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弘法導引▪P4

  ..續本文上一頁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爲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爲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叁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複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爲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增廣文鈔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七、附錄:

  附錄一:

  念佛的心態與音聲

  音聲乃心性的外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爲妙音,從實相中流現。念佛法門以音聲作佛事,透過佛號音聲開啓佛性,誠爲轉凡成聖之妙莊嚴路。是故,我等念佛行人對音聲之道應加以考量。

  一、極樂世界的音聲特質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音樂之都,其風聲、寶網聲、鈴铎聲、波揚的水聲、鳥的諧鳴聲、虛空的樂器聲等都在演暢種種法音,自然宮商五音諧和。極樂世界的音聲之善美,乃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極樂種種音聲內具八個特點: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形成西方淨土特有的音聲格調。既是阿彌陀佛梵音的概述,亦是我等衆生內具的音聲功德。是故我等宜將此八字作爲念佛之綱宗。如是念佛,就能夠與西方淨土的音聲形成同構共振,開發自性。八字原則略標如下:

  1. 清:即清淨,離一切煩惱染習即爲清淨,是故念佛人得齋戒清淨,遠離五欲六塵,真誠發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是念佛即爲清。

  2.暢:即暢達,直心是道場,音聲暢達舒展,直抒胸臆,無滯澀壓抑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音聲所及,萬禍冰消;洪音發號,毀裂魔軍。暢快淋漓,心聲一體。

  3.哀:即悲哀。于此生死苦海滅頂之際,自力怯弱,唯哀祈阿彌陀佛大悲拯救,呼喊救命,感通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必定蒙佛力慈佑,安坐大願船,抵達安養國。

  4.亮:即嘹亮,哀而不傷。悲哀中有亮色,以吾之悲感彌陀大悲,信知彌陀悲願決定令我往生淨土,往生即可疾速成佛,曠劫大事今生即能了辦,踴躍歡喜。生命洋溢亮色,音聲自然洪亮。

  5.微:即微細。音聲細微,透入內心性海,探玄勾赜,引發內心深蘊的善根,開啓如來藏性,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6.妙:即奇妙,亦雲不可思議。音聲通實相,六字洪名澄清吾人濁染的心,以佛地果覺功德莊嚴行人因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能令吾人從有念入無念。此音聲全體即阿彌陀佛法報化叁身。靈籁之音,劫外之響,妙感難思。

  7.和:即和諧。和諧是空性的表顯。持念佛號時,首先是心聲和諧,心聲相隨。身心和諧,心與外境和諧,大衆念佛,音聲和諧,幾十人,衆音念佛,如同一人,心通法界,梵音海潮音,大和吉祥。

  8.雅:即高雅。六字洪名表诠至高的超越意向。橫超五惡趣,圓成自性佛果。不求人天福報,不低俗,不媚俗,聲聲喚醒自己,步步回歸故園。如是念佛即爲雅正。

  綜上所述:持念六字洪名宜滲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之特質。這樣便能與名號功德相應。信願感通彌陀悲願,成辦往生大事。

  二、如何念東林佛號

  東林佛號以八字特質爲方針,語速低沈緩慢,格調哀亮,內具深信切願之情懷,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四句形成一個結構組。

  第一句的重音放在“南無”上,一心歸命,要唱出在生死曠野尋求佛力救度的渴望。

  第二句重音放在“阿彌”上,在苦苦尋求中,曆經艱險,終于找到了南無的對象,就是阿彌陀佛。要唱出尋找到阿彌陀佛的歡欣。

  第叁句重音放在“陀”上,當我們歸命于阿彌陀佛時,覺了原來阿彌陀佛與我竟是同體,我在彌陀心中念佛,彌陀在我心中呼應加持,要唱出彌陀與我同體同源感的欣慰。

  第四句重音又放在“阿彌”上,當覺了與阿彌陀佛與我同體時,回光返照,原來我自性即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要唱出自性彌陀的自信自肯,由歸命到歸元。

  這樣,第一句向外部的渴望尋找,到第四句向內心安穩的回歸,形成東林佛號四句一組的音聲結構,不斷循環亦複如是。

  唱念的音聲抑揚結構掌握後,加之兩個配合:

  1.佛號與步點的配合。一句佛號走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隨法器走准四個步點。

  2.佛號與呼吸的配合。中間停頓時,深吸氣到腹部,臍輪發音,盡量做到一口氣將佛號念完(如氣短者,可在“陀”字上補點氣),渾融一體。

  如是持念,久久便能唱出東林佛號的韻味,悲欣交集,香光莊嚴。伏冀念佛同仁共勉!

  

  附錄二:

  因果道理

  業果的道理分爲四個部分:

  一、 業決定

  這叁字的含義很重要,由此能引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方法論。

  這個世界一切的人事物,包括天體的運行、草木的生長、社會的運作、個人的命運,是由誰決定呢?以佛法而言,唯一是由業決定,不是以上帝決定,不是由君主[總統、主席]決定,不是由“我”決定,不是無因無緣産生。只有業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她像一位畫師,繪出天堂、地獄,繪出歡樂、痛苦,繪出刀山、火海,繪出日月、須彌(高山),繪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切無一不是業力所畫;她又像是一位舞蹈家,生命中每個細胞的顫動,每一心念的發起,每一次人類世界的活動,都是她的遊舞(舞蹈表演)。這就是業決定之理。

  二、 業增長廣大(小因大果)

  此理告訴我們,業在初造時,即使極其微小,但隨著業成熟所顯現的果報卻

  極爲廣大,這是業力放大的規律。遵循此理,古人教導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叁、未造業不會遇 四、已造業不失壞

  這是從反面說明業無絲毫空耗,果無絲毫浪得。已造之業不會失壞,未造之業不會得果。(不包含:已造的善業遇到邪見、瞋恚等,已造的惡業以如法忏悔對治等。)

  更進一步要明了:

  業的輕重

  當生成熟的業

  進而以之改造命運,重塑美好人生。

  

  附錄叁:

  

十善業、十惡業因果概見表

  

十善

  

十惡

  

  

  

  

  

正報

  

余報

  

十善業

  

進而推廣

  

正報

  

余報

  

十惡業

  

  

  

阿修羅

  

  

  

叁善道

  

長壽、少病

  

不殺生

  

放生、護生、救護一切。

  

地獄餓鬼畜生

  

《淨土弘法導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