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者阿迦曼傳▪P23

  ..續本文上一頁禅思努力的原因,但並不是因爲其中有任何像人類世界中的兒女私情。「心意是一個微妙的東西,」尊者阿迦曼常說:「即使一個微細的幹擾,也會成了它進步的妨害和障礙。」

  她在前一晚就已經知道他的最後果證了,但是她非但沒有興高采烈,反而變得沮喪和孤零。

  「你現在從這個苦海裏解脫了,」她抱怨道:「今後,我就沒有人可以商議和幫助了,你現在像是高挂天空的明星,而我仍然在這廣闊的海洋裏孤獨地掙紮著。透過您慈心的輻射,請仁慈地拉我一把,」她哀求著:「讓我或許也能在不久的將來達到痛苦的熄滅。」

  「我不希望你被悲哀和憂愁所擊倒,」尊者阿迦曼慰勉她:「這不是我要你來的用意,那當然不是一個善意的人對待別人的方式。你記得當時我們一起修持梵住的美德(慈、悲、喜、舍)嗎?」

  「我記得很清楚,」她說:「因爲我們一起修持這些美德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現在你已經從這有情世間離去了,由於被你遺棄了,我感到更是一片憂傷。」

  「你應該記得行善的基本目的,」尊者阿迦曼說:「修習佛法的目的,不論是出於自己的信念或是透過別人的指導,都是爲了減少或消除痛苦。這樣的修習不應該給自己堆上更多更多的煩惱,它産生不了什麽,除了無益的痛苦之外。」

  「我知道你所說的是真的,」她說:「但是對於未能完全地解脫於煩惱的世俗人,那是不可能抗拒泛濫於心中的種種感受的。」

  「即使在一起吃飯,」尊者阿迦曼說:「也一定有人先吃完,然後另一個人才吃完。那是不可能去期望兩個人或所有的人,都必須准確地在同一個時間吃完飯的。對於兩個或更多一起積聚功德的人們,那也是一樣的,佛陀和耶輸多羅公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佛陀首先達到了他的目標,然後,他辛苦地再回來幫助她沿著相同的道路前進。這是寶貴的一課,從中得到一些東西,將比讓你自己被憂傷和痛苦的抱怨所折磨要有益得多。」

  「我從未想到遺棄你或讓你自生自滅。我叫你到這裏來幫助你,正因爲我的慈心和關懷你的福利和發展。你愈是能夠好好遵從我給你的指示,我就愈是隨喜於你的進步和成功。如果你能夠自己堅持修習之道,我就沒有必要爲你費心了。」

  他們從前成佛的決心,和後來尊者阿迦曼要成爲佛陀聖弟子的決心,都是爲了相同的結果—痛苦的熄滅或是打破生死的輪回。她所累積的功德和所獲得的結果,永遠有著密切的關聯。給她的指示和忠告,他總是竭盡其力而不會有錯的。這一切都是他慈心的表現,沒有任何抛棄她或讓她孤獨的想法。她片面痛苦的抱怨是有害於她的進步的,只會生起無益的痛苦。他的解脫決不能被解釋做遺棄她,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所有他的指示和安慰又有什麽意義?他對她的慈心是真誠和無限的,她應該已經了解這點,並試著去遵從他的指示,那是爲了她自己的利益。

  即使從他剃度出家那天起,尊者阿迦曼也不記得有過一時一刻,要看她獨自掙紮的念頭。她能夠找到任何比這更有慈心的人嗎?尊者阿迦曼隨後指出,她應該高興,在昨天晚上能夠看到他的輻射光,事實上,她在那個微細的境界裏,是不容易察覺到它的。況且,她已經蒙受庇護,有著聆聽開示的機會,這個開示能夠帶她離開黑暗,如果她能夠恭敬聽受的話。如果她不能這樣做,那麽他開示的法義和他的慈心,必定成爲徒然。 

  068婚姻可以塑造人間地獄或天堂

  尊者阿迦曼的說明和開示,就像從空居天界的山溪流下來的水,布在她激動的心靈,熄滅了她的憂傷和痛苦之火。她的心意變得清涼而後平靜,她相信她犯了多麽悲慘的錯誤,她承認過錯並懊悔因爲自己的自憐而打擾了他。她現在能夠看到法光了,她的心意被空居天的流水複蘇了,而她憂傷的重擔也卸下了。

  「願聖者您原諒我的過錯,」她懇求:「使我於未來能夠善於自律,不再這麽做。」

  其後,由於她的如夢初醒,尊者阿迦曼告訴她去投生於她應得的境界裏,不再爲她自己的憂慮和激動受無益的困擾。她高興地遵從他,並請求他的祝福,允許她爲了他的開示而偶然地來拜訪他。他答應了,她就突然地消失了,而尊者從禅思出來,發現已經是早上五點了。他整夜沒睡,從昨晚經行禅思之後,大約八點鍾就開始了他的靜坐禅思。尊者阿迦曼和他前生的配偶,現在是肉眼看不見的有情,他們之間的對話已經持續了好幾個小時。

  過了不久,她回來聆聽他的說法。現在,她是一個美麗的天使了,但是做爲天使的特性是,當拜訪一個他們所尊敬的比丘時,她並沒有配帶她在天界中所特有的裝飾品。在她的心意覺醒而平靜下來之後,她就急速地生於空居天界中的忉利天,一個享有各種舒適和娛樂的境界,因爲過去生做爲他的配偶,她跟他曾經累積了功德。她從未忘記,所有她後來享受著的幸福,都是遵從他的忠告和開示的結果,沒有這些,她絕不會受到這樣的庇護。在這些快樂之中,她記得它們是怎麽來的。他對她的仁慈是無限的,也是她無以回報的。

  她於是認清了,細心的選擇一個人所用的每件東西和所結交的每一個人,是多麽的重要。對在家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配偶的選擇了,他不只是被認爲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著相似的苦樂經驗。任何影響到一個人的事情,不論是善或惡,一定影響到另一個人。有好配偶的人是享福的,他或她或許在社會地位上、聰明才智上,甚至在行爲習慣上是較低的,但是配偶會防止對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導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兩個人都善良得很,樂於爲他們的發展而努力,那麽他們的房子就成了一個家,一個天使在人間的住處。那裏沒有爭吵或挑剔,因爲兩個人都一樣自律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爲都由正法律引導著。這樣由婚姻結合的伴侶,可以說是幫著建造人間的地獄或天堂,分享著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著他們是樂於作惡或行善而定,這關系著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

  在這件天使的事例中,可以看到這項證據—她遵從尊者阿迦曼的指示,去避免罪惡而積聚善業,這是可能的。她修習的結果就是完全地被防護著,免於危險和無益的痛苦。尊者阿迦曼原諒了她的誤解和哀怨,讓她不必忍受那些罪惡感,然後他以另一個說法令她歡喜,之後,她現在是個快樂天使,右繞尊者叁匝而後離去。她接著倒退了一段距離,浮上空中,懷著感激和歡喜回到她的天界去了。 

  069諸佛和阿羅漢弟子們的贊歎

  在尊者阿迦曼的最後果證之後,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有許多佛陀跟他們的阿羅漢弟子們一起來探視他,贊賞他的解脫。有一個晚上,一位佛陀和數萬個弟子們前來;另一個晚上,一位佛陀和數十萬個弟子們前來。隨從每一位佛陀的弟子人數並不一樣,要看每位佛陀的成就而定。然而隨同每一位佛陀的那些弟子們,並不是實際的弟子人數,他們只是象徵的,表示相較於另一位佛陀弟子的總數而已。在阿羅漢弟子之間,也有許多沙彌跟隨著。就抽象或非人稱的意義上來說,「阿羅漢」一詞適用於「沙彌」和「比丘」。

  諸佛開示尊者阿迦曼許多要點說:「如來(諸佛用於自稱時,相當於「我」)已經知道了你從生死輪回的牢獄中解脫了,現在我們來爲你贊歎。它是一個廣大的牢獄,堅固地被看管著,充滿著迷惘和誘惑,全都用來強化它的圍牆,而使入獄者迷惑於這樣的事實—他們不過是因爲放逸而喪失自由的牢囚而已。這就像一個生了病的人,卻不想去尋求藥方一樣,任何處方對他們可能都是完全無用的,如來的正法就像那個疾病的處方。有情衆生正感受著由他們自己的煩惱銳箭所造成的疾苦,他們的疾病似乎是無可救藥的,只要他們拒絕接受正法治療的話。他們必須感受著再生再死,身心相續無盡的痛苦。圍繞他們的正法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爲他們既不在意,也不敢去看、聽和應用它。

  ,

  「因此雖有正法,而有情衆生卻在他們自己痛苦的暴風中無助地回旋著。直到他們注意到正法,並把它付諸修習,否則,無人能夠給他們任何幫助。諸佛可能來了又去了,然而疾病仍在那裏困擾著那些不願學習的人們。所有諸佛的訊息是一樣的,因爲有情衆生心裏的煩惱也都是一樣的,沒有諸佛正法所不能揭露和除滅的煩惱,除了屈服於他們自己的煩惱而把正法看得比它還次要的人們。

  「正法和煩惱是彼此相反的,一個遵從正法的人必須對抗或不服從煩惱,然而服從煩惱的人,必然會違背正法,認爲正法是令人苦惱的,剝奪了他的樂趣。但是一個具有分辨智的智者,就不會像那樣地自我屈服。他絕不像一只烏龜被放在鍋裏煮沸而死在那兒。同樣的方式,世間也被它自己的煩惱烹煮著,不知道怎樣離開監禁它的鍋子,所有活著的衆生都包括在內,不論是在水中的,在陸上的,在空中的,或在地下的。那份炙熱存在他們的心中,無論他們走到和住在那裏,他們都隨身帶著那份炙熱。

  「現在你已經見到如來了,並且知道這除了心意的絕對純淨之外,沒有別的。如來能夠到這裏,也只是透過叁摩地的形式(虛設的,想像的,世俗的或相關的形式)。」

  尊者阿迦曼接著說:「我對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沒有懷疑,但是,在您般涅槃(完全的滅盡而沒有任何馀留)之後,怎麽還能夠以這樣的形式而來?」

  佛陀回答說:「這樣一個暫時的形象,對於已經達到絕對純淨的人是必需的,雖然他是無形的,但是爲了來看一個已經達到絕對純淨的人,他仍然要虛擬一個世間的形象。但是當兩者都已經達到般涅槃時,就不需要世間的形象了。諸佛之間也是一樣,先透過世間形象的過程,藉著這個示現做爲暫時的溝通工具,才能知道在他們以前的諸佛。透過絕對的解脫,並沒有任何的表現或顯示。同樣的方式,如來和阿羅漢弟子們爲你方便示現,讓你能夠知道和看到某一位特定的佛陀和他的阿羅漢弟子們的樣子。

  「換句話說,任何需要透過世間形象接觸的地方,就需要一個虛擬的形…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