們日夜每一時刻都作用著,很像是泉水穩定地滲注於一個水孔,絕不會枯竭。

  受、想、行、識的緣起者,就是觀察思惟的對象,它們的作用如靶標,念住和智慧的箭尖穿刺它們的本性。因爲已經證到不還者的階段,以色蘊做爲觀察思惟的主題,已經失掉它的意義了。這四個非物質的諸蘊,必須予以廣泛地和徹底地觀察思惟,諸如它們的生起、持續、消失,都證實了無我的基礎,在所謂的「男人」、「女人」或「動物」的背後,並沒有常住的實體。再重覆,在四個非物質的諸蘊中,任何一蘊,都沒有「男人」、「女人」、「動物」、「我」、「你」、「他」、「她」、「他們」或任何人在裏面(更不要提身體粗陋的物質之蘊了)。認清這項真理,必須要貫通內明或智慧,不是僅僅透過憶想或理性的知識就可以知道的。要記住,兩種知識的程度是南轅北轍,有著天淵之別的。

  透過憶想(理性的層次)的認識,傾向於自我膨脹,刺激情感,分散心意,增加自我迷惑。這項事實的證據可見於許多法義的討論中,它被標記爲瑣屑的爭辯、找碴尋錯、唇槍舌彈。可笑的是,所有這些都是用來擁抱煩惱而不是抛棄它們。法義討論的目標應該是舍棄煩惱,若透過世智辯聰的感性詞彙來認識這項真理,結果會造成煩惱—粗重和微細的,被壓抑的,減少的或除去的—視智慧開發的程度而定。

  因爲沒有煩惱能夠在完全開發的慧眼之下得以藏身,所以智慧或者應該說是念住和智慧,是摧毀煩惱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透過智慧,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才能達到正覺,絕不可能透過知覺或憶想,那不過是理性的知識、推論、臆測。這不是說知覺或憶想沒有用處,因爲在開發的初期階段裏,它們是有用的引導線,但即使在初期階段,也必須小心,不要把它們誤認爲就是真理本身。

  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向世間所作的真理的宣示,永遠要經由智慧的開發而完成,而不僅是知覺或憶想。因此,對於修行的佛教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經常謹慎於憶想,絕不要認爲它就是智慧。必須記住,透過知覺的認識絕不會導致任何煩惱的減少,也不能壓抑煩惱,更不要提到真正地消除它了。被憶想製服的心意,就像從前一樣,仍然被煩惱壓製著。

  有一句泰國俗語說:「一座山的知識,非但不會擡高一個人,反而會把他壓下去。」爲了開發智慧的用意,佛陀勸阻卡拉馬族人,不要透過臆測、推論、傳說¨¨等,去相信一個老師或教義。他勸告他們去獲取對真理的親身體驗,以便他們自己(透過智慧)能夠去認識—這是善的,那是惡的。這種知識是緣自覺知的,不需要推論、邏輯或其他人的文字保證。因爲佛陀和聖弟子們並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來做爲擔保人,或是確認他們的知識。就是法的這項特性,才叫做緣自覺知,那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保證人。

  尊者阿迦曼說,這個階段的修習是專注而愉快的,沒有食物或睡眠的欲望,沒有倦怠或疲勞的感覺,日複一日,夜複一夜。心意面對煩惱豎起連續的戰鬥,沒有任何猶豫或憂懼。他沒有浪費時間,在孤獨的生活中,時間,現在完全屬於他。

  離開伽地浪格寺不久,尊者阿迦曼到達一個大沼澤,名字叫做諾噢(噢字在泰語是驚喜的歡呼語,引伸爲在一連串的試驗和錯誤之後,突然從迷夢中覺醒)。這裏,他的心意開始以豪華壯麗和蔚然奇觀的方式,展現它的力量,就像一匹訓練良好而生氣勃勃的馬兒,升騰而上又俯沖而下;它跑出去,到所有的識界去撿取訊息和認知景象,然後撤回來撕碎內在的煩惱,連根拔起。這就是當他受限於對別人負有責任時,長期所壓抑的能力和力量,心意連同它所有的習慣都已經被關進了有情世界的牢籠。現在,一旦門已經被打開了,它的潛能就被釋放出來了。念住和智慧的力量,變得強烈地活躍和充沛。它閃現而出去觀察叁界,然後镖射回來察看內部。它在各方面都發揮了全力,現在放棄了,現在釋然了,也放下了,再切斷,粉碎並刺穿所有殘馀的虛僞。

  就像海洋裏一條力氣強盛的大魚,它沈潛,猝然攫取,帶著歡樂和喜悅演出各種特技表演。回顧背後,心意隱約看見地平線上,罪惡和危險的烏雲恐怖地凝聚著,驅策著它不計一切地爲解脫而奮鬥。瞻視前方,它看到光輝和榮耀的亮光,似乎招手示意他去享受無限的知識寶藏。

  尊者阿迦曼敘述了更多有關於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節,這幾頁中是不能重述他所說的一切的。 

  064他究竟的果證

  在他盡全力以赴之後不久,由於大念住和大智慧無窮盡地、持續地運作支持著,後來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山邊一棵孤獨而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專注於觀察思惟。這棵樹的四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溫和的微風給安靜的景象添加了涼爽和舒適,那是在白天他也曾偶而地去打坐的地方。不幸地,作者不知道它的真正位置,也忘了詢問和記下樹名或山名,乃至地區的名稱。心意啜飲著他的事迹,陶醉得連細節都忘了。即使在述說之後好幾天,他精彩的故事仍不消失。作者也感到自憐,沈思著自己是否有可能達到這種果證?當時心裏並沒有想到,有一天要像現在這樣,把尊者阿迦曼的生平記錄下來。

  從傍晚到後夜,尊者阿迦曼思惟著緣起法,經行禅思時和靜坐禅思時皆然,順著緣起的系列和逆著次第,向後和向前,一再又一再地穿越又穿越廣大的領域—那裏無明和愛欲聚集著去創造心裏頭各種的痛苦。這是介於尊者阿迦曼戰鬥之間的最臨界點,他以大念住和大智慧,做爲致命的武器出擊,而無明則以熟練的戰術著名。無明是聰明的,不只在於它的防禦調遣上,它是機巧不可捉摸的,而且在侵襲的戰略上,它能夠給他的對手發動一次一敗塗地的奇襲。當然,可以想見,這就是從無始以來,它一直統治著再生與再死的大王國,而有情衆生的心意都在它的權力掌握之中。但是在尊者阿迦曼當晚的生死奮鬥中,叁界中強力而狡猾的君王,無助地被廢除了。在大念住與大智慧的大武器的無情攻擊之下,他瓦解與崩潰了。直到此時,他那不可挑戰的權威(對世俗人而言),才被尊者阿迦曼挑戰成功,他最後完全地被擊敗了。

  依照尊者阿迦曼的敘述,在那時,世間似乎因爲敬畏和驚奇而顫動著。在各種天界裏,天使們大聲叫出他們全心的贊美,高喊著世間現在已經又出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他們爲這件事而歡喜欲狂。然而,人類由於他們縱情於欲樂,可能並不知道,而且將不會知道,就在剛才,一個人類的心意已經證知了至上的法。

  過了一陣子,當雷鳴的呐喊已經漸息了,留下來的是絕對純淨的法,沐浴著他的身心並遍覆著全世界。對他而言,它是一個令人屏息的奇迹,以致於無法向別人描述。無論什麽慈悲和熱心教導別人,現在(暫時地)都消失了。這是因爲證知了那個層次的法,是如此微妙、深奧和奇特的事實,因此大多數的人們,實際上是不可能了解的。獨自滿足於體驗著法的奇妙,他片刻間猶豫著是否要把訊息提供給別人。他充滿了對佛陀的感激,佛陀證知了全部的真理並爲解脫…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