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宣說正法。那個訊息是絕對地真實,在各方面都是不能反駁的。由於恭敬的感恩,他被感動得整夜都不餍足地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和殊勝。但是法是如此的深奧,因此,傳布正法可能會招來無情和敵意的批評,結果,在這方向上的努力,可能傷害大於幫助別人。這就是在他發現無上正法之後,瞬間經過他心裏的想法。過了一下子,他擴大他的眼界,回顧他的修習,並視察別人的潛能。
佛陀之道是適於所有像他那樣,願意並敢於接受挑戰的人,當然會有更多這類型的人們。自從佛陀宣說那個訊息以來,就已經有過無數的弟子們,他們已經能夠證知並達到相同的法了,在佛陀無馀入滅的前、後都是如此。這是隨後的想法,讓他決定把佛陀的訊息,再度帶給那些願意熱誠而恭敬地聽受的人們。至於教導那些不願聽受或聽聞而沒有敬意或興趣的人們,是沒有什麽妙方的,他們把法視爲平凡無奇,待它就像老生常談而已。只有在一連串痛苦的考驗之後,才能贏得無上法。把無價的正法消溶於汪洋中是沒有用的,就像一個人在溶解沒有價值的東西一樣,只有爲了那些用心聆聽的人們,正法才得以宣說。一個醫生是爲了治療病人們的痛苦才開立處方,只要他們甯願抱病過活,他們就會對醫生的勸告一直置若罔聞了。
一個以法自律的人是自足的,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找到甯靜和喜樂,因爲他不必依賴任何人或任何事去尋求他的福祉和安穩。沒有任何事情能打擾或煩亂一顆已經絕對地淨化了的心,它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尊者阿迦曼大部份的時間都甯願住在曠野裏。當機緣許可時,他時時幫助別人。正法所在之處就有甯靜和喜樂,當心意即是法義時,它本身就是喜樂和甯靜。爲了表面上的成果而奮鬥,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這使尊者阿迦曼在說法布道時非常小心,決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說法。佛陀所采用的方法,必須永遠予以尊重和追隨。這永遠是他修習的准繩,以提醒他們自己,以自製來追隨佛陀之道,於現在、將來獲得豐富的利益。
再度考慮著說法布道和修習的方法,尊者阿迦曼再次思惟著已經了然於心的無上法,那是法的完全顯示,在那同時也是無法預料、無法想像和無法描述的。他覺得他好像已經死了,然後又再度出生一般,但如此奇特的死亡和出生,卻不能以任何已知的事物加以描述。隨著這新奇的出生而顯現的內明是前所未知而夢想不到的,縱使它與生俱來就屬於心意本身。曉悟他的內明光輝是如此不可思議和令人興奮的奇妙,一時之間讓他想起:或許沒有任何人能夠了解這麽難解和這麽深奧的法。
065解脫法
尊者阿迦曼的心意天生就是極其活躍,經常喜歡特技表演,即使在他早期的修習階段也是如此。隨著最後的目標在望,它再度演出本身強烈的特別節目。當叁重輪回(英、中譯注:煩惱、行業、果報)被打破時,仍然留下它的叁個圓圈環繞著(解脫心)。隨著第一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lopo」(斷除),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對於一切有情事物的執著都被斷除了。隨著第二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vimu-tti」(解脫),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究竟解脫已經達成。隨著第叁圈結束時,就顯現了巴利語所謂的「analayo」(沒有留戀和欲望),藉著它的最後功能指出事實,現在沒有留戀和欲望存在著。心意從那時以後成爲「ekacitta」(一心),「ekadhamma」(一法),再沒有像有情世間的二元性了。
這是解脫法,一了百了地脫離了所有的有情事物,然後成爲一體。這解脫法只發生一次,不會有兩次或更多。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知道解脫法只有一次,從此以後就成爲一心和一法,再沒有更高的果證了。身心諸蘊仍然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有害了。在證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著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裏運作著,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裏都一樣地真實。彼此之間再沒有沖突或掙紮,因爲諸蘊都已經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而得以平靜了。這個協調運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到諸蘊各自分離時。
被淨化的心意於是成爲yathadipocanibutto—(燃料耗盡)火熄滅盡了。
普通的語言至此已經到了它的極限,更進一步的描述成了不可能。這就是那個重要的夜晚,發生於尊者阿迦曼身上的事情,當叁重輪回的叁圈之後,世間和解脫之間的界限變得很穩固(雖然世間和解脫仍要一起運作一段時間)。
當夜剩馀的時間,尊者阿迦曼悲憫自己過去的無知,使他在生死輪回中受著無數的痛苦,不禁感傷而流淚。隨著對於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正法的覺悟和果證,對他而言,就像一個孤獨和疲倦的旅人,遇到了一個大水池,邀請他去啜飲它清淨而怡人的池水。他覺得,爲了這個偉大的發現,即使他能夠用全部的生命來敬禮叁寶,還是不能適當地表達他對佛陀和從前曾經追隨相同聖道的僧伽的感激。如果那裏有任何人曾經看過他在頂禮流淚,那個人一定會認爲他悲傷極了,正在祈禱著諸神的幫助。然而這些眼淚和頂禮,只是對於曾經幫助、引導他到達最偉大的發現的佛、法、僧,表示最深摯和謙遜的感激而已。這個流淚頂禮的比丘,是一個已經在他自己的心裏認知了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人。佛陀曾經說過:「任何人見到了法就見到了我,任何人見到了我就見到了法。」
那天晚上,地居和空居天使,聯合著,全心全意地贊美著尊者阿迦曼的果證,聲音響徹諸識界,來拜訪他並恭敬地表示他們希望聽他說法。但是因爲他仍然全神貫注於無上法,並且還要一些更長的時間,他指示他們,他仍然沒空,希望他們能夠以後才來。他們了解他的希望並回到自己的天界,歡慶著在他證果的第一夜,就親見這位清淨梵天(Visuddhideva,中譯注:諸天視尊者爲淨居天的聖者)。
黎明時,在他靜坐禅思之後,尊者阿迦曼憶起昨夜所發生的奇迹,並對經常布施他食物的村民們表示感謝。他也感謝(在它下面靜坐禅思)那棵樹。當入村托缽的時間快到時,由於當天晚上,解脫的喜樂盈滿身心,他最初想著,當天並不需要去尋求任何食物。但因爲他對那些供養食物而幫助他的村民,有著慈悲心的緣故,基於道義上的責任,他照常地走向山地部落去了。
那天對於村民有著一份特別程度的慈悲,對那些把食物放入缽裏的人、正在家裏工作的人和那些正在屋子前後院的泥地上玩耍的小孩子們,他更關心和慈悲地看著他們,然而在以往,他從未特別地去注意任何人。就連人們也都顯得很高興,當他們看到他走來的時候,都帶著禮貌的微笑。
回到山上他住的地方,他的身體沒有需要食物的徵象,因爲他仍然被法味所庇護著。他既不餓也不疲倦,但是食物既然已經在那裏,他就食用它來維持身體的力量,身體不能長時間缺少粗食的。食物似乎沒什麽味道,它被法味所取代了。就是巴利語所謂的Sabbaras-amdhammarasojinati—法味勝過其他所有的味道。
066天使們表現他們的贊歎
第二天晚上,從各種天界和從所有方向來的天使們,這些虔誠地尊敬佛法的天使們,第二次來拜訪他。他們告訴他,昨天晚上他們所看到的光輝燦爛的法光,就好像所有肉眼看不見的衆生世界,上層的和下層的,叁界裏,突然地被敬畏的震動所撞擊,同時驚歎於那穿透各界的眩目之光。藉著那片光明,任何一個心意開發到相當知識程度者,都一定會看透他以前所未曾見過與不知道的其他境界。
「從您聖者所輻射出來的法光,遠比數百個或數千個太陽還要光亮,」他們說:「那些沒有看到或不知道這光明的奇迹者是可憐的,因爲他們已經錯過了生命中一次難得的機會。從各界來的天使們不禁對您聖者的成就,表現出他們的驚訝和欣喜的贊美。您的果證是偉大而奇特的,各種境界中,無法計數的有情衆生們,都被那神聖的光明所遍覆著,體會到一種前所未知的喜樂。許多世間的衆生則錯失了我們現在所享有的這個卓越的機會。」
然後,尊者阿迦曼爲了他們進升於較高的生存境界而說法使他們歡喜。當他們都已經走了以後,他回憶自己的修習模式,曾經不尋常地被困難和危險所包圍著,因此可以被稱爲「通過死亡門檻之道」。對他而言,很明顯的,如果沒有勇敢地面對一連串嚴酷的考驗,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脅,他是不能夠實現願望去達成最後的目標的。
067他的配偶(過去生的)
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如果以下的記事有某些不妥當的話,作者再度請求讀者的原諒。但是因爲這種事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作者不顧他自己,決定在這裏記下它,以便賢能的人能夠從此學到一些事情。
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妻子曾經一起發願未來要成佛。在他的最後果證之前,當他靜坐禅思的時候,她偶然地以肉眼所看不見的衆生身形來拜訪他。他會開示她,然後叫她離開。因爲她對他的深切關懷,使她不能在任何境界上取得比較長久的轉生。她耽心他會忘記他們過去的結盟和他們過去發願成佛的決定。爲了這個原因,現在,她被迫再度來拜訪他。尊者阿迦曼曾經告訴她,他已經放棄了他的決定,以便於在這一生當中達到痛苦的熄滅。經曆更多次的誕生也意指著更多次的死亡,因此也産生更多的痛苦。這一次,她是應他所想而來。過去,他們曾經長期一起承擔苦樂的經曆,他希望把自己的成就告訴她,讓她不必要再關懷他。由於她深切的關懷,她必須住在一個微,細的,境界裏,因此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身體。
她希望自己能夠常來,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爲她覺得爲難,即使她知道,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對他或是對她,都不會有任何不名譽的事。尊者阿迦曼曾經告訴她,他不要她來,因爲她可能已經成爲延誤他的…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