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只用迂回的方式,使發問的人自己知道他在說些什麽,不致於傷害太大。一個凡夫的心,未經訓練,就像幼兒在學走路,當然會前後搖擺。成人只能守護他,保護他不受傷害,他不能禁止他搖搖欲墜的步伐。同樣的,一顆尚待開發的心,有時是不可能不被突發性的思想和情緒所動搖的。
當他居住在這個山洞時,他了知了許多新的真相,包括內在的真相和無限的外在真相。他受到鼓舞,樂於修習,不覺時間的消逝。更多更多的內在真相,朝他湧來,就像雨期的山溪向前傾瀉。一個晴朗的午後,他漫步在樹蔭下的一條蜿蜒小徑上,在開發他的內明禅思中,一面欣賞著風景和獨處之樂。在黃昏時,他走回山洞,欣賞著成群的各種動物自由地漫遊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氣氛非常祥和,各走各的,各忙各的。彼此坦然相視,毫無恐懼,知道彼此毫無傷害之意。
尊者阿迦曼說他樂意與它們相處,經常對它們散發出他的慈悲心光。它們也承受著所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他認爲,就這方面而言,它們就沒有什麽其馀的利益了。人和動物,其內在開發(波羅蜜)的水准是不同的。這項差異有時卻被發現有些矛盾的現象,有些動物在本質上比某些人更成熟。由於一些惡業的特殊果報,人會一時生爲動物,感受苦報。即使同樣在人的世界裏,也可看到那些生活在悲慘狀況下的人們(幾乎不比動物好),他必須遭受這些苦況,直到惡業耗盡,或直到善業的機緣成熟了,取代了惡業。佛教徒因此被勸誡,不得輕賤動物,因爲所有有情衆生中都有著善業和惡業,人和動物亦然。
晚上,尊者阿迦曼清掃洞前的地方,繼續精進,除滅煩惱,輪替著靜坐和經行禅思。他在心智甯靜上的進步,例如諸蘊的思惟、分析、解剖,把它們堅定地消溶於諸有的叁項基礎特徵上—無常、變遷(中譯注:苦)、無我。這就是他的內明開發,對於他的最後目標,給予更大的保證。
016阿羅漢們的說法
偶然地,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在晚上,當他靜坐禅思時,會爲他說法。根據一位阿羅漢的指示,經行禅思時,在身體上和心智上都要予以善加守護。
念住必須安置在選定的主題上,或是身體的一部份,或任何一蘊,不要被分心而流露出多變和遊移不定。每一個動作都要以念住爲前導,舉止不要像睡著的人那樣未予念住守護。每天例行的托缽、飲食、大小便,必須遵循聖弟子的方式,而非普通未經訓練者的方式。永遠遵循出家人(沙門)的步驟,擁有甯靜安詳的生活方式。身體的每一個姿勢,都不要疏於開發念住和智慧,用以發掘隱藏的罪惡。吃飯的時候,經常思惟食物(令人厭惡)的性質,不要讓它的美味,變成吞噬心意的毒。食物未經思惟而吞後,身體或許可以由食物中的營養而得以強壯,但是心意的進步,將由美妙的滋味而被劫奪了。這就會削弱了自己的開發,滋養了身體卻付出心意的代價,這都是缺乏念住所致。
一個出家人不論走到那裏或住在那裏,他都不應該積聚心理上的煩惱,這對他自己是有害的,他也不容許它們跑出去傷害別人。在聖道的修習基礎上,煩惱被認爲是一件極恐怖的事。因此,你必須恒常地保持警覺,面對煩惱流出的每一種表現方式,其中任何一種,都有相似的破壞力。行、住、坐、臥、吃東西、大小便或談話,你不能失去念住的控製,這就是所有聖弟子們所遵行的正道。沒有念住或自製,就是長養罪惡和煩惱的沃土,被生死輪回所纏困。有志掙脫輪回的人應該避開地獄之道,它只會使人成爲一個邪惡、不善的出家人。沒有人願意享用邪惡的食物,沒有人想要住在邪惡的房子,沒有人想要看視邪惡的衣服,所有邪惡的事都是人人所厭惡的,因此一顆邪惡的心必爲高潔的心意所回避。更糟的是,一個邪惡的出家人則爲人神所共同嫌惡。因此,自製是很必要的。
世上所有的營養中,心意的營養是至高無上的。世上至高無上的就是心意。一顆營養良好的心,就是實證於法的心。一顆認識自心的心,就是已經認識法的心。一顆到達自心的心,就是已經到達涅槃的心。自己的心是無價之寶,不要忽略了它。迷失自心的人就是疏忽了妥善地處理他的無價之寶,這種人的千次出生不過是千次的失誤罷了。知道了心是如此的無價,你就不要明知故犯,疏忽了它,那只會使你後悔。當你事先已經知道了這些,就不應讓它發生。
人類是聰明的生物,不要表現出缺乏身爲一個人所應具有的智力水准,那將是可悲的罪惡。一個出家人的作用,不論內外,就是要成爲世間所能信服景仰的人。所作所爲,不論結果或過程,都是沒有瑕疵和無可責備的。就你自己的開發而言,那是高尚的、正當的,而且必須予以穩定地開發。一個樂於修習戒德、禅思、念住、智慧和精進的出家人,現在或不久必然會成爲真正名符其實的沙門。
這就是以精勤、堅毅和忍耐,決定爲了安穩和至高無上而奮戰的正法;這就是絕對遠離痛苦,沒有束縛和逼迫的正法;這就是叁界導師,解脫自在的佛陀的正法。了解了這正法的意義,你將在短時間內解脫於煩惱。這是法的訊息,要予細心思考。你將體驗到心的奇妙,它的本性本來就很奇妙了。
說法結束了,阿羅漢也走了,尊者阿迦曼重溫指示,仔細地思考每一個細節。由於每位前來的阿羅漢教導有方,加上持續增長的意志力和念住力與智慧力,他就更爲開發和富於善巧了。
017他到達不還果之道
尊者阿迦曼說,聆聽阿羅漢說法就像聽聞佛陀親自的開示一般,雖然他自己從前並未見過佛陀。他完全地沐浴在忘我的喜悅中,時間似乎靜止了,只察覺到被法光所覆蓋的心,直到他從這深奧的禅境出來,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有色身的重擔,就像整座山那麽重,聚集成一團的諸蘊,各自本身都是一大堆痛苦。阿羅漢的來訪和各種機緣下所作的開示,比起他在別處的經曆,是很卓越的經驗。也就是在這個山洞裏,他趨入了阿那含之道。
從經典上我們知道,成就這個果位者,五下分結都斷了錯誤的自我觀念、猜疑或猶豫不決、執著於儀式和典禮的效力、貪欲、憤怒。證得這個果位的人,是完全免於再生爲這世界上的人類—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的人身。如果此生尚未成就至高無上的、究竟的阿羅漢道,他將化生到五個微妙高級的淨居天之一的天上:阿維哈天(中譯注:無煩天)、阿達巴天(中譯注:無熱天)、蘇達刹天(中譯注:善現天)、蘇達刹那天(中譯注:善見天)和阿卡尼沙天(中譯注:色究竟天)。它們的不同,只是在於微妙優美的特殊程度,彼此之間各有其特徵。
尊者阿迦曼自己告訴他的近侍弟子們,他在那個山洞時,到達了不還果之道。作者決定在這裏留言,以備讀者的評論,如果讓此事實公開有所不當的話,就讓作者的輕率受到譴責好了。然而,大家都知道,尊者阿迦曼在那山洞的幾個月裏,曾經全力前進,除滅煩惱。他以安靜清涼的心去行沙門法。
018離開沙裏卡山洞
尊者阿迦曼在禅思的期間,有許多預想不到的和不平常的經驗,連續許多晚上,它們自己強而有力地重複著。結果,有一天晚上,他出奇地被一股對比丘同修的慈悲心所籠罩著。那個晚上,他的禅思不尋常地深奧,增加了內、外在事物的知識。當他想起過去是何等無知時,不禁落淚。努力奮鬥的利益他已得到,佛陀爲他的追隨者標記道迹的慈悲心是何等的偉大!而支配著人類和動物生命的業力又是何等的複雜!所有這些,總括在法句經的章節裏—「有情衆生擁有的業就像他們的生處,就像他們的財産一樣。」他也警告他自己,不管目前多方面的奇迹和達到的成就,最終極的「苦的熄滅」仍未達到。在到達終點之前,需要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精進,和更高程度的念住和智慧,結合著專注。
他也有著意外的安慰,長久折磨他的慢性胃病由於法的療效而痊愈。雖然煩惱尚未完全除滅,他的心卻從此屹立不搖,他對於自己穩定地開發的修行方法一點也不懷疑,不像從前那樣遊移不定。
他絕對地肯定,他的修習不是在臆想推測,也不是在黑暗中盲目摸索,而且痛苦的完全熄滅也不遠了。在那個時期,念住和智慧的成長是穩定而持續的,不需要力量和勉強,包括內、外事物知識的一股穩定之流,流過他的心眼,增益他的法喜。那時,他被悲憫其比丘弟子們的心境所籠罩,希望讓他們分享他的經驗和成就。就是由於這份悲懷,他離開了那個安適而神聖的山洞,不考慮自己,前往東北省分。
在他離開前幾天,很多地居天神,在他們的首領—他在幾個月前被尊者阿迦曼改變了,引導下來看他,請他開示。教導之後,他告訴他們,他很快就要離開那個地方了。地居天神附聲於一個人表示反對,並請求他,爲了他們的幸福和繁榮留在那裏。尊者阿迦曼告訴他們,那是一種責任感讓他來到這裏,再度,也就是這種責任感催促他離去。他告訴他們不要悲傷,如果有可能的話,機緣如果許可,他會回來。這些地居天神,不禁悲從衷來,因爲他們真摯的敬重著他。
019在曼谷與他的上座尊者優波離相處
在他離開的前一天,尊者阿迦曼想起他的上座—巴羅尼瓦寺的尊者優波離。爲了想要知道那時他正在做什麽,就運用他的心光,他把它調整到尊者優波離的心境上,立刻知道,他正在思惟緣起法則。於是他記住日期和時間,當他後來抵達曼谷時,他請尊者優波離確認。他的上座確認了,很高興地說:「你是多麽聰明!我是個老師,但我還是比不上你。你讓我慚愧。」他補充說:「這就是我們對一個佛陀的追隨者所期望的。在追隨佛陀的腳步中,我們不能停留在自滿裏。必須要有些人讓人尊重,如同見到法義的結晶一般。這證明了一項真理—法是不待時節的,不受時、空限製的,除了自己的懈怠放逸之外。就是因爲懈怠放逸,佛法才會在世界上消失。真是令人鼓舞,尊者阿迦曼以身作證,成爲一個榜樣。」
他經常被他的上座尊者優波離所贊許。有時…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