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愿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发言摘要
圣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毗舍离教导众比丘修习“不净观”,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以通达无我,对治贪欲。弟子们虽依教奉行,但没有正确领会佛陀的教诲,导致“厌患身命,愁忧不乐,叹死赞死劝死”现象发生;还有比丘或索刀绳,或服毒药而自杀。所以佛陀慈悲,制定杀戒:任何比丘不管是杀人还是自杀,不管是教唆杀人还是教唆自杀,皆犯重戒。
痛心的是,两千五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个别地方发生了佛教徒的“自焚”事件。自焚者中,最小的只有18岁,活生生的生命,自焚者就以极端的方式引火烧身,瞬间葬身火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震惊!令人痛惜!因为佛教非常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认为生命是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教义,借假修真、转迷开悟、广度众生的资粮。所以无视生命的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慈悲教义,更是对佛教根本戒律的糟蹋。佛陀当年不仅亲自制定了杀戒,而且涅槃时留下了“以戒为师”的最后教诲。故戒,就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戒在则佛教在!所以戒律,二千五百多年来,对于佛教徒来说,不但是每个佛教徒应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且也是检验佛教徒与佛教教义相应和不相应的标准。
汉语系佛教奉行的《梵网经戒本·第一杀戒》:“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意译为“极恶”,又称“断头”,即人若断头而不可救治之意,是佛戒中的根本重罪。巴利语系佛教奉行的《五学处》第一条,就是离杀生学处。译成汉语为不杀生戒,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藏语系佛教奉行《三昧耶戒》。因为三昧耶,是诸佛平等本誓的悲愿,就是过去的一切佛他所发的愿,一切诸佛本来的誓愿叫三昧耶;如果你现在学佛,也要跟过去的佛一样发愿,你发的愿要和佛发的愿一致,这叫平等本誓,这个戒叫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的最根本所在,即不得不饶益众生。就是说受了三昧耶戒,非利益众生不可,如果不利于众生,不管修的什么法,都违背了三昧耶戒。所以,不得不饶益众生,这是密教的落足点,如果不但没有饶益众生,反而赞叹、教唆人自杀,就犯了“三昧耶”戒。
尽管佛教有显密之分,但无论显教、密教信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管是汉地的《比丘具足戒》、南传的《五学处》、藏地的《三昧耶》,戒律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日,珍惜和尊重生命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暴力和恐怖则是文明社会的大敌和大痛。个别地方多起自焚事件的出现,不但是对佛教慈悲济世教义的背离,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更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在历史上,佛教徒都是奉行和平的典范,都知道离开和平,世界上的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连佛法也不能久住。中国佛教尽管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之分,但都是“同根相生,一脉相承”的一个整体。“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所以,作为佛教徒,对这种违反佛陀亲自制定的杀戒,践踏人性的“自焚”极端行为,要坚决起来制止,并对生命的白白断送,表示深深的痛惜。同时真诚的希望我们佛教徒,不要听信与佛陀慈悲的教义和根本戒律精神不相应的所谓:僧人自焚从动机和目的上看,没有违反佛教禁止杀生的教义,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和利益,符合佛教的“利他精神”的颠倒之言。
因为伟大的佛陀,一直慈悲教导我们“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这两句话,就是佛陀教诲我们要爱护人生,珍惜此身,因佛法因果分明,只有奉行五戒,才能得人身,如果作恶毁戒,就要失去人身。那些违背佛教因果的人,不但不心怀慈悲,去劝止“自焚”的行为,救度人的生命;反而赞叹说是“利他精神”,真是罪过无边。什么是利他精神?简单概括,就是利益众生的精神!而自焚者于国于教既没有做出功德,于修行又没有得到证悟,于社会和人民,更没有做出贡献,对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尽到孝顺,对众生更没有利益……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成佛作祖要靠生命去实现,普度众生也要靠生命去实现,报四恩更要靠生命去实现,如果连生命都失去了,还怎么去“利他”。所以作为佛教徒应慈心悲愿,善待生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分明,历历在目。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要爱国爱教,还必须讲因果、讲持戒、讲修行、讲度众生,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
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善恶存乎一念间,止恶扬善就是修行,就是弘扬佛法,就是饶益众生。现在正是我们爱国爱教的大好时机,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在这非常殊胜的时节因缘中,我们要虔诚祈祷佛菩萨加持,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祈愿个别地区发生的违背佛教教理和人类人性的自焚悲剧不会再重演,加持我们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去作出奉献!
净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当今世界,自杀已经成为最为危险的现象,不但社会上因挫折压力而自杀者越来越多,而且受各种邪恶极端组织蛊惑胁迫而自杀的人亦为数不少。我们身为佛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谨遵佛陀教诲,慈悲为怀,关爱生命,护持净戒,不自杀生,亦不教唆他人犯杀生戒。
一、众生平等,善待生命
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体现出儒家对现实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佛教进而探究人生的实相,追求生命的本原,提出了缘起论、佛性说,以及六道轮回、生死解脱等完整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讲的四种修学法门,是佛教理论和修行解脱的基石。四圣谛中首先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生命是无常的。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八种苦,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因身心的变化而发生的生老病死苦,外界因物欲的得失而发生的求不得苦,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眷属朋友分离、仇敌冤家共住等痛苦。在所有痛苦中,最终又归结为“五蕴盛苦”,五蕴炽盛如火,所以苦海无边。佛教是最平实的,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是苦这一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从不介入有违慈悲济世精神的活动,而是以超然出世的品格利乐一切有情。
缘起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其经典概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众多因缘聚集以及因果联系而存在,蕴、处、界是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色、受、想、行、识五蕴,随六处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认识作用,以及地、水、火、风四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有情众生是色与心,物质与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缘起论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缘而生,有生必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后亦非断灭而归于无。《成唯识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永恒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开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生命轮转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业决定的,在六趣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唯有圣者才能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之苦。
透过佛教缘起论,进而可以通达诸法平等无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进而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清净的如来藏佛性,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平等的生命观要求我们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善待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解决生命的痛苦,最终达到生死的解脱。
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中的众生只有人能够值遇佛法,修行解脱。六道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础,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六种,众生因为自身的善业和恶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之中流转往复,此死彼生,了无出期。
在六道之中,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类生命所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三恶道众生因为寒热苦、残杀苦、饥渴苦等众苦煎逼,苦多于乐,故无法修学佛法。阿修罗道众生则瞋恨心重,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所以也无暇修学善法。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过分贪著享乐,亦无法修行。太苦无力修行,太乐又易于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时间思考人生,…
《慈心悲愿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发言摘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