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然地他已經衰弱得辦不到了。一個阿迦,有見於此,就把枕頭向前移動一些去幫助他,但不敢移動太多,耽心著會讓尊者阿迦曼太勞累。所以他最後的姿勢有點介於右臥和仰臥之間,因爲沒有人敢再做任何事,耽心可能會打擾他。現在他迅速的衰落,而所有他的弟子們與在場的在家善信們,當他們眼見此景,都充滿了絕望。他的呼吸持續地微弱直到完全停止。沒有人知道他去世的真正時間,他的身體動作中,沒有什麽可以顯示他離去的真正時分的。稍後,他的上座,尊者趙坤宣布:「他已經逝世了,不是嗎?」並看著表。當時是早上二點二十叁分,因爲真正的時分不能確定,這就被認爲是他逝世的時間了。
當他逝世的消息被所有聚集在那裏的弟子們和在家善信們知道時,即使他們心裏已有准備,卻都更加傷感。尊者阿迦曼永遠走了,到達絕對的安穩和解脫,解脫了所有世間的束縛,但是他們仍然要感受無常和生死輪回的痛苦。
160凡夫心意的性質
大家同意尊者阿迦曼的身體暫時留在那裏,至少一個晚上,早上才安排他的葬禮。他的弟子們於是回到他們的地方,有些則留在他逝世的小屋後面。整個小屋四周的區域都點著燈火,但對他的弟子們,卻好像留在黑暗中,就有關於他們的修習而言,他們不知道何去何從。當聽到他逝世的消息時,有些人就昏倒了。對他們來說,失去了尊者阿迦曼就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照亮他們修行途徑的燈塔已經熄滅了,從那個光輝所輻射出來的溫暖和智慧,連同基於它的希望和生命,也跟著消失了。
這當然不是說佛、法、僧都被遺忘了,而是凡夫的心意都傾向優先執著於關系他們最接近和最明顯的事物,甚於那些較遠而較不明顯卻影響較深的事物。尊者阿迦曼的幫助和智慧,多年來對他們已經是很明顯了。定期地聆聽他的開示,肯定他爲他們解決疑問和難題的能力,他的人格被深深地尊敬著,他慈悲的輻射被長久感受和懷念著。
在尊者阿迦曼去世後一陣子,作者突然體認到尊者阿迦曼,就像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已經善逝了,沒有必要再用這種世俗的方法繼續地想念他。要關心的是那些哀悼他的心意,讓他們自己完全地籠罩在悲傷中,是害多於利的。尊者阿迦曼從未教導任何人要懷著這樣的思想和悲傷。這種思想當然不是罪惡,然而它是不適合於身著袈裟的比丘,尤其是有志於究竟解脫的人。佛陀曾經說過:「任何人見到了法就見到了我;任何人見到了我就見到了法。」一顆籠罩著悲傷的心意是不能見到法的。只有奉行佛陀的指示和修行模式的心意才能見到法和佛。甚至如果一個人會因爲奉行這樣的修習而死,那也會比死於傷心要好得多。
尊者阿迦曼去世的消息,第二天就傳遍了沙口那空城。城裏的長老比丘和政府官員前來向他的遺體致最後的敬意,並彼此商量著有關葬禮的安排。大家都同意他的葬禮應該適合於一個最可敬的禅師,一個泰國各地人人都知道的禅師。他去世的消息由大衆媒體告知,所以他住在全國各地的弟子們都知道,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也可來參加排定在公元一九五○年陰曆叁月的喪禮。大批的民衆來到沙口那空向他的遺體致敬,直到火葬之日。
161窮中之窮,富中之富
在他生命的後期,尊者阿迦曼被供養了許多必需品做爲禮物,讓他無法全部使用它們。無論他住在那裏,森林中或城鎮和村莊,經常有善信們,不顧各種艱困,送給他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尊者阿迦曼的奉獻絕不亞於他的供養人,經常把所有供養他的東西贈送出去。在他修行的早期,沒有人比他更貧窮了,但是在他修行的後期卻沒有人比他更富有。他所接受和所送出是相等的,或許他的付出更多些,他所接到的一切很快就被送出去了。他的個性是希望幫助別人,而通常他是不讓別人知道的。例如,如果他想要幫助一個特定的寺院,他只要去到那裏並住一陣子,所有他接到的禮物就送給那個寺院。
他去世後次日下午四時,舉行遺體沐浴儀式,有許多比丘、沙彌和在家弟子參加。然後,他的身體,在袈裟外面包著白色的裹布,並放入一個特製的棺材裏,它的一面是玻璃,好讓那些在他去世之前沒有見到他的人,仍然有機會看到他。然後安排每天晚上舉行說法和其它儀式來追思悼念他。
162偉大的沙口那空民衆
尊者阿迦曼的遺體火葬前的整整叁個月,沙口那空的鎮民們以最令人贊歎的方式,展現了他們合作和犧牲的精神。政府官員、生意人和一般民衆,全部一條心,盡可能地來幫助那些遠道而來的人,他們似乎忘記了疲勞的感覺,忘掉了接待和留宿他們的開銷。作者親眼目睹這個合作和慷慨的偉大場面,他真的可以說,在有關火葬的准備方面,他沒有見過比這個更和諧的精神。
163火葬之日
隨著尊者阿迦曼火葬的日子日益接近,來到蘇達瓦寺的人們數目持續地增加。估計在他火葬那天,將有數萬人們出席。各式各樣的帳棚已經在整個地區被搭建起來,食物和飲料都免費提供給所有的人。在蘇達瓦寺外緣的造林區,盛開著已經來到那裏的森林比丘的白色雨傘—以前從未夢見的景象—超過八百位比丘住在蘇達瓦寺,還有其他無數的比丘住在附近其它的寺院裏,可能超過一千人。人數之多就像那個小地區的民衆那麽多,除了擴音機告訴著人們有關葬禮本身進行的情形之外,幾乎沒有聽到其它的聲音。既然它是爲了追思禅師的一個莊嚴場合,而不是一個爲了作樂的場合,所以絕對沒有任何娛樂節目。
善信們紀念他的捐贈堆積如一座小山,好幾萬公斤的稻米,好幾百種其他的食物,一大批堆滿一個棉花工廠倉庫的袈裟。那很難相信,當悼念他們的阿迦時,泰國人們竟是這麽慷慨而不自私,這使他們同樣地不吝於幫助其他人。小小的泰國,人民的慷慨卻幾乎是任何大國的人們所比不上的。這就是佛教的影響,教導他們慈心、寬容,並隨時准備去幫助別人。泰國人民的這些品德,在尊者長老阿迦曼布利達陀的火葬典禮期間,最能看得出來。
沒有發現缺乏什麽東西。裝米飯和其它食物的鍋子和器皿大得嚇人,最大的規格都派上用場,它們每一個都那麽大而重,一個人是無法擡起來的,更不要說搬動它了。需要二個人或更多人,把它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由於不尋常的衆多人數,比丘和沙彌必須聚集成叁、四十人,或五、六十人的團隊,以便在小屋、田野、帳棚和其它地方吃飯。但是任憑他們的人數衆多,對於供養和安排他們食物的在家弟子們卻非常地方便,因爲他們大多數,大約百分之九十,都是頭陀行比丘,他們每天只吃一餐,也只用他們自己的缽進食,這減少了尋找碗盤的需要和麻煩。只要提供鍋子和盆子,比丘們自己就會把食物分到他們自己的缽,各種的食物和甜點都混合在一起,剩下來的百分之十是資深的比丘或是行政單位的長老和他們的隨從(他們需要碗盤、杯子、托盤和其他器皿,他們通常一天要吃兩餐。)
這整整叁個月長的期間,沒有暴力、偷盜、爭吵或是鬧酒的犯罪。那些已經掉了貴重物品的人,只要向寺區的主事者報告,就會失而複得,他們會用擴音器告知這件遺失案。不久,遺失的東西就會尋線送給主事者,然後就叫失主來,在認領之前,要求他詳細描述那件東西。
火葬典禮本身就持續了四天叁夜,開始於摩伽月後陰曆第叁個盈月的十日,到十叁日的午夜,那天才是實際火葬的日子。第二天早上才收集他的骨灰。
164奇迹
尊者阿迦曼火葬的柴堆是設在現在蘇達瓦寺會議廳的位置上,它堆置得非常漂亮並予裝飾。在他的遺體被移到柴堆之前,在盈月十一日的晚上,所有他的比丘和在家弟子們誦念經文,請他寬恕他們對他所做的任何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錯誤。氣氛帶著悲傷而凝重,它很快就讓人忍不住哀傷,許多人都含淚而公然啜泣著。大家都誠摯而恭敬地追憶他的德行和他曾經給予他們的幫助。尊者阿迦曼已經離開了他的身體,而且已經從生死輪回到達了解脫和安穩。他再也不會回到這個「紅塵苦海」了。由於他慈悲的開示,他們才知道善和惡。他們再也聽不到他說法了,一想到這個,他們就不禁被悲傷所籠罩著,他們的眼淚,就是他們對他深切的尊重與恭敬的紀念。
火葬的時間被安排在午夜,但是在那時間之前很久,人們就擁擠在柴堆四周並耐心地等著,都希望親眼目睹火葬,就像要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記住些什麽似的。然而在預訂的時間,一些奇特的事情發生了,如果作者可以這麽說的話。夏日的夜空是明亮而清晰的,但是它突然地被一片小雲弄得陰沈了,它只盤旋在火葬區的上面。就在剛點火而火焰跳向棺材時,這區域突然地被一陣毛毛細雨清涼下來了,它在雲朵消失之前連續下了大約十五分鍾,留下明亮如前的月空。這件事被幾千個出席的人們所目睹,而且大家都記得。
165檀香木用作火柴—骨灰的分配
不用普通的火柴來構柴堆,一個尊者阿迦曼的弟子從寮國訂了足夠數量而芬芳的檀香木來代用,除此又加訂了一批芬芳的香枝。然而,結果跟從普通火柴所得的是一樣的—身體被饑餓的火焰吞噬了。
尊者阿迦曼的骨灰在第二天早上九點被收集起來,並分配給從各城市推派來參加葬禮的比丘們,讓它們能夠被供奉在特別建造的地方。從各城市來的在家弟子們也得到一部份他的骨灰。就在骨灰的正式分配舉行過後,其他出席典禮的人們,沖向殘馀的柴堆,並搜集所有殘留下來的灰燼和煤渣,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一絲殘留的灰燼。大家都高興於他們所得到的寶藏,並且都視它爲無價之寶,帶著得意的笑容,抱緊在他們胸前。
典禮結束而骨灰也分配好了,是回家的時候了,但是在回去以前,大家都跑到火葬的地點,在它前面頂禮叁次,那是他存在唯一的象徵。他們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地過了好一陣子,才滿臉淚痕的站了起來。這最後的告別帶著尊敬和感激的淚水,進行了好幾個小時,因爲一個團體走了又來了另一個團體,這…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