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客堂开示
202012.08.22
出家人要承担重任
所以好在我们这个道场,让很多的人能够自我反省,这样子大家就进步了。包括比如说像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这边比如说有寺院,有房子,有接纳大家来承担它的社会责任。作为这方面,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从我修行,我出离生死的角度上来说,这个也是障碍我的。所以这个并不是值得我骄傲的地方,恰恰自我就是说要警觉的地方,我因为承担着社会的责任,但是我缺失了很多自己修行的时间,我跟大家结了缘,就有千丝万缕的生命关系,哪怕你们走了,我们的彼此的业力还是交融在一起的,我每天见到新的人,这些新的人的业力就会留在我这个邮箱里。我的电脑一样,电脑硬盘里就会留下你们的信息。对于我要修行,我要追求自己生命进步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这其实是违背我的意愿的。
所以出家人既然出家了,还来做住持,还来面对接受跟大家结缘,甚至让你们磕头、让你们供养,其实他承担了一个社会责任,这个责任对他自己修行是有妨碍的。我必须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不能认为我春风得意,我不得了了,我现在是住持了,现在大家来朝拜我了,好像我洋洋得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有很大的一种危机感,我既然已经出家了,但是现在我承担了责任,比在家人还忙的。我明明是要了业的,但现在我是了也了不了了。有一个人来跟我见面,有一个人来给一个红包,我就跟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了。他不解脱,我都很难解脱的。
那明明我知道这个,那我还在做这个事,那你看我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嘛。那我就要更加地加倍努力,我要知道这个职业,比如说我这个位置是很具有挑战的。跟我的本能愿望是很大的一个矛盾。
但是你说想想看,我是不是就出了家了,然后比如说我在学佛上也有心得体会了,修行上也有心得体会了。但是我都把它当成我个人的财富,然后我躲在深山里,不关心群体的发展,人类的去向。你说我那样子的话,你们是赞同哪一种?是赞同我在深山里修得很好,往那一坐都能飘起来,飘到云上去。然后还是希望我现在在这里天天接待你们大家,给你们讲,对着小孩子讲,对老人讲,对男的讲,对女的讲,对正常人讲,对神经病人讲。说说看你是希望看到哪一种形式?
但是我们现在说两本书,一本是前者出了一本书,一本是后者出了一本书,你会在新华书店出一百块美金去买哪一本书?一个在深山里住了五百年的,已经能够腾升飞起来,像鸟一样自由飞翔,遇风而行,化为山化为水。一个这样人出了一本书,还有一个是像我这样天天就是这样子跟大家去打交道的,(众:第二个人),但实际上如果这二本书放到社会上新华书店在卖,肯定第一本书是非常畅销的。第二本书不大会有人看。因为第二本书就我们生活的东西,是不是?那为什么现在我们说闭关多少多少年的下山了,大家趋之若鹜。你说社会上转世的五世活佛,大家不太有人去跟他,去拜他做师父啊,很少的,对不对?但实际上新华书店肯定是那种书卖的好,百分之九十人会选择一个闭关在山里五百年的这样一本书。有好奇心嘛,然后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大会关心。
当你学佛已经在思考问题了,你才会选择贴近我生活的,帮助我拉着我一点一点进步的人,你讲这个话你充满了感激嘛,用感恩的心嘛。(众:我很感激刚才纠正我的我执,我觉得我确实是不对,说的不对。我这二天在这寺院我心里想,女众怎么这么糟糕,这么被受歧视。刚才您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我放下我执了,我就觉得突然法喜充满了,我问的对了,而我来这个道场也来对了,我放下所有一切世间上事情的执着,到这儿来,我觉得比任何事情都值得,很荣幸见到您)阿弥陀佛!
这个因为佛教是很容易判断的,他对和不对很容易判断的,因为毕竟二千六百多年,没有谁发现佛教不对嘛,对不对?除了你个人去观察的,我们人类的整体智慧也可以去借鉴的,一个事物,佛教这么庞大,在社会上存在了二千六百年,没有给人类造来污点,没有给人类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它都是吉祥的、向上的、积极的、光明的,这是已经被人类证明了二千多年的。所以首先这个大方向上很容易定的,它是一个好还是不好,对不对?你说其他宗教,我们世界三大宗教,其它宗教里面还有对人类带来有负面的东西,对不对?其他的有十字军对不对?那它是带着杀戮的。那其它有的是血流成河。佛教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
那你想想二千六百多年,我们人类社会这么复杂,佛教经历过来都没有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大的方向上,可以知道佛教是不错的,然后它所认定的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佛,因为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困惑,对吧?恰恰佛教就是打开我们这些困惑的,解除这些困惑的。那我们人生很多局限嘛,那佛就是解脱我们这些局限的,这生命境界完全是不一样的。
皈依是学佛的基础
那我们前面我只是稍微引导一下,你会觉得风是很凉的,你心确实定下来了,然后真的空气变透明了,鸟语花香我感受到了。有可能你不静下来,你感觉不到的。虽然坐在这里,同样的环境,你不一定感受得到。我们的心灵静下来,我们心灵回归一下,我们的生命就会觉得很有质感,幸福度马上急剧提高。那更何况我们去掉了很多错误的知见,让我们心灵更解放,更回到我们的佛性的状态,那你是何等的生命境界,对不对?
所以这个皈依是学佛的第一步,然后皈依了之后,还要强化,虽然我们佛教讲求解脱的,求不执着的。但是因为我们执着错误的东西执着太久。所以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来强化自己,念皈依念十万遍,让自己时刻知道我是佛弟子,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都知道我是佛弟子,潜意识里都知道我是佛弟子,不能停留在很表面的,一掉头就忘掉了我是佛弟子。至少要念十万遍,来强化,强化了之后等于是这个软件,在你电脑里已经开始起作用了。那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开始随着佛教的,开始建立了。错误的开始把它改变,正确的开始建立起来,正确的建立起来,你进入到一个智慧的频道,那你的心灵开始变化,你读着经的时候,读着就好像干渴的土壤遇到了甘露一样,你读到哪里你心灵会滋润到哪里,对不对?
那你皈依之后再读经,跟你没有皈依的时候读经那是不一样的,姿态是不一样的。而且你皈依三宝,你姿态越低,对三宝越恭敬,对你的身心感染越强烈,越大。
所以这个恭敬不是说佛需要你恭敬,而是你要改变自己,恭敬是你自我改变很好的一种方式,你面对三宝恭敬的、虔诚的心态。跟一个面对三宝玩世不恭心态,肯定最后结果是天壤之别,对不对?是不一样的。你面对圣贤来救你的东西,那你是应该认真的去服用的,对不对?比如说这个是圣贤给我们的药,是可以救我们生死的病的,你如获至宝的去受用它。如果你很简单地拿过来看一下,闻一闻,去添一下就丢掉了。那这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给你的药不灵啊,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具足这个受用这个药的姿态。
所以要虔诚,这个是我们学佛过程当中一个让自己净化心灵,甚至注意力集中的一种方式。不是说佛要强迫我们要这样做,来奴化我们,不是那么一回事,但是我们的分别心会有很多恶分别念,不善的分别念。
(众:师父,刚才这位居士听说他有一个问题要问,就是好像他的意思是说他读大乘经典不能深解意趣,这个怎么样去除这种障碍?)先皈依嘛,先皈依之后就慢慢慢慢开启,皈依了就是佛教徒了嘛,没皈依之前你还只是研究佛教的。你比如说皈依了,你甚至皈依佛教的你肯定仰视佛教的嘛,没有皈依虽然你也信,姿态上可能还是俯视的,我研究研究嘛,只是我研究的对象,对不对?但是其实来说你这个也是很可笑的嘛,你大脑百分之一在活动的人,怎么能研究百分之百脑细胞都开发的佛,对不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一个东西。所以也是需要你百分之一开发的这个人,完全无条件的投入到一个百分之百的一个智慧的状态里去,那你才能够去吮吸他的滋养,来开发你的,对不对?
但是我们往往在没有真正的至诚的皈依三宝之前,往往还是用审视的态度去研究,因为这就好比用百分之一的脑细胞,看百分之百脑细胞他的思想是什么一样,这是很矛盾的。你想不了的。所以学佛必须皈依,从皈依开始,转凡成圣的第一步,学习佛法的第一步。
我们比个例子就是说这边有一池温泉水,你是如果是看它的,去欣赏的,是研究的。跟你直接跳进去,完全是二个概念。你跳进去你皈依的时候,你皈依的本身已经就在学佛了,真正地在学佛了,你能跪下来皈依,跟着师父一起念,本身就是你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汗毛都不一样了,你已经融在这里了,融在这个温泉里了。那这时候你身上的这个角质层也会松软下来,也会掉下来,然后你的汗毛也会集取到温泉里的矿物质,对不对?身上的灰也会掉下来,然后呢你的身上也会得到矿泉水的营养,一样的道理。
皈依了学佛就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这也会折射出一种我们对自我太相信了嘛,相信我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比个例子说你如果是个做生意的人,当你面前商机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好的做生意的人,就像一个好的猎手一样,会马上抓住机会,马上这个机会就变成你的财富,对不对?但是一个犹豫不决寡断的人,他也就是可能不是一个生意的天才,看到这个机遇他会考虑,想来想去,想想想机遇早就过去了。等你想起来这个是好的时候,已经没有机遇了。
我比个例子说,你花了太长的时候,因为这个时间不是佛的,知道吗?你人生有多少时间?佛要来帮助你,等了你那么长时间,你却花了你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看佛,我来研究啊转转…
《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出家人要承担重任 金刚经是开发智慧的宝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