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開拓心靈寶庫 出家人要承擔重任 金剛經是開發智慧的寶典

  學佛開拓心靈寶庫

  ——客堂開示

  202012.08.22

  出家人要承擔重任

  所以好在我們這個道場,讓很多的人能夠自我反省,這樣子大家就進步了。包括比如說像我們作爲一個出家人,我們這邊比如說有寺院,有房子,有接納大家來承擔它的社會責任。作爲這方面,我作爲一個出家人,我從我修行,我出離生死的角度上來說,這個也是障礙我的。所以這個並不是值得我驕傲的地方,恰恰自我就是說要警覺的地方,我因爲承擔著社會的責任,但是我缺失了很多自己修行的時間,我跟大家結了緣,就有千絲萬縷的生命關系,哪怕你們走了,我們的彼此的業力還是交融在一起的,我每天見到新的人,這些新的人的業力就會留在我這個郵箱裏。我的電腦一樣,電腦硬盤裏就會留下你們的信息。對于我要修行,我要追求自己生命進步來說,這是很大的一個挑戰,這其實是違背我的意願的。

  所以出家人既然出家了,還來做住持,還來面對接受跟大家結緣,甚至讓你們磕頭、讓你們供養,其實他承擔了一個社會責任,這個責任對他自己修行是有妨礙的。我必須要明白這個問題,我不能認爲我春風得意,我不得了了,我現在是住持了,現在大家來朝拜我了,好像我洋洋得意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有很大的一種危機感,我既然已經出家了,但是現在我承擔了責任,比在家人還忙的。我明明是要了業的,但現在我是了也了不了了。有一個人來跟我見面,有一個人來給一個紅包,我就跟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了。他不解脫,我都很難解脫的。

  那明明我知道這個,那我還在做這個事,那你看我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嘛。那我就要更加地加倍努力,我要知道這個職業,比如說我這個位置是很具有挑戰的。跟我的本能願望是很大的一個矛盾。

  但是你說想想看,我是不是就出了家了,然後比如說我在學佛上也有心得體會了,修行上也有心得體會了。但是我都把它當成我個人的財富,然後我躲在深山裏,不關心群體的發展,人類的去向。你說我那樣子的話,你們是贊同哪一種?是贊同我在深山裏修得很好,往那一坐都能飄起來,飄到雲上去。然後還是希望我現在在這裏天天接待你們大家,給你們講,對著小孩子講,對老人講,對男的講,對女的講,對正常人講,對神經病人講。說說看你是希望看到哪一種形式?

  但是我們現在說兩本書,一本是前者出了一本書,一本是後者出了一本書,你會在新華書店出一百塊美金去買哪一本書?一個在深山裏住了五百年的,已經能夠騰升飛起來,像鳥一樣自由飛翔,遇風而行,化爲山化爲水。一個這樣人出了一本書,還有一個是像我這樣天天就是這樣子跟大家去打交道的,(衆:第二個人),但實際上如果這二本書放到社會上新華書店在賣,肯定第一本書是非常暢銷的。第二本書不大會有人看。因爲第二本書就我們生活的東西,是不是?那爲什麼現在我們說閉關多少多少年的下山了,大家趨之若鹜。你說社會上轉世的五世活佛,大家不太有人去跟他,去拜他做師父啊,很少的,對不對?但實際上新華書店肯定是那種書賣的好,百分之九十人會選擇一個閉關在山裏五百年的這樣一本書。有好奇心嘛,然後對自己熟悉的東西不大會關心。

  當你學佛已經在思考問題了,你才會選擇貼近我生活的,幫助我拉著我一點一點進步的人,你講這個話你充滿了感激嘛,用感恩的心嘛。(衆:我很感激剛才糾正我的我執,我覺得我確實是不對,說的不對。我這二天在這寺院我心裏想,女衆怎麼這麼糟糕,這麼被受歧視。剛才您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我放下我執了,我就覺得突然法喜充滿了,我問的對了,而我來這個道場也來對了,我放下所有一切世間上事情的執著,到這兒來,我覺得比任何事情都值得,很榮幸見到您)阿彌陀佛!

  這個因爲佛教是很容易判斷的,他對和不對很容易判斷的,因爲畢竟二千六百多年,沒有誰發現佛教不對嘛,對不對?除了你個人去觀察的,我們人類的整體智慧也可以去借鑒的,一個事物,佛教這麼龐大,在社會上存在了二千六百年,沒有給人類造來汙點,沒有給人類的命運帶來負面影響。它都是吉祥的、向上的、積極的、光明的,這是已經被人類證明了二千多年的。所以首先這個大方向上很容易定的,它是一個好還是不好,對不對?你說其他宗教,我們世界叁大宗教,其它宗教裏面還有對人類帶來有負面的東西,對不對?其他的有十字軍對不對?那它是帶著殺戮的。那其它有的是血流成河。佛教從來沒有給人類帶來痛苦和災難。

  那你想想二千六百多年,我們人類社會這麼複雜,佛教經曆過來都沒有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大的方向上,可以知道佛教是不錯的,然後它所認定的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都能成佛,因爲首先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困惑,對吧?恰恰佛教就是打開我們這些困惑的,解除這些困惑的。那我們人生很多局限嘛,那佛就是解脫我們這些局限的,這生命境界完全是不一樣的。

  皈依是學佛的基礎

  那我們前面我只是稍微引導一下,你會覺得風是很涼的,你心確實定下來了,然後真的空氣變透明了,鳥語花香我感受到了。有可能你不靜下來,你感覺不到的。雖然坐在這裏,同樣的環境,你不一定感受得到。我們的心靈靜下來,我們心靈回歸一下,我們的生命就會覺得很有質感,幸福度馬上急劇提高。那更何況我們去掉了很多錯誤的知見,讓我們心靈更解放,更回到我們的佛性的狀態,那你是何等的生命境界,對不對?

  所以這個皈依是學佛的第一步,然後皈依了之後,還要強化,雖然我們佛教講求解脫的,求不執著的。但是因爲我們執著錯誤的東西執著太久。所以我們還要用這種方法來強化自己,念皈依念十萬遍,讓自己時刻知道我是佛弟子,甚至連做夢的時候都知道我是佛弟子,潛意識裏都知道我是佛弟子,不能停留在很表面的,一掉頭就忘掉了我是佛弟子。至少要念十萬遍,來強化,強化了之後等于是這個軟件,在你電腦裏已經開始起作用了。那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就開始隨著佛教的,開始建立了。錯誤的開始把它改變,正確的開始建立起來,正確的建立起來,你進入到一個智慧的頻道,那你的心靈開始變化,你讀著經的時候,讀著就好像幹渴的土壤遇到了甘露一樣,你讀到哪裏你心靈會滋潤到哪裏,對不對?

  那你皈依之後再讀經,跟你沒有皈依的時候讀經那是不一樣的,姿態是不一樣的。而且你皈依叁寶,你姿態越低,對叁寶越恭敬,對你的身心感染越強烈,越大。

  所以這個恭敬不是說佛需要你恭敬,而是你要改變自己,恭敬是你自我改變很好的一種方式,你面對叁寶恭敬的、虔誠的心態。跟一個面對叁寶玩世不恭心態,肯定最後結果是天壤之別,對不對?是不一樣的。你面對聖賢來救你的東西,那你是應該認真的去服用的,對不對?比如說這個是聖賢給我們的藥,是可以救我們生死的病的,你如獲至寶的去受用它。如果你很簡單地拿過來看一下,聞一聞,去添一下就丟掉了。那這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給你的藥不靈啊,是我們自己還沒有具足這個受用這個藥的姿態。

  所以要虔誠,這個是我們學佛過程當中一個讓自己淨化心靈,甚至注意力集中的一種方式。不是說佛要強迫我們要這樣做,來奴化我們,不是那麼一回事,但是我們的分別心會有很多惡分別念,不善的分別念。

  (衆:師父,剛才這位居士聽說他有一個問題要問,就是好像他的意思是說他讀大乘經典不能深解意趣,這個怎麼樣去除這種障礙?)先皈依嘛,先皈依之後就慢慢慢慢開啓,皈依了就是佛教徒了嘛,沒皈依之前你還只是研究佛教的。你比如說皈依了,你甚至皈依佛教的你肯定仰視佛教的嘛,沒有皈依雖然你也信,姿態上可能還是俯視的,我研究研究嘛,只是我研究的對象,對不對?但是其實來說你這個也是很可笑的嘛,你大腦百分之一在活動的人,怎麼能研究百分之百腦細胞都開發的佛,對不對?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一個東西。所以也是需要你百分之一開發的這個人,完全無條件的投入到一個百分之百的一個智慧的狀態裏去,那你才能夠去吮吸他的滋養,來開發你的,對不對?

  但是我們往往在沒有真正的至誠的皈依叁寶之前,往往還是用審視的態度去研究,因爲這就好比用百分之一的腦細胞,看百分之百腦細胞他的思想是什麼一樣,這是很矛盾的。你想不了的。所以學佛必須皈依,從皈依開始,轉凡成聖的第一步,學習佛法的第一步。

  我們比個例子就是說這邊有一池溫泉水,你是如果是看它的,去欣賞的,是研究的。跟你直接跳進去,完全是二個概念。你跳進去你皈依的時候,你皈依的本身已經就在學佛了,真正地在學佛了,你能跪下來皈依,跟著師父一起念,本身就是你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汗毛都不一樣了,你已經融在這裏了,融在這個溫泉裏了。那這時候你身上的這個角質層也會松軟下來,也會掉下來,然後你的汗毛也會集取到溫泉裏的礦物質,對不對?身上的灰也會掉下來,然後呢你的身上也會得到礦泉水的營養,一樣的道理。

  皈依了學佛就是不一樣的,一方面這也會折射出一種我們對自我太相信了嘛,相信我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比個例子說你如果是個做生意的人,當你面前商機出現的時候,作爲一個好的做生意的人,就像一個好的獵手一樣,會馬上抓住機會,馬上這個機會就變成你的財富,對不對?但是一個猶豫不決寡斷的人,他也就是可能不是一個生意的天才,看到這個機遇他會考慮,想來想去,想想想機遇早就過去了。等你想起來這個是好的時候,已經沒有機遇了。

  我比個例子說,你花了太長的時候,因爲這個時間不是佛的,知道嗎?你人生有多少時間?佛要來幫助你,等了你那麼長時間,你卻花了你那麼多寶貴的時間看佛,我來研究啊轉轉…

《學佛開拓心靈寶庫 出家人要承擔重任 金剛經是開發智慧的寶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