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多叁年內苦將會減少百分之六十,個別可以完全滅盡苦。有些人可能花更少的時間,比如一年或者九十天就滅盡了苦。這是一條簡易的滅苦之道。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就會覺得難而産生懷疑和缺乏信心。
當我們對每一個步驟都有信心時,修行就不會很困難。你可以隨時隨地練習,但這需要你真正確切地知道如何正確地修。如果你對你自己有了信心,那麼你就是你自己的皈依處。宗教就是皈依處。當你研習一本書多年,那只是理論上的知道。但如果你自己實修,不用多長時間,你會比理論研究家知道得更多更深入。巴利文經典中列出修行過程的兩個重要內在要素:一是正念,觀照它;一是正知, 也是認知你自己。當你覺知你的手部動作時,你同時訓練了正念和正知。如此修練的成果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你用錢也買不到沒有痛苦的大自在,唯一的辦法是通過自己的精進修行,直到智慧——她自動升起了的那刻。她一直就在那兒。
做功德和持戒就象有殼的谷子一樣,不能吃,但還是有用,可做來一年的稻谷的種子。修習定就象去了殼但還沒有煮熟的米,仍不能吃。有兩種定:一是叁摩地定(製心一處),一是內觀定(如實觀照自己的存在實相)。修習叁摩地定時,你必須靜坐不動,閉上眼睛,觀察吸氣與呼氣。當你的呼吸變得很微弱時,你往往不能注意你的呼吸,表面上看起來你很平靜,但貪嗔癡仍在,因爲你仍不知道也不能覺察你的念頭。而內觀定能去除貪嗔癡,它可以隨時隨地體驗到。所以我們不必閉起眼睛和耳朵,我們放開六根,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但當念頭升起時我們要看到它。每個人都有培養發展出這種定的潛能。
“清淨”這個詞是指心念沒有被染著而呈現出自然本來的狀態。當我們以覺性之利刃深入到念頭中去看清它時,此時心就平穩了不會被任何東西染著了。這就是清淨我們的心念的原理。無論我們去哪裏,若有一盞明燈,我們就會行走安全。同樣,覺性之明燈照亮我們的心念,我們就能于每一分每一秒都看清我們的念頭。覺性就是念頭的明燈。“平靜”意味著熄滅了貪嗔癡,滅盡所有苦與樂,也不再尋求任何別的方法。我們不再尋找外在的老師,因爲我們真正知道,自證自知。當我們真正知道念頭,我們就知道我們的心是恒常清淨、光明、甯靜的。
當我們明了念頭時,我們就明了苦如何升起又如何滅去的。每次當念頭浮現時我們就知道它。我們甚至要覺察到自己的心跳。我們所做任何一個動作,通過輕松而自然的觀察,我們要清楚了知。這種覺察力非常迅速,快過閃電,快過任何東西。它也就是慧、覺性、覺定慧。這種慧了知一切,甚至于最微細的聲音也知道。輕風撫過我們的皮膚,我們感知到;各種各樣的念頭升起,我們也感知到。念頭升起得越快,雜染越多,覺知也越快。不管念頭升起得多快,覺知它。
這稱之爲緣起法(因緣和合生)。沒有無明時,産生苦的鏈子就斷裂了。這是因爲覺性在。你也許聽說過佛陀只剃一次發而不再生長。也許你覺得這是一個謎。因爲頭發剪掉後,它就不會再自行接上去。這是比喻無明斷了之後它將不再升起。這就是聖道。如同一根兩頭綁緊的繩子中間切斷之後不可能再被接起來。當我們明了這一點時,我們就會知道清淨佛性潛藏在每個人的心中。然而修行爲什麼難?事實上修行並不難,但也並不容易。它既難又容易。
泰國東北部流傳有這麼一句諺語:窮者富有,富者受苦。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富者只是金錢上的富有,卻因不能看見自己而內在貧乏。貧者雖物質財富上貧乏,因能看見自己、懂得這種自然規律而內在富有。金錢不能達成這一點,不能帶來內在的富有。事實上每個人有能力達到這一點,因爲每個人都有清淨佛心,這不分性別(男人或女人)、國籍(泰國人或中國人或西方人)、宗教信仰的。我們都有相同的如來本性。這是自然規律,如同每個人都由木火水土四大所成一樣。我擔保每個人都能修練,但你必須有一顆真誠的心態。
我相信法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存在這麼一個說法。佛陀是法的第一個發現者。在佛陀之前,法存在著但不爲人所知,直到佛陀發現了它。這種真實的本性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當你站起來,它隨你站起來;當你坐下時,它隨你坐下;當你睡覺時,它隨你睡覺;當你上洗手間時,它隨你上洗手間。無論你到哪裏它都跟隨著你,所以,你可以在隨時隨地練習。你應該知道如何練習:如何去看念頭。當你知道了念頭的源頭時,這就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過了這個點,修行的路就自動展現在你面前了。
當修行的見解及方法正確時,我們當然會達到我們的目標。聽聞佛法、布施、持戒、修叁摩地定甚至內觀定,如果不能達成目標,那麼這些好僅僅是口頭上的好,不是真正意義的好。如果我們沒有做布施或持戒或修定,卻達到了這一點,那麼所作皆辦,如同天空覆蓋著大地一樣:它覆蓋了一切。叁藏經典中佛陀教導的所有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包含了這一點。你若去研究整部叁藏經典,你應該會得到明了這一點;但若你沒有明了還有疑惑,那說明你仍在苦中。
我們不必學習經律論叁藏經典,但我們必須培養覺性達到這個點。當我們達到這個點時,我們就會明白整部大藏經。一次佛陀和他的一些比丘們在森林中散步,佛陀抓起一把落葉,問比丘們說:“你們比較一下,整個森林中樹葉和我手中的樹葉,哪一個多些?”比丘們回答說:“森林中的樹葉遠遠多于您手中的,世尊!”。因而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法是偉大的,象整個森林中的樹葉,而我所教你們的法是有限的,象手中的一把樹葉。請你們明了佛陀所教導僅僅只是苦和滅苦,沒有別的。研讀經典、做功德、持戒、修定等若不能使我們達到這個點,那麼就是無用的。當我們達到這個點,一切就完成了。
法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自己就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
而不再被其它所牽引,
這就是滅苦之道的開始。
《致覺行者 二 暴雨猛敲塵封的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