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致覺行者 五 此時此地當下見法

  致覺行者 五 此時此地當下見法

  今天我將帶給大家一個真理,這是我從年長者那裏聽來的,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大家可能聽過,也可能沒聽過。當你們聽時,請靜心聽,帶著覺定慧來聽,仔細想想這些話,然後去考查是不是真實的。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有其因果。比如,我們努力工作是因,賺到錢是果;去學習是因,獲得知識是果,知識是學習的結果。因此,我們若在因上勤下功夫,那麼果上就真正受益。

  長者過去常常教導我們;培養覺性是因,智慧升起是果。他們如此說,佛陀如此說,你的父母或老師如此說。無論誰如此說與否,你得親自實驗,去發現這個說法是不是真實的。我們必須仔細考察和從真實層面知道:因稱之培養覺性,真理稱之爲谛。無論我們知道或不知道它,真理它一直在那兒,象一只碗倒蓋著某些東西,當我們把碗翻轉過來,這曾隱藏在碗底的東西就顯現了。

  你可以把雙腿收起來側向一邊來坐著,也可以將腿伸出來坐著,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單盤。將你的手平放在大腿上,然後,翻手掌豎起來,覺知這個動作。翻手掌是因,覺知這動作是果。放掌,覺知。放掌是因,覺知放掌動作是果。舉起手,覺知。舉起手和放下手並覺知這兩個動作是因,覺知力將增長是果。當你有規律地做這動作,培養覺性,那麼你可以說它與佛陀的教導及年長者的教導是一致的。你應該培養發展覺性,當你培養發展了覺性,你的智慧就會生起。

  長者過去常常告訴我們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或行住坐臥四種姿勢。如果你在行住坐臥中培養了覺性,那麼你會有覺性去覺知其他小動作。所有的小動作,如伸手或伸腿、彎腰等,你都會有覺性知道它們。了知這些小動作是果。

  有人可能會說這和經典一致,有人可能會說這和經典不一致,但是,請你仔細聽,然後你親自去練習。如果有用就用它,如果沒有用就丟掉它。我們曾學會了的知識,我們已經知道;對于那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知識,請嘗試一下,爲你自己找到它。

  這是我曾練習過的方法。舒適地坐著,背部挺直,手掌平放在大腿上。右掌豎起,覺知,停。豎擡起手到胸部高度,覺知,停。放下手,停在腹部位置,覺知,停。左手重複這叁個動作。帶著覺知上移右手到胸部,停。外移右手,停。放下右手到大腿上,停。覆手掌。左手重複這四個動作。這就是規律的練習。它稱之爲小動作。

  人不能靜止不動,因而我們讓身體動起來,然後訓練覺知這動作。你可以稱之覺性,也可稱之爲定。能覺知這動作的稱之爲覺性,心一境稱之爲定。你做動作時,覺知它。如果你沒有心一境,你會不知道這動作。眨眼睛時你要覺知它。

  當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裏出來時,我們曾眨過眼睛,但我們不知道。我們向左看向右看,我們不知道這看的動作。我們沒有覺和定。我們只有一般覺和定而沒有置心一境去了。內觀意味著清楚地洞察,完全地拔除,這是真正的知道。任何練習者將會知道。不論種族、語言及何種宗教信仰,任何生而爲人者都能練習,但必須正確掌握這方法。

  鬼神都是假名。我們曾經看到過鬼神嗎?鬼是指做壞事、說壞話、想壞事的人。身體它不會做任何事情。它只是色,象一個玩偶一樣。動的是我們的心念(名)。神也是如此,我們假定了它。若我們不真正了解假名時,我們不知道真相。我們真的不知道。我能保證我們都不知道。我自己是不知道的,別人可能知道,這我不清楚。

  我曾練過許多種禅修方法,如念“佛陀”、“正覺 阿羅漢”、數息、觀腹起伏、坐著觀呼吸,但是我仍不知道真理,智慧沒有生起。它們導向定及對定的貪著。因此,修定或止,象石頭壓草。當我們將石移走時,草會長得比以前更茂盛,因爲石底下的土壤保留著較多的水分。內觀意味著清楚地洞察,完全地連根拔除,這是真正地知道。任何練習者都將知道。不論種族、語言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任何生而爲人者都能練習。但我們必須正確掌握這方法。

  我們接下來會知道宗教。宗教並不意味著寺院。寺院只是假名,世俗義。究竟法才是真實的,它存在于人類。每個人都是宗教。宗教是教導,知道者的教導。聽者聽到,覺定慧分辨,聽者也成爲知道的人了。要真正地知道:“哦,每個人都是宗教“。毀滅宗教並不是意味著摧毀寺院或佛像或菩提樹。摧毀宗教意味著惡語、傷人、甚至至惡--殺人。所以,宗教是人類自身。故詛咒某人就是詛咒宗教,傷害某人就是傷害宗教:那就是惡。

  現在我們談論佛教。佛陀是指知道真理的人。這色身象是玩偶,覺定慧才是真知。所以,佛陀意指覺定慧或心清淨、光明、甯靜的人,這些特質毫無例外地存在于每個人內心。

  接下來我們談論過失。過失指不知道、黑暗、愚癡。我們害怕罪惡,我們何不使自己知道從而遠離害怕呢?功德是指清楚地知道。當人們接近出家人時,他們擔心有過失,好象出家人就是過失一樣,這是假名。現在我們不必害怕過失。如果我們不克服過失,我們將沒有機會沒有時間去克服它了。不要害怕過失,但要試著克服它。克服它不是指做功德、持戒或守律。培養覺性就是法,是戒律,是平常心,是一切。因爲培養了覺性,我們會知道所有這些。

  如果我們不培養覺性,只是學習與記憶,那麼我們就不能看清楚看真切。培養覺性是爲了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知道。一個人若知道了,他就能向自己和他人保證他所知道的。任何練習者都將知道它,因爲每個人知道這相同的事情,那是經由培養覺性而發展出來的相同的知識。培養覺性的結果能滅苦,我們不再粘著假名。我們不怕鬼,也不怕神。鬼和神都沒有真實存在,只是假名。鬼是指某人說壞話、起惡念、做壞事;神是指某人說好話、起善念、做好事。我們知道怎樣爲人。當人們說壞話、起惡念、做壞事時,鬼就出現了。當嗔恨生起時,我們能中止嗔恨,那麼我們就是人了。當我們能保持自己的心恒常平穩和清靜,那我們就是神,令人尊敬。我們了知這一點時,我們就能突破自己。

  因此內觀有這些目標:六觸(眼耳鼻舌身意)、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般若、四聖谛、十二緣起,我們都是從經典上了解到這些,我們學習它們,但不知道它們,只是記住了它們。當我們漸漸培養覺性智慧生起時,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是真實不虛的。

  因爲我們移動時我們培養了覺性,所以我們就能用覺性去觀察念頭。任何時候念頭一生起我們就知道它。念頭沒有實質的“我”存在。當念頭一生起我們就立即用覺性知道它,象貓抓老鼠一樣迅速。覺知動作和覺知念頭兩者原理相同。每一個動作中我們帶有覺性,那麼念頭生起時我們知道它。這意味著我們吞並它征服它。長者們曾說過征服別人一百次或一千次不及征服自己一次的利益。征服自己就是征服念頭。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看見它知道它,它就不會再繁衍了。任何時候念頭一生起我們就知道它。當我們覺性增長時,自性智慧就會生起,這樣我們就能看清楚看真實。

  所依處(事物)是指我們自身和世間的一切,我們必須完全知道。勝義(究竟法)是指存在于我們自身及世間的一切的真理。能看見的、擁有的、存在著的、在我們眼前的、能用心感觸得到的一切,我們必須完全地知道它。變異是指存在于我們自身和世間的一切都會改變。當我們清晰地看見它,我們就能了解、知道、理解貪嗔癡,因爲它就是事物、究竟法、變異法。明了了這點之後,我們的心將變得非常喜悅,就能明白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再是苦。真正的出家人具有這種特質。

  出家並不是指剃了你的頭發,是指心的清淨品質。究竟法是指真實的事物。毫無例外,真正的出家特質每個人都有。用這種方法培養覺性,覺知動作是因,知道所有一切是果。出家法師是指能教導他人的人。當他們知道了,就教他人,沒有了苦。一位真正的出家人知道世俗谛、究竟法、八正道、四聖谛。心變化時我們知道。若知道其他事物就是不正確的。

  我們繼續練習,就會生起一種法喜。我們感到很舒服,心很輕盈,象黑暗中出現了光明或肮髒變得幹淨了一樣。或是象黑變白,重變輕了一樣。心從一個階段轉變到另一個階段。知識生起時,不知道就會立即消失。真正的出家人的品質生起時非出家人的品質就會立即消失。生起的取代舊有的。這就稱之爲死去後重生。它不是指物質身體的死亡再從母親子宮中重新生出來。這就是世俗法中苦、無常、無我。

  繼續練習。當知道生起、覺性産生時,就象一滿壺水,現在水倒去了一些,沒有以前那麼滿了。練習過程中我們的覺性漸漸圓滿,跟著知識就會生起。但當知識時有可能我們會粘著知識。當智慧生起時我們就有了信心,它深入我們的腦海,從此以後永不遺忘。46歲那年我了知這個,從此都沒有忘記。一天早上我知道名色,到了晚上我知道了心的變化。我真正知道這個,我有信心保證它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法。做功德、布施、持戒、學習經典,從某一方面說那是好的,但我們並不能真正培養覺性,並不知道如何安心。

  一個自己都不明白的人去教導不明白的人,結果是不明白。一個自己明白了的人去教導別人,結果自然是明了,因爲每個人本來具有。所有的人都能成爲真正的出家人。無論男人、女人、小孩,只要他們知道他們就能成爲真正的出家人,成爲高貴的聖者。因此,出家人是福,他能教導人們知道。福是指聖潔。法布施是最高貴的。這就是一條成爲真正的聖者的道路。

  當我們培養出覺性,越來越多地知道動作,內在智慧就會産生。內在智慧産生時,你就會真正知道,你不必背經典。你就會知道煩惱、渴愛、執取、業。清楚地明白,真正地明白之後,煩惱、渴愛、執取、業就會減輕或消失。明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必相信任何其他人了。見道者自知。就算佛陀來到你跟前告訴你這個方法不正確,…

《致覺行者 五 此時此地當下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