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慚愧心,有意志力,能夠發起宏誓願力,所以才能參究生命的實相,追求真理,有機會從痛苦之中解脫出來。因此經中常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常用“盲龜浮木”來比喻人生的珍貴。《阿含經》中說,人身極爲難得,如大海盲龜,百年一現,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隨風飄動,當盲龜浮出水面,其頸正好穿入孔中。這種機會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難得。佛經中講,從惡趣死,生惡趣者多,如大地土;從惡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難得,人死之後墮叁惡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總之,人道的殊勝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視人生的價值。經中有警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勸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們重視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珍惜此身,用于修學佛法,求證解脫。依據佛陀的遺教和佛法的精神,在沒有得到真正解脫之前,絕不可自暴自棄,甚至自殘生命。願所有佛子謹遵佛陀的教誨,切莫辜負此人身!

  叁、嚴持淨戒,誓不殺生

  佛教修學的體系是戒定慧叁學,這是解脫生死、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戒是叁無漏學的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法修學之正途。《華嚴經》中講:“戒爲無上菩提本”,佛陀臨終時教誡弟子們要“以戒爲師”,所以遵守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爲准則和根本標准。

  無論是在家五戒,還是出家比丘戒以及菩薩戒,都將殺生作爲根本重罪。《阿含經》中講:“尼拘陀!雲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自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不自偷盜、不教他盜、不隨喜盜;不自妄語、不教他妄語、不隨喜妄語;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梵網經》雲:“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華嚴經》中亦講到殺生的果報:“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殺生戒包括不殺一切有情衆生,而以殺人之罪爲最重,既不許自殺、親手殺,也不許教他殺、勸他自殺。根據道宣律師的南山律,具足五個條件即犯殺人戒:一是人,二人想,叁起殺心,四與方便,五命斷。即要以人作爲對象、要知道所殺者是人、要有殺人的動機、要有殺人的方法手段以及最終將人殺死等五個方面。根據這五個方面判斷,自殺即是殺生,同樣是違背佛戒的。

  佛教認爲死亡有叁種:壽盡而死、福盡而死、非時橫死。《瑜伽師地論略纂》中說:“壽盡死,則業命終;福盡死,則衣食阙;不避不平等,則余緣枉橫死。”非時橫死是遇到自然界水火災害及惡緣人禍等而枉死,自殺即屬于非時橫死之一種。而贊美自殺、教唆自殺者罪業更重,道宣律師說:“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叢七衆贊美其人,令生欣樂,並如律本結重。”也就是說,自焚致死,即犯殺戒;贊美自焚者,也同樣犯殺戒。我們佛弟子要堅持正知正見、正信正行,不要受邪惡勢力的蠱惑,輕棄人身,罪莫大焉,後悔莫及。

  佛教是愛好和平、珍惜生命、積極向善的宗教,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殺戮。自焚是一種極端的自殺行爲,是受錯誤觀念以及極端思想的蠱惑脅迫所致,與佛教慈悲爲懷、關愛生命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馳的。不管是出自何種目的,無論是自殺,還是教唆他人自殺,都是邪惡愚癡的行爲,都嚴重違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謂的“自焚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最高境界”、“自焚不違背佛教教義”等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珍惜人生、關愛生命是人類文明共同的價值取向,只有宗教極端組織等,如臭名昭著的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等才會鼓吹自焚和暴力活動,這種無視人類文明、戕害生命的言行必然受到愛好和平、積極向善的人們所反對和唾棄。

  永壽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

  佛教生命觀,是佛教關于如何對待自然界生命體的一種態度。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就強烈反對殺生及自殺,《增一阿含經》言:“若有人親近惡人,好喜殺生,種地獄之罪,若來人中,壽命極短。”對自殺者,佛陀明確呵斥:“汝等愚癡,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衆生,而今何不憶此法?”故原始佛教形成了以“戒殺”爲核心的生命觀,顯示了佛教生命觀中體現出的慈悲、尊重生命、普度衆生的根本宗旨。

  一、普賢法門以“普度衆生”爲核心的生命觀

  佛教發展至大乘時期,形成了“以人爲本”、“以衆生爲本”的大乘菩薩道思想,禮敬贊頌生命、普度衆生並提升衆生生命價值爲修行之根本,並依此爲核心全面構建其理論體系,因此,與原始佛教以“戒殺”爲核心的生命觀相比,大乘佛教的生命觀更加全面而深刻。

  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以“悲、智、願、行”爲核心的理論體系中,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佛教生命觀,其中,普賢菩薩的生命觀以“行願”爲核心,其十大行願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集中體現。普賢菩薩也是密教的主要菩薩之一,在金剛乘中地位極高,被作爲金剛類神祇之首金剛薩埵的原體,又因普賢菩薩雙手得到大日如來授予金剛杵,又被稱爲金剛手。因此,峨眉山也是藏傳佛教徒心中的聖山,被稱爲“挺拔屹立的大象之山”,簡稱“象山”。西藏史詩《格薩爾王傳》也有對峨眉山的贊頌。清康熙年間,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到過峨眉山禮拜、忏悔。

  十大行願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大乘菩薩爲成就如來功德所必須實行的十個方面。行是實行實踐,願是願望理想。大乘菩薩必須解行相應,悲智雙運。悲是悲憫衆生之苦,並誓言爲衆生拔除苦難。悲的流露就是願,悲的實行就是行,行的過程就能積累功德,行的圓滿就是佛果的達成。普賢行願,既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也是對實踐的強調。踐行十大行願根本之因在于菩薩爲無量衆生拔苦與樂的大悲之心,十大行願根本之果也因廣度衆生而得。菩薩敬重生命、不舍衆生,可見,十大行願蘊含著大乘佛教豐富的生命觀。前叁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親近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從信仰層面確立對生命的尊重,要求我們深心虔誠地禮敬、親近、供養整個大千世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大乘佛教觀點,衆生皆有佛性,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指世間無量衆生,即世間一切生靈,使佛教對生命的尊重擴大到整個世界,遍及虛空法界,包含了無上的人文關懷理念。按大乘佛教的宗旨,前叁願亦可解讀爲“禮敬生命、親近衆生、愛生護生”。四至八願:“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是圍繞“普度衆生”所行的悔過向善和求法修法之道。第九願“恒順衆生”集中體現了在大悲之心的升華之上確立的生命觀,本願把生命救濟的對象擴大到了四生九有,顯示了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且以絕對平等之心對待,“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而更重要的是,本願把饒益衆生提升到了菩提心的養成這樣的高度,《華嚴經》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大悲心與菩提心這種關系體現了強烈的現實生命關懷,它把服務大衆、關懷生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美诠釋了佛教普度衆生的根本精神。在中國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們爲挽救衆生生命而不惜性命,如十六國時期的西域高僧佛圖澄以慈悲之心勸告後趙統治者戒殺,救萬民于水火;明清之際的破山海明禅師在殘暴將軍的逼迫下破戒吃肉,化解嗜血將軍的騰騰殺機,使民衆免受刀兵之害,都是對恒順衆生願的精勤實踐,也是對佛教生命觀的最好诠釋。“普皆回向”是十大行願的最後一願,要求我們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衆生,使衆生獲得幸福,方能成就廣大殊勝的果報。《華嚴經》說:“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廣修六度,非爲自身利益,而要以己之功,回向衆生,願與法界有情衆生共同分享個人的成就,所以,菩薩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衆生的利益。

  從大乘佛教生命觀的角度看,十大願從愛敬生命開始,經過悔過向善和求法修法,最後成就無上智慧的解脫目標,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信爲道源功德母,在這個結構中,對生命的敬畏是絕對的前提和整個十大行願的基礎,忏悔向善則是從敬佛到學佛的過渡,它以“責己”爲特征,並直接引導後面的求法修法,而修法的關鍵在于通過普度衆生、救濟生命、提升衆生生命的價值並證悟無上智慧,從而成就佛果。所以,敬生、濟生、護生是成就的關鍵。總之,愛生、責己、修法、證果是普賢十大願的基本結構和學法基本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完整的以敬愛生命、普度衆生爲核心的大乘佛教修證體系,是大乘佛教生命觀的完整體現。

  二、誘導、鼓勵自焚即是殘害生命

  一年多來,藏區發生了多起“自焚”事件,而境外藏獨分子卻贊揚自焚者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對自焚表示“同情”、“聲援”和“完全支持”,對自焚行爲大唱贊歌,更聲稱“自焚是非暴力活動的最高境界”,企圖把更多人推進火中。藏獨分子爲一己私利,置藏族同胞生命與…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